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廚房承包出​​來好,還是廚師單聘好?

嘟嘟| 2016-04-17| 檢舉

決定一家餐廳是適合「包廚」還是「單聘」需先了解不同的用工模式的益處、弊端及對企業的要求。不同的用工模式有不同優、劣勢、同時對企業也有不同的要求。

隨著餐飲企業寒冬的影響及餐飲人才荒的波及,「包廚」已成為大部分餐飲投資者解決廚房管理及技術人員貧乏的「急救稻草」。當老闆們剛初嘗「包廚」所帶來便利時,因「包廚」而帶來的諸多管理、成本控制等問題卻不斷浮現,讓企業老闆焦慮不堪……

一、 對於一家餐廳來講到底是將廚房承包出來好,還是採用廚師單聘的方式好?

決定一家餐廳是適合「包廚」還是「單聘」需先了解不同的用工模式的益處、弊端及對企業的要求,見下表:

廚房用工模式「單聘」「包廚」對比表

類型

益處

弊端

對企業的要求

單聘

1. 管理統一化;便於運營中人力資源本店或跨店、跨地區的協調、標准出品控制、制度執行、企業文化打造、管理標準的統一;

2. 成本最低化;對每個廚師按技能評估進行薪酬發放、按需配置人員,讓廚房用工成本控制在老闆的手上

3. 直接歸屬企業統管的管理的廚務部,可圍繞企業長遠的目標,進行廚房人才的培養與儲備。

1. 因廚師源於不同派系、各廚師間難於統一,故會出現因人而異,一菜多味的現象;

2. 招人難;廚師流失大;

企業或老闆必具備二大能力:

1. 菜品鑑別能力

2. 對廚房管理及菜品質量控制有一定的經驗

包廚

1. 老闆省心:只需付承包費,其他如崗位設置、廚師招聘、工資計算、菜品質量控制、廚師培訓與管理問題均由承包者負責,明確的責任,讓經營者可以全力與經營;

2. 中國傳統的師承式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密切的師徒關係為包廚及廚房管理帶來了極大的穩定作用;

3. 利用承包者提升自身身價的心理,可輕鬆做好菜品創新及內部管理;

1. 選擇優秀、合適的包廚團隊難;包廚合作中

斷,餐廳菜式全面改觀,顧客無法接受;

2. 一企二制,不利於管理。

3. 短視效益多利於眼前。

1. 甄別優秀包廚團隊能力;

2. 對包廚團隊事前完善的合約規範能力、事中考核能力、事後管理能力;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用工模式有不同優、劣勢、同時對企業也有不同的要求。而是選擇「包廚」還是「單聘」在據企業情況而定。

二、 包廚有哪幾種形式,哪種形式是符合我的?

常見的包廚共有如下幾種:

1. 勞務式包廚:是將廚房外包給包廚人並支付一定的薪酬,由包廚人自行組建團隊,負責對菜品出品、質量控制、菜品創新、成本控制及員工管理等工作;

2. 僱員式包廚: 是廚師作為餐飲企業的員工,而內部承包餐廳,其與餐飲企業的關係是僱傭關係;(此方式不常見,故略)

3. 外包式包廚:是把廚房工作外包給其他企業,受聘廚師和該承包企業簽訂勞動合同,不和餐飲企業發生勞動合同關係的承包方式。

其中勞務式包廚,因為費用低、操作靈活、有意合作對像多,是非常受當前一些剛剛起步的中小餐飲企業歡迎,同時它也是當前最為普及面較廣的包廚方式。

而對於一些具有規模、贏利能力好的餐飲企業來講,外包式包廚方式顯然最為適合。因承包對像是具有一定實力的承包企業,故在後續的支持中會更加持續與穩定,同時受聘廚師和該承包企業簽訂勞動合同,不和餐飲企業發生勞動合同關係。此模式對餐飲企業來講法律關係更加明確,更可以規避一些勞動合同類的一些糾紛,更值得一些有經濟實力的餐飲企業採用。不足之處,當天具有實力讓人信賴的廚房專業承包企業少之又少,同時,費用上比勞務式包廚一般在高出3-4個百分點。

三、 如何挑選合適的優秀勞務型包廚團隊?

