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代都湧現出眾多的名廚,儘管他們的出身不同,經歷不同,但是賴以成名傳世的幾乎都是廚德和「一道菜」,而非學歷與才識。
現在時代不同了,如果沒有文化和體力,僅憑「一招鮮」,就很難「玩得轉」,這幾年一些年老的廚師受到「冷落」,便足以說明問題。
因此,培養什麼樣的新型廚師,如何培養他們,便成為中國烹飪是否後繼有人的一個根本問題。
傳說中的「三三三」型廚師,正是適合社會發展的新型廚師,到底這類廚師需要具備哪些技能,又是怎樣培養的呢?這就來看看吧!
第一個「三」,是指烹飪院校(含本科,大專,技校或職中)的正規學歷。
只有經過三年比較系統的專業教育,他們在文化素養和專業理論上才能有一個較好的基礎,發展的「後勁」才大。
與此相反,僅上過幾十天烹飪速成培訓班的人,許多東西就只知道一點皮毛,難以有什麼建樹。

因為中國烹飪的現代化,是一股不可抵禦的歷史潮流,它需要外語,需要計算機技術,需要營養衛生知識,需要現代飲食機械,需要食品檢測手段,需要市場經營理論,需要各種社會科學觀念等等。
而這一切,必須有賴於正規教育的積累和薰陶,將「匠人」改造成為「金領技師」。
第二個「三」,是指紮紮實實地拜師學藝三年。
「師」,不一定都是開幫立派,摘金奪銀的名師,但必須是功底深厚,誨人不倦的嚴師。
「藝」,不單是要求會做一些菜,更重要的是熟練掌握料、刀、味、火等四大基本功。
因為廚師屬於個體的手工勞動者,做菜技術的好壞,首先在於經驗,其次在於「悟性」,最後是基本功的全面。

在校學習的三年中,儘管有操作實習,有指導教師,有各種錄像帶可供觀摩,但都替代不了拜師學藝,只有拜好師,學好藝,廚師才能既懂理論,又懂實踐,使兩個翅膀都硬起來,才能在"烹飪王國"中自由翱翔。
第三個「三」,是指跑過三個以上的碼頭,會做三種以上的地方風味菜。
碼頭,如: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杭州,武漢,瀋陽,西安等大城市。
地方風味菜,如:魯、蘇、川、粵菜等菜系。
能夠一通多系,師承百家,這對於增長見識,拓寬技藝,領悟「迷宗菜」,適應當代菜品流行潮十分重要。
因為在信息時代,菜品傳播的速度很快,而菜品的傳播又是沒有地域疆界的。
再加上中國烹飪的各個風味流派雖然同出自於一個「母體」,但是各有高招與絕活。
只有兼收並蓄,舉一反三,菜路寬廣,是技藝上的多面手,才能豐富本店菜品,幫助餐廳贏得市場。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