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本味,只做功夫菜

嘟嘟| 2016-11-05| 檢舉

他喜歡別人稱自己為「大師傅」,因為行政總廚在粵語發音下是「神經總廚」,而在連讀時斷句不准將會是這樣的:「廚房泳龍」,這在自我介紹時引來過許多笑話。

由此,房泳龍大師傅的「固執」可見一斑,即使在我們看來,這種諧音和誤解是那麼的自然且有趣。

房泳龍

北京富力萬麗酒店雅苑中餐廳 主理大廚

固執,往往會招惹非議,此刻,「全聚德」恐怕已感不爽。「批量生產與原汁原味,永遠是一對矛盾,真空包裝更可能意味著真味不保,烤鴨做到如此份上,恐怕就不再是全聚德了。」而之所以還要這樣做,一般的邏輯可能是:人家慕名而來,怎可斷人念想

如果工序嚴整,一個門店的烤鴨「產量」總會有限(其他菜品也莫如此),有限的產量如何滿足無限的慾望?這個帳有兩種算法,一是壓縮工序、提高供應量,二是嚴 控工序、定時定量,前者在餐廳經營者看來是「不划算」的買賣,後者在廚師眼裡則順理成章、必然如此。這個難解的套,由誰來解?

所以,當你為「房式烤鴨」慕名而來,房師傅很可能會禮貌地告訴你:對不起,今天的,賣完了。這個時候,請不要跺腳,不要罵娘,也不要失望,明天早點來,否則,你今天嘗到的,將是一種「欺騙的滋味」。

「一個願意為美食而等待的人,才是廚師身邊真正的粉絲,固執源於此,誠信源於此,成功源於此……」

【房泳龍的從廚心法】

一、菜品因傳承而可貴,人生因堅持而高貴

就像不期而遇或需要等待方得一見的美味一樣,人這一生,事事順心的時候少,事與願違的時候多,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香港人,房泳龍從廚的起點也是迫不得已。

雖然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香港處在一個「興奮時期」,但除了滿街跑的汽車和古惑仔、連軸轉的金融業和夜生活、占據娛樂焦點的跑馬賽和溫拿樂隊、閒極無聊到香港坐黃包車逛街的好萊塢明星,大部分港人的擇業路徑依然單一而清晰,其中就包括伴隨著旅遊和酒店業的興起而逐步受人待見的廚師這一「職業」。

故事並沒有什麼傳奇色彩,一個16歲的男孩,由於讀書不好而另謀出路,沒有成為打打殺殺的古惑仔,而是來到「赫赫有名」的文華東方酒店,開始了Busboy的打雜生涯。「當時沒有正規廚師學校,都是進入酒店從內部培育,在餐飲部輪崗,滿18歲就可以做餐飲部經理,由於英語不好,酒店管理人員建議我到廚房發展。當時中國香港流行法餐,但其實我從那個時候起就已經在接觸中餐了。」

而每當提及入行和原因,名廚的問題都會觸及每個廚師內心最柔軟最敏感的部分,「對於這個操勞了半生的職業,你現在的心態是怎樣的?」房師傅的回答心平氣和:「沒有太多起伏,菜品因傳承而可貴,人生因堅持而高貴。」

二、繼承古法將菜品做到極致,是大師存在的意義

中國香港,市井小巷,房師傅學廚的年代,一碗雲吞麵,一屜小籠包,是大多數人最幸福的美味時光。而現在,即使是擁有米其林星星的雲吞麵、小籠包,也已缺失了當初的味道。沒有經歷過那個年月的人,體會不到其中的差別,就像當下中國大陸的魯菜,因為傳承斷層,「很多年輕師傅只能按自己的理解和感覺去呈現,而且有一種不妙的傾向——追求好不好看而非好不好吃,也不尋根問底去探究到底怎麼做。」雖然這不是他們的錯,但對菜系來講卻是一種「遺憾」。

相對來說,房師傅是幸運的。「當年杜月笙去香港,就是連廚師一起帶走的。」 由於戰亂,很多順德師傅都遠走香港或澳門,在香港,「順德菜具有最地道的粵菜基因。在我那個年代,順德菜和廣東菜、潮汕菜是很分明的。其實,順德菜是廣東菜的一種,很大比例上廣東菜就是順德菜,做廣東菜最好的就是順德師傅,師傅就是以順德手法來教。鳳城出炒手,順德出名廚。」