勞務型包廚因為便利、簡單、省心之優勢,深受餐飲老闆的青睞。但是在我們身邊也常聽到因選擇不善而致的「血」的教訓。我認為餐飲企業在挑選包廚團隊時應注意如下幾點:

1. 人:選擇包廚團隊,包廚團隊負責人的選擇非常重要。不光要IQ(智商)高,更為重要的是EQ(情商)與AQ(逆商)應並重。IQ(智商)高,是指其就應具有非常豐富的菜品烹飪、創新、培訓及廚房管理能力,並且最好應在行業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的為優;而EQ(情商)與AQ(逆商)是指做為一名承包者、團隊領導人,應具備情緒控制、與人相處、相作、團隊意識及各種複雜的狀態與逆境的處理及耐受能力。

2. 吻合性:主要指二方面。一、指是承包團隊的菜式應與餐廳定位相符合;二、要認同企業的理念及管理方式。如:某企業為加強各部門溝通與成本控制管理,特設每日領導二會制、週盤點制。那麼承包團隊需接受此管理方式,否則將後為後期的管理帶來很大的麻煩與不便。

3. 團隊:忌選擇包廚團隊時只關注負責人,而對團隊主要頭灶、頭墩不加了解,這會為後期合作後的廚房生產管理帶來很大的弊端。同時,當前包廚無行業規範,一名稍在經驗的廚師就可以臨時組建一個承包團隊,再加上當前的人才荒,更讓餐飲企業「飢不擇食」。

一個優秀、穩定的包廚團隊,最好的組合是師徒相承的關係,或者是團隊主要成員長久合作式關係,最為牢靠的關係是灶頭與墩頭最好為同一派系、如非同一派系,則會因技術思路問題的迥異進而發展到個人之間矛盾激化。除此,臨時組建的團隊,會因相互關係、菜式認識、烹飪差異、作業習慣、及相互的不認同,而為後期的廚房工作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4. 成功經驗:在選擇合作前,最好實地了解包廚團隊成功包廚的案例及以往的僱主評價。這些信息的了解會讓你的選擇更加理性。

四、 包廚費用一般為多少?

一般來講當地包廚比外地包廚費用略低些。外地「包廚房」的風險較大,承包金也比本地高,大約佔菜點營業額的10%-12%(各大城市外地「包廚房」的承包金佔營業額的12%-14% ),而且在簽訂協議時一般要求酒店老闆預付保底工資的30-50%作為定金。

當然,承包金的高低受團隊知名度、地域經濟、行業情況等影響會上下浮動20-40%左右。

五、包廚洽談時應注意哪些?

「包廚」談判中一些細節非常重要,同時雙方一般都應簽訂《包廚協議書》,以保障雙方的利益;否則會為後期的合作過程帶來很大的麻煩。總結如下:

1. 承包期限。含開始時間、結束時間;

2. 承包費用及支付方式;包含 號支付承包金,承包金的構成;

3. 甲方(指餐廳)權利與義務。主要包含包廚房工作、生活待遇:如住宿、水電費承擔、宿舍用品配置、員工餐、休假、薪資支付、等,及享有廚房管理檢測權、包廚團隊主要成員更換知情權;

4. 乙方(指承包者)權利與義務:主要包含各種福利享受權、各類義務的羅列,如廚房人員編制、菜品質量問題處理、出品要求(含標準菜譜執行)、新菜品開發要求、成本與費用控制指標、原料盤點、會議參加、應交報表、承包團隊主要成員技能約定等;

5. 試用期,主要約定試用期限,期用期之間的薪酬福利及待遇,及通過試用期的標準;

6. 採購與驗收:主要約束下單、採購、及驗收方面的責任人與要求,以避免後期出現扯皮等現象;

7. 費用:增加或減少的條件和程序;

8. 解約約定:主要指如某方提前解約前方式、時間的約定及違約責任等;

另外,合約中還包含如人員儲備、人員調整、重要崗位人事安排、餐廳對包廚人員的意見反饋及處理流程;社保、工傷、及參加各類活動的約定等。

六、如何才能建立包廚團隊與企業共同發展的機制?讓包廚團隊與企業共發展?

