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 [nǚ wā]
中華上古之神
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又稱媧皇,女陰娘娘,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傳女媧造人,一日中七十化變,以黃泥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制度;後因世間天塌地陷,於是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留下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
女媧不但是補天救世的英雌和摶土造人的女神,還是一個創造萬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她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中文名
女媧
外文名
Nv Wa
別名
女希氏、有蟜氏
國籍
中國
民族
華夏族
人物淵源 上古神話
女媧,據考古出土的文物遺址、遺跡和彩陶紋飾提供的史前人類與洪水抗爭及對生殖崇拜的生活印跡信息,究其歷史文化根源,在於原始母系社會女性崇拜觀念的遺傳。
稱號亦有媧皇、靈媧、帝媧、風皇、女陰、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陰皇、陰帝、帝女等,史記女媧氏,風(或為鳳、女)姓,是古代傳說中的大地之母。
一說她的名字為風里希(或為鳳里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對萬物救助巨大
造物造人
的一位上古女神。相傳她是華夏族的母親,創造了生命,又勇敢照顧生靈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她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
傳說女媧用黃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還有傳說女媧補天,即自然界發生了一場特大災害,天塌地陷,猛禽惡獸都出來殘害百姓,女媧熔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又殺死惡獸猛禽,重立四極天柱,平整天地。另外傳說女媧製造了叫一些叫笙簧、瑟、塤的樂器,於是人們又奉女媧是音樂女神。記載中她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因此也被傳為婚姻女神。
在古代宗法制下:父權、夫權、男權成為三座牢牢壓抑著女媧神話發展的大山枷鎖,使得其拆分為三類性質:一、作為上古賢王,人族先靈,聖母祭祀的女媧:肯定其作為人類之母與地母三皇的身份;二、作為福佑社稷、補天之神,得以祭拜的女媧,確認其作為伏羲之妹(兼下任繼任者)與補天聖女的身份;三、祭祀供奉女媧所有神職業位:才是完整一體的創世始先神形象。
歷史地位
女媧是中華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女媧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容豐富,是史前文明和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已經開展的中國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對象。
先秦文獻古籍《史籀篇》、《楚辭》、《禮記》、《山海經》、《淮南子》和秦漢以來的《漢書》、《風俗通義》、《帝王世紀》、《獨異志》、《路史》、《繹史》、《史記》等史料都有關於女媧的記載。在整個古文化系列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人類發展史和民俗
補天救世
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
一是有突出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是傳承華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
二是具有實現民族大融合、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三是對增強創業精神、充實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促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體現了奇特的民間、民俗文化現象,對人生禮儀、人類生存、文化傳承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女媧的地位時有變化,有時在三皇之上,有時在三皇之內,有時在三皇之下。據說原因有三:一、神話傳說中女媧化生萬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二、傳說中伏羲、女媧既為血親又為夫妻,均為一家人,列入三皇時有時兩個人都選中,有時只選一人作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三、尚書在經書中的顯赫地位使得它所宣傳的伏羲、神農、黃帝三皇觀點為大多數人認可,而且女媧所在的是母系社會,之後是父系社會,以男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軼事典故 創世傳說
女媧神話中,從最初的女媧化神然後到女媧化萬物到女媧造人、補天,這一系列的
女媧補天(想像圖)
功績都是在天地對立的狀態中展開。女媧之前是無天無地無人的狀態。自女媧誕生之始,她先以身化神,神的出現導致天的誕生,然後女媧以身化萬物,緊隨著萬物的出現,地也出現,這個時候天地一片祥和。
