回民飯店廚師在廚房做菜。(李壁蕙攝,香港《中國旅遊》圖片庫提供)
中國古代把以烹調為職業的人稱作「庖」,現代稱作廚師。與名揚海外的中國菜相比,這些美味的創造者,大都默默無聞,名不見經傳。在中國歷史上,彭祖和伊尹(生卒年不詳)算是比較有名的廚師了。其中,伊尹是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名廚,也是商代的一位丞相。他不僅是博學而有韜略,而且以高超的烹飪技術深得執政者的信任。每到宗廟舉行祭祀的時候,伊尹就會從調味到烹飪、到天下美食,分門別類、詳細地跟商王講述膳食,並闡發出許多治理天下的大道理,因此被民間奉為「廚神」 。後來歷史上有人因廚藝高超而得到高官厚祿的,但得此殊榮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庖」還是服務於達官貴人。
但在中國民間,廚師一直都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廚師們立身處世,靠的是自身的技藝和「絕活」。服務於普通百姓的,是大眾餐館裡的廚師,古代稱之「市廚」。隨著飲食業的發展,廚師的分工越來越細,也就有了烹調師、麵點師等。廚師技藝的傳承也不再是過去單一的師傅帶徒弟,言傳身教,而是作為現代職業教育培訓的一個重要專業,在專門的職業學校中學習,並可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資格證書》。這個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學習烹飪技術,還要學習營養學的基礎知識。而廚師的晉級則要通過專業測評。
貴州侗族人將燒飯用的灶台稱為「火塘」。(謝光輝攝,香港《中國旅遊》圖片庫提供)
在家主持烹調的主婦,古代稱作「中饋」,雖不算廚師之列,但手藝好的,惹得好吃者垂涎也是常有的事。而且古代女子學習廚藝,還是出嫁前「家政教育」的必修課之一。今天,現代女性走出家庭進入職場的現像已相當普遍,但做得一桌好飯菜的主婦,無疑還是家人的福氣和驕傲。
說到對發展中國飲食文化最有貢獻的一群人,不能不談到美味佳餚的鑑定者、總結者——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正是通過他們的記述,廚師的技藝才得以流傳,而且他們的文化修養和細膩的審美感受,將中國的烹飪技術提高到藝術的境界。有時他們還親自參與菜式的創制,比如中國宋代的文學家蘇東坡(1036—1101),知味善嘗,他獨創的「東坡肉」味美色香,是一道傳世名菜。而清代詩人袁枚(1716—1797)更在他的著作《隨園食單》中詳細記述了中國14世紀到18紀世紀中葉的326種菜餚飯點,山珍海味,一粥一飯,味兼南北,為中國的飲食史保存了一份珍貴的史料。他以精妙的點評和豐富的烹飪知識,被後人尊為品位至高的美食家。傳統上,富有的人家都僱有自家的廚子,從日常飲食到大小宴會都由他們打理。富裕的人家設宴通常都在家中舉行,不去飯館。所以誰要是能僱到技術一流的名廚,也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在這樣的社會風氣帶動下,廚師的廚藝整體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餐廳廚房內廚師在炒菜(唐慶華攝,香港《中國旅遊》圖片庫提供)