近年來因「包廚」而引發的問題,紛紛而至。主要表現如下:一)包廚之初,一般都是由技藝高又懂管理的名師先行。隨後,一些入廚僅有三四年的廚師也紛紛加入,這些廚師本身對廚藝和廚房都不甚了解,更談不上管理經驗了,如果廚師隊伍配備再不精良,菜餚質量難以保證,何談酒店賺錢呢!二)承包是有時段限制的,因此常會使有些包廚者將眼光聚焦在短期利益上,對急功近利的事情感興趣,而對從設備保養到團隊建設等關乎長期發展的問題不甚關心。三)廚房是餐廳的一個局部,而包廚者往往考慮的是廚房的局部利益,而不是餐廳的整體利益,這就是包廚者與餐廳其他部門負責人甚至老闆產生矛盾的根本原因。綜合所述,當前的包廚市場魚龍混雜、運作也只能是一時的,它無法把廚師和酒店老闆的利益長期地、全面地「捆綁」在一起,因此從這兩年的實際情況來看,包廚房已經有點兒強弩之末的架勢了。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廚房股份制」可以較好的解決上述問題;

「廚房股份制」與「包廚」的區別

「廚房股份制」追求的不再是營業額,而是餐廳實在的經濟效益,即利潤。「廚房股份制」將餐廳老闆與入股人擰成一股繩,讓他們踏上「風雨同舟一條船」,真正做到勁往一處使。如此,「包廚」的種種弊端自然會迎刃而解。

「廚房股份制」廚師入股的方式

餐飲業的快速增長吸引著社會各界人士的資金融入,企業家擁有雄厚的資金,但缺乏餐廳管理經驗。所以對於企業老闆來講往往希望有精通餐飲經營管理、廚藝精湛、口碑良好的品牌廚師來輔佐。但廚師這個行業流動性較強,讓一個品牌廚師穩定在一個酒店裡並與老闆綁在一塊兒,把自己的才華全部展示出來,這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廚房股份制的模式便應運而生。

「廚房股份制」一般有分為兩種,一是技術入股,一是資金入股。

技術入股:具體說來,「技術股」是廚師對餐廳資產沒有所有權但有分紅權、負盈不負虧的一種模式。例如:一家近5000平方米的餐廳是這樣運作的:老闆與一位名廚談判,這位名廚不必出資,以他的技術折算為10%的乾股,即名廚不擁有酒店的實際股份,但擁有10%的分紅權。這樣名廚每月領取管理人員工資(所有由餐廳聘任的廚師全部由餐廳發工資)的同時,年底可以得到10%的餐廳純利潤。這種辦法包廚者只負贏不負虧。

資金入股:是指廚師以資金入股與老闆合夥經營餐廳的模式,雙方各佔一部分股份的方式、共同擁有產權為前提,共同為餐廳的經營和發展出力。而且,這種資金入股的方式,從一個側面也起到了「鞭策」廚師長的作用,客觀上迫使廚師長將自己與餐廳的利益檸在一起、與企業風險、共同發展、讓其自動自發的把好廚房菜品質量關和管理關,凡事從餐廳的整體及利潤最大化考慮。

實際餐廳老闆也並非並缺少這一點資金,他們之所以採取這種資金入股的方式,主要目的是想增強廚師長的責任心,使他處處以酒店利益為出發點,共謀發展;而廚師看好的則是餐廳的發展前景和自己的股份增值與分紅。目前出現的廚房股份制多為廚師既擁有技術股又擁有資金股的形式,老闆給廚師技術股,是為了吸引名廚,讓他有優越感以及「合算」的感覺,而同時讓名廚以資金入實股,則是為了把名廚和這個餐廳牢牢地綁在一起。

從「包廚房」到「廚房股份制」是從「按勞分配」到「按資分配」等多種分配方式的發展,也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勢所趨。「包廚房」追求的是菜品營業額,而「廚房股份制」追求的則是整個酒店的經濟效益,這無疑更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更有前途。這種模式的出現,加速了餐飲企業的股份化,使中國的廚房初步邁上了現代企業製度的新階梯,提高了中國餐飲業的資金實力,改良了中國餐飲業的管理模式,使其競爭力大大提高,也為廚師提高綜合素質和提升社會地位敞開了大門。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88/node102700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