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不起眼的小麵館年收入兩百萬,靠的是……

嘟嘟| 2016-06-20| 檢舉

張順,1987年出生,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前蘇州電視台新聞記者,2014年辭職,創辦蘇州第一家重慶小麵館「牛魔王重慶小面」,並迅速走紅蘇城。麵館招牌面被評為「蘇州最好吃的30碗麵」,和眾多姑蘇老字號同榜。在1年時間裡,張順的麵館累計售出十幾萬碗麵,營收近兩百萬元,成為蘇州重慶小面頭號品牌。

「你這家麵館撐不過3個月!」 這是開業第三天,一名老阿姨甩下的一句話。老阿姨的話不無道理,因為在蘇式湯麵一統江湖的蘇州,在此之前,從未有一碗麻辣麵條進入主流。重慶的重口味能夠適應蘇州的小清新嗎?

創業從來沒有童話,開業當天,招聘的撈麵工放了鴿子,張順不得不擼起袖子自己上。一個只會拿筆桿子的人抄起筷子,一天撈上幾百碗,第二天手上布滿血泡,疼得甚至筷子都拿不住。這樣堅持了5天。廚房高溫酷熱,沒時間喝水,渴的受不了直接對著水龍頭喝自來水,從早上5點到晚上10點,整整17個小時,居然沒有上過一次衛生間——因為全都流汗流掉了。當然,也沒有來得及吃一口飯。而在開業前後長達半個月時間裡,張順平均睡眠時間不過4小時。就是在這樣的磕磕絆絆中,張順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為了做出一碗地道的重慶小面,張順做足了準備,他嚐遍重慶大大小小幾十家麵館後,選擇了最合心意的味道回到蘇州,又在家中廚房進行了1個多月時間的調配,才最終定型。為了保證口味正宗,花椒、辣椒等主料全部採購自重慶,麵條找到重慶雲陽人定做,甚至做油辣子的工具,都找了最原始的石臼手工製作。雖然費時費工,但都值得。麻、辣、鮮、香,是一碗重慶小面的終極追求。

合格的餐飲老闆遠遠不能只是一名吃貨,從開業那天起,張順的角色就是收銀員、服務員、廚師、撈麵工、出餐員、切配工、洗碗工,甚至外賣小哥。他始終認為,只有熟習每個環節,才能做好品控;也只有知道客人的需求,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做一碗好吃的面不難,難的是把這碗麵一直保持在同一水準。這是顧客的評價,也是張順對產品的要求。

有了好的產品,自然會有顧客的好口碑。而藉助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口碑又有了現實的傳播途徑。真正的營銷也不再是主動做硬廣,而是來自無數「自來水」的自發行為。「牛魔王重慶小面」先後被評為「蘇州最好吃的30碗麵」、「2014蘇州100家人氣美食新店」、「蘇州最受歡迎的27家早餐店」。而張順沒有花過1分錢打廣告。

這個時候張順覺得,再開一家店的時機到了,他要在開新店的時候,把他在第一家經營的時候沒有來得及實現的想法全部都實現,包括店面的設計,環境,菜品等等,全面升級,可是張順在經營第一家麵館的時候,因為他在食材上的極致追求,搞得是生意雖然很火爆,但是利潤並不高,開新店是需要錢的,錢不夠,張順想到了「眾籌」,最終張順把第二家店55%的股份以55萬元的價格分配給了十一位眾籌合夥人,合夥人的選擇上,張順也是動了腦筋的,有法律從業者,有媒體從業者,甚至還有餐飲從業者,這樣,有了多方的支持,開新店的成功率又高了不少。

與此同時,張順把店名也從「牛魔王」換成了「俠客壹面」,改名不僅是因為要突出重慶小面的產地和味道,更是因為張順想用俠客的精神和胸懷來做餐飲,做一家值得食客無條件信任的餐館。很快,俠客壹面旗艦店開張營業了,食客們很快就知道了俠客壹面就是曾經的牛魔王,生意很快就火爆了起來,一樓吃麵,二樓被張順設計成了重慶火鍋專區,一般只在晚上接受預定,不多不少,只開八桌,這地道的重慶火鍋就是張順引進的第二項特色美食,底料都是專人炒好之後從重慶快遞到蘇州的。

每到晚餐時間,麵館二樓人聲鼎沸,早早預定好餐位的食客們開始了熱辣的盛宴,張順穿梭在飯桌間上鍋傳菜,一會兒和熟客打個招呼,一會兒和新客人互加微信,聽取意見,忙得不亦樂乎。除了經營小面和火鍋,張順還在不停地研發引進新的美食,古藺麻辣雞就是張順千里迢迢從四川引進的,而一直熱賣的地獄牛蛙面也是張順自己研發的。

一份最古老的行業,一個被全新思維武裝起來的八零後,兩者的碰撞迸發出了讓人難以置信的能量,這就是新時代的創客帶給我們的一份驚喜,而俠客精神,更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那就是情懷,責任和擔當,希望我們身邊能夠出現更多的創客、俠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13669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