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餐飲人都有這樣的困惑:餐廳環境不錯,菜品價格也適中,為什麼就是吸引不來顧客?看看本文,或許對你有所啟發!
這是一張去年某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圖,俄羅斯著名人體攝影師Max Sauco的作品。
道出了多數傳統企業現狀,尤其是餐飲業。
如今生意就像這張圖片:
吊在那的是商家,已經脫光衣服(利潤歸零),必須要墊著腳才能活下來;坐在那的是顧客,能感受到誘惑,但還是無動於衷(還嫌貴)赤裸裸的現實!
很多餐飲業小夥伴的文字是:
「對於這圖深有感觸,現在這樣的經營環境下,商家所付出的不止是利潤這麼簡單,競爭也許會讓優勢明顯的企業生存下來,但如果惡意競爭,傷的是整個行業的命脈,最後剩下不是更多的優秀企業,而是因過度廝殺而留下難以收拾的殘骸。我們正在戰場上,誰才能笑到最後?商家還是顧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越主動/越被動
泡過妞的或者被泡過的妞都明白一個道理:越主動、越被動。
廣州祿鼎記創始人小華,能夠排進國內最懂品牌運作Top3的餐飲老闆,曾經是P字頭豪車的銷售總監,懂得用賣豪車的方式,跨界來賣自己的酸菜魚。
還比我帥很多很多,又練出了人魚線,唉…
我如果不奮起直追,這友誼小船遲早要翻~
若論在廣州的江湖地位,只取決於能否訂到祿鼎記3天內的座位。
有不信的可以試試,打電話去餐廳訂位,看看能否半個月以內的。
如假包換的潮牌大叔。
他從各類高熱度品牌里歸納了幾條,比如:
1、 門店不能過多
2、 拓店的速度要慢於品牌勢能的蔓延速度
3、 保持市場饑渴
2016年1月1日,廣州小蠻腰上空放飛了一個飛艇,正面寫著「廣州新年進步」,反面是祿鼎記logo,成為南都頭版。影響力甚大的廣州日報、鳳凰網次日也有轉載。
這功力,我至少還要學個好多年。
無動於衷/痴心不改
如果沒事兒逛個mall,會遇見從門口到電梯口發的各類餐飲優惠券。
你會拿哪家的?
還是一個如來神掌的手勢,以肢體語言Say No?
心裡有沒有一種感覺:生意越差、越會發傳單?生意好的,都是門前排隊的?
上個圖↓
在你還在為新店生意不好而發愁的時候,這哥們只安心做自己分內的生意。
還有這家源於1987年的麵館↓
下午14點該是很多麵館員工用餐的時間。
60平米小店,一年幹個近千萬,也算很厲害了吧。
補一張產品圖↓
回頭說下首圖那坐在椅子上的老傢伙,這一刻對於面前美女無動於衷,下一刻卻排老長老長的隊去買音樂會的票子。
如果你是個大提琴手,何必用脫光的方式來吸引關注賺取微薄的利潤?
無動於衷怎麼破
品牌化。
歷史告訴我們,拼價格,沒有出路。
或者說,只有巨頭(英語叫Big-big head),通過規模降低供應鏈綜合成本,才有資格拼價格。
成熟市場的規律,是高附加值品牌超越低附加值品牌獲得更高成長。
改革開放30多年,從地攤A貨到專賣店,服裝業趨勢也值得餐飲業借鑑。
從核心產品的差異點、利益點,到用餐體驗的記憶點、傳播點。
每一個節點,都可以精心設計。
這個設計和傳統理解上的設計不同,更偏向於框架結構設計。
比爾蓋茨大叔交出CEO辦公室鑰匙後,給自己安的頭銜是:首席架構師,也就是干這個設計的。
所謂品牌化,是讓消費者的體驗過程中感知到價值超過價格。
另一個角度,是品牌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
用巴奴創始人杜中兵的話說:
品牌就像角兒,不是你點啥我唱啥,而是我唱啥你們聽啥!
這背後,是執著,更是信仰。
如果目前品牌還不是品類老大,可以多學學裡斯特勞特的定位理論,戳這裡看看22本書的目錄。
再仔細看看這篇里的那張思維導圖。
上半部分是收入,是賺錢、是開源、是經營。
下半部分是支出,是省錢、是節流、是管理。
支出部分的節流,一般要學個3-5年,開源部分經營,至少5-10年。
一個演員,從台詞到表演,門檻看起來很低;
一個歌手,從音準到音質,門檻看起來也很低;
哪個演員不是靠不斷精進超越千千萬萬個路人宋兵甲?
哪個歌手不是靠氣息聲韻練習千千萬萬次才打動聽眾?
餐飲業的產品,絕大多數也沒有什麼很高門檻,
但最終能夠取得真經的,唯有用心程度與勤奮。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