廚師的烹割之術,包括配料、刀工、火候和具體的烹調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用來做菜餚的原料有蔬菜、魚蝦、肉類、禽蛋、調味品四類,而所謂的廚藝,主要就是對這四樣原料的合理搭配和烹製。吃中餐與西餐不同,比如吃西餐裡的牛排,點菜時,侍者一定會問:烤還是煎?要幾成熟?五成?八成?全熟?廚師完全按食客的要求煎烤,並不加調料。調料要在牛排上桌後,由食客自己加。撒多少鹽或者胡椒粉,澆多少檸檬汁或西紅柿汁,全看食客的口味。點中餐時卻要依現成的菜譜,菜怎麼做,是煎是炒,是煮是蒸,生熟老嫩,放不放辣椒,淋不淋醋,加多少油撒多少鹽,除非客人主動提出要求,否則一切都交給廚師決定。因此同一位廚師,同一道菜,做法總體上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無論什麼人來吃,基本上是相同的味道。配料,是中國廚師的首要技藝,是做好美食的基礎。配料,要精要細,既要考慮原料本身的性質,如品種、產地、生長期,又要考慮到成菜後的色、香、味、形和色彩、形狀、口感的搭配等等。比如「北京烤鴨」,一般選用北京產的「填鴨」,體重2.5公斤左右,過大則肉質老,過小則不肥美;「滑溜肉片」,要選用豬的裡脊部位的肉;「荷葉粉蒸肉」,選用五花肉;而西紅柿與雞蛋合炒,紅黃相間,色彩突出。在菜餚形狀上,一般要丁配丁,絲配絲,盡量保持一致;口感上一般是軟配軟、脆配脆、韌配韌,如魚燒豆腐、蒜薹炒魷魚等。有時還要根據菜餚風味,對選料進行特殊處理,如杭州名菜「西湖醋魚」,用的是當地淡水湖中的活草魚,雖然鮮美,但肉質鬆散有泥土味,因此要先裝入特製竹籠,放在清水「餓養」兩天再烹調,以求其色鮮肉嫩。
當然,各種菜餚原料的搭配還是以是否有益於健康為首要考慮的。比如蘿蔔有去熱消火的效用,所以和性熱的羊肉搭配就很合適;菠菜、西紅柿含有較多的酸性物質,如果與含鈣較多的豆腐合炒,形成鈣鹽,則不利於腸胃吸收。
烹飪時火的強弱、食物在火上烹煮的時間長短,就是中國人所說的「火候」。火候,是中餐烹調中最重要的一環,同時也是最難把握的。煎炒要用旺火,不然炒出來的菜就會疲軟;煨煮要用溫火,時間較長火力太猛,食物就會乾癟;油炸則時間不能太長,否則會變老變味。做魚最講火候,燒得最好的魚,吃的時候色白如玉,肉凝不散。有些食物是愈煮愈嫩的,比如雞蛋和腰子。有些食物卻多煮一下都會口感老硬,如鮮魚和蛤蜊等水產。火候瞬息萬變,沒有多年實踐經驗很難做到恰到好處。因此,掌握適當火候是中國廚師比試技藝高低的重要標準,能否成為名廚,這一關非常關鍵。有經驗的廚師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能做到甜酸鹹辣淡恰到好處。比如炒豬肝,一定要用旺火把油燒到七八成熟,油要冒青煙,豬肝入鍋,快速翻炒,勾芡,再炒顛簸兩下即成。火力不足,熱度不夠,豬肝就會由嫩變老;相反,火力太旺,油鍋太熱,豬肝一爆炒,也會影響嫩度。
火候,從字面上看,是指燃料燃燒的火力情況,但在烹調中卻不是如此簡單。烹飪的原料、炊具,以及傳熱介質都與火候有關。現代人烹調食物,用的都是天然氣或煤氣爐;古人烹調食物用柴火,就考究多了,他們用不同的木柴煮飯,以達到風味不同的效果。比如用桑柴火燉老鴨或其它肉類等更容易爛,而且解毒;用稻火煮飯,據說還有安神的功效;用麥秸火,則能消渴潤喉、利小便;用松柴火煮飯則壯筋骨,但不宜煮茶;煮茶要用炭火,用茅草柴火則能明目解毒;熬補藥就要用蘆葦柴火和竹木柴火等。這些習俗或多或少還保留在一些邊遠地區,但在城市中已經做不到了。