在40多年的從廚生涯中,房泳龍堅守著從師傅那裡學來的古法手藝,絕不含糊,絕不妥協,一招一式都蘊含著心血和功夫。而這種傳承,正得益於當時的標準化操作。「我師傅這樣去做,然後我也這樣去做,全部都有標準,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白粥,就一定要1斤米、22斤的水熬三小時再出鍋;芥藍牛肉,就一定要七成半的芥藍加兩成半的牛肉,相互取味才恰到好處;煲湯的靈魂就是原汁原味,清水燉6小時,不放任何添加劑,還要隔水燉,不見明火才不會上火,湯色才清澈……」這種嚴苛的標準,也在房師傅現在管理的後廚中一遍遍地重演著極致的堅守。

三、所謂菜品創新,就是將自己喜歡的做給別人吃

我們將再次見證房師傅的固執。不信,你看,對於一個想在粵菜館吃辣味的客人,房師傅是這樣理解的,「他想吃辣,就一定喜歡辣,沒有折中的餘地,只有極端才有深刻,所以,要辣就辣得夠味,做成變態辣。」為此,他一定會找來地道的川菜師傅,去研究細微調料的差別,怎麼才能辣到極致、辣得好吃、辣到他的心坎里去。

所以,「我可以推測,到北京富力萬麗酒店雅苑中餐廳就餐的客人,一定是希望嘗到最正宗的順德古法菜,只有把它們做到極致,才是他們真正期待的菜品,哪怕是一碗雲吞麵。守住核心的東西才是根本,在中國大陸,按照古法料理的餐廳已經不多了,甚至連順德都沒了。」

但如果固守古法和傳統,那創新又會是什麼?現在流行的「全民創新」已經毫不留情地侵染了餐飲界,「我尊重,但不認同。我只堅守自己,將自己喜歡的做給別人吃。勤學與閱歷,都將是菜品中的一味料。」

例如苦瓜。三十來歲時,一次豆豉鯪魚炒苦瓜徹底改變了房師傅對苦瓜的厭惡之情,從那之後便對苦瓜上了癮。這是一種說不出來的體驗,只有到達了人生的某個階段,才會有「苦到盡頭是甘味」的人生感悟。而他對苦瓜的料理,就是不做任何去苦的處理,都是「生炒」,這是我喜歡的,並且,苦瓜就應該是苦的,只給懂的人細細品味。

還有烤鴨。略顯油膩的鴨子和口味過鹹的配醬,受到了房師傅的「嫌棄」。於是,不久後「房式」烤鴨正式上線,採用同樣的填鴨,用的卻是香港全密封的爐子,還給鴨子的兩側開個小洞,為的是讓油脂在烤制過程「溜走」。

這樣一來,鴨子酥而不油,瘦而不柴,用房師傅的話說就是「零脂肪」。「京菜粵用」的方式還體現在了配醬和卷餅上,吃不慣傳統的甜麵醬,就可以用粵式的冰梅醬來配,卷餅也可以借用吐司的方式來做,最重要的是每次出品都一定是先過了房師傅自己這關。

就在採訪當天,房師傅給我們呈現的,是一道最常見也是最見功夫的干炒牛河,這與我吃過的所有的干炒牛河都不一樣,火夠大,油適量,不粘鍋,牛肉嫩,盤底無油,河粉軟硬適中……而房師傅的職業病,除了手指的肌腱炎,還有他的強迫症:「堅守本味,只做功夫菜。」

【房泳龍招牌菜】

干炒牛河

註:點擊菜名或圖片均可查看具體做法

特色:

從廚三十餘載,遊歷世界各國,無論身處何方,我始終銘記著家鄉的味道。也始終記著,地道的干炒牛河筷子插到底是看不見油的。

中華冷風龍蝦

註:點擊菜名或圖片均可查看具體做法

特色:

靈感來源於簡簡單單三種食材:龍蝦、豆芽和芹菜。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三種食材隨意地擺放在一起時,仿佛瞬間一陣清風拂面而來。由此,搭配酸甜輕盈的酸梅醬汁,便有了這道消夏伴侶——中華冷風龍蝦。躲不開驕陽似火的夏季,不如靜下心來享受片刻的清涼。

黑松露菌燉響螺湯

註:點擊菜名或圖片均可查看具體做法

特色:

香港坊間流傳著一道鮮美的老火湯——黑松露菌燉響螺。選用當季捕撈豐腴細膩的響螺,搭配雲南新鮮空運的黑松露菌,待精燉六小時後,呈上口感豐富鮮美至極的菌湯。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25754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