不過現代人的烹飪器具可以有更多的選擇。炒菜需要火力集中,就用圓底炒鍋;煎製需火力均勻,則選平底鐵鍋;一些燉品,要小火慢燉,如老母雞燉湯、排骨燉蘿蔔、銀耳蓮子湯等,中國人習慣用砂鍋。刀工,是指廚師對原料進行的切割處理。東西方廚藝的差別,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十分明顯。中國人的食物是經廚師精心切好後再下鍋,西方人一般是等吃的時候個人用刀叉切割後進食。顯然,中國廚師更重視刀工,這也是最值得驕傲的案頭功夫。像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在原料上劃上刀紋而不切斷)等,有名目的就有100多種,操作的手法都不簡單。就說「炒腰花」,很普通的菜,可運用的刀法竟達十餘種,炒出的腰花可呈麥穗狀、荔枝狀、壽字狀、梳子狀、蘭花狀、蓑衣狀等。原料不同,刀法也不同,「橫切牛肉順切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牛的肌肉纖維比較粗,沿著與肌肉紋理垂直的方向切容易熟,而雞的肌肉纖維比較細,要順著雞肉的肌理切則比較容易保持其細滑的質感,否則下鍋稍一翻炒就很容易成了碎末。能否真正將食物做熟、做好則有賴於烹調技法。西方人烹調,不外油炸水煮、熱烤。相比而言,中國的烹調技法可謂豐富之極,像炒、爆、炸、煎燴、燉、煮、蒸等等,不下20種,而且每種技法都有其代表性的名菜。最普遍採用的還是「炒」。「炒」對於外國人,很難領悟,英語中就沒有相當於「炒」的詞,一般翻譯就譯作stirfry(一面翻騰一面煎),而且他們根本沒有廚師炒菜專用的炒鍋。一般的中國家庭炒菜,對鍋並不怎麼講究,大多是一鍋多用,既炒菜,又燒湯;但專業廚師要用專門的炒鍋。炒鍋有一個手柄,以便把鍋端起來上下左右翻動。翻鍋可以讓各種原料輔料均勻混合,使炒製出來的菜餚,火候恰到好處,生熟老嫩程度一致。翻鍋的技術相當複雜,有著一整套連貫的動作步驟,有的廚師翻鍋,就和雜技表演一樣,把鍋端起來往上一揚,花花綠綠的菜片菜條在空中劃出一條優美的弧線,再依次落入鍋中。這一套翻翻攪攪掂掂的「炒」功,是用西式平底鍋所無法施展的,堪稱中國廚師的又一門絕技。
中國人在漢代之前,還沒有「炒」的烹飪方法,當時的主要形式是羹湯、火烤、水煮和油炸,但一經發明就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並獨占鰲頭,甚至成為一切烹飪活動的總稱。許多中國人都把凡是動鍋做菜的,不管是煎、炸、煮、蒸,都通通叫「炒菜」。色香味,是中國人判斷菜餚優劣最重要的綜合標準。只有色香味俱佳,才能算一盤好菜。而炒菜,是最容易達到這種效果的烹飪方法。炒,不受原料品種數量的限制,各種各樣的東西,都可以炒到一個菜裡,這就為「色」的創造,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炒菜,大都需油熱火旺、精工細切的材料,在油鍋中翻炒,最容易入味,促進香氣的散發,尤其是用蒜末、蔥段熗鍋,更是濃香撲鼻。而且炒也暗合了營養之道,炒菜的時間一般都很短,食物迅速加熱,營養成分不容易流失。
放眼世界,舉凡講究飲饌、精於烹飪的國家和地區,歷史上必定都出現過高度發達的文化,社會財富也達到過相當充裕的程度,才有充足的時間和財力追求飲食的情趣和技巧。精湛的烹調工藝,使中國菜具有了獨特的魅力和風味。但是這門技藝正受到時代的考驗和挑戰。比如,隨著食品加工業的機械化、自動化,超市裡配料齊全的半成品、速凍食品已頗有市場;越來越智能化的電子炊具的出現,使得許多家庭的烹飪完全可以通過程序控制來實現,配菜、火候、刀工這些中國廚藝的基本功,似乎越來越沒有用武之地了。
不可否認,中國的烹飪技藝,在某些領域的作用正在逐漸縮小,尤其是面對那些大批量生產的食品。但是,中國人的生活習慣,特別是對色香味的追逐,註定了中國人要堅持「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傳統。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