《山海經·大荒西經》、《楚辭·天問》、《說文解字》等秦漢典籍對女媧記載可以看出,女媧自身化成了萬物與神族,與世界各民族創世神話中古神隕落後身體器官化為萬物(與諸神)的思路一致。由於後來的盤古神話及其它少數民族創世神話中也有身體化生萬物與諸神的內容,這項肯定也更增加了幾分可靠性。把女媧與各國記錄的古代創世神話進行比較,實則這種描述表示創世之始,未有一切之先,神用來創造的材料只能是自己的軀體。
「女媧信仰是我國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最早的民間信仰之一。」蘭州大學教授、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顧問柯楊說,學者們從《山海經》、《淮南子》、《楚辭》 、《風俗通義》、《水經註》、《獨異志》、《太平御覽》等古籍的研究中得出結論,認為神話傳說人物之一的女媧,最突出的業績是「摶土造人」、「煉石補天」、「制笙簧」和「置婚姻,合夫婦」等。這些議論當然都是對的,但有一點卻往往被人們所忽略,那就是民間活態神話傳說中所反映的女媧是世間萬物的創造者。
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流傳著女媧正月初一造雞,初二造狗,初三造豬,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初七才造人的傳說。有的活態神話還說女媧的肉體變成了土地,骨頭變成了山嶽,頭髮變成了草木,血液變成了河流,就像創世的盤古大神一樣。這些活態神話傳說,乃是古老信仰在當今民間的延續,值得人們格外重視。古人認為雞、狗、豬、羊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牛、馬代表地和天。所以班固《漢書·律曆志·上》 中才說:「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這是把正月初七叫「人日」的來源之一。許慎《說文》中也強調指出:「媧,古之神聖女,化育萬物者也。」這就是說,女媧不但是煉石補天的英雌和造人的女神,還是一個創造萬物的偉大的自然之神。
兄妹傳說
相傳風袞部落的華胥氏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大人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受孕,生下伏羲。伏羲人首蛇身。伏羲也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妹妹(一說姐弟),為華胥氏走婚所孕(華胥氏所處母系社會後期)叫做女媧,號曰女希氏(有蟜氏)。《詩·含神霧》:「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又《帝王世紀》載:「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雷澤,華胥以足
女媧的想像圖(二)
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蛇身人面。」《宋書 ·符瑞志》也說:「大昊庖犧之母,居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而生大昊。」
還有傳說女媧與伏羲血親相婚,與伏羲建立了婚姻制度與規矩法度。《三家注史記· 三皇本紀》記載女媧在伏羲去世後管理族人,並製造了一些叫笙篁之類的樂器,於是人們又奉女媧是音樂鼻祖之一。
一說女媧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女媧部族活動的地域,古史多有記述。《世本·氏姓篇》載:「女氏,天皇封弟於汝水之陽,後為天子,因稱女皇。「天皇指伏羲,弟讀如娣。汝水源於今河南嵩縣龍池曼山西麓,流經汝陽、郟縣、舞陽、汝南、新蔡至淮濱入淮河。汝本當做女,蓋因是女媧族的居住地而得名。這說明女媧族的居住地域南達汝水沿岸。《隋書 ·地理志》河內郡濟源縣有「母山」,即王母山。北宋《新定九域志》卷一說:「皇母山,又名女媧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禱之。」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六《河南一》說:「 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媧山。」這說明女媧部族活動的地域北達濟源、孟縣境內的太行山南麓。
女媧的陵墓古史也有記載,但說法有別。有傳說女媧活動於黃土高原,她的陵寢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東的侯村。女媧陵的存在時間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黃帝陵一樣,也是中國古代皇帝祭奠的廟宇。當地在每年農曆三月初十前後,均舉行長達7天的大型廟會和祭祀活動。還有山西芮城說、河南陝州說、河南任城說、山東濟寧說,等等。從以上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女媧氏的活動地域,大體是在以今洛陽為中心,南自汝水、北抵太行,西起潼關,東到今山東西部的廣大地域。
關於女媧的傳說很多,一直流傳至今,影響甚為廣泛深遠。
漢族傳說
女媧時代母系農耕文明
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社會發展規律敘說人們,女媧和伏羲時代的民族,正好處於母親氏(部)族社會,向父系氏(部)族社會過渡的時期。處在這個時期的華夏民族,基本上是按母親的世系進行傳承的,所以就在漢文古籍中便說她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只是當時民族,也正在逐步向父系社會過渡。於是他們才會推舉出像伏羲
女媧造人(動漫)
那樣,被後世敬奉的男性始祖來,並且將這位男姓始祖描繪成,是「神」和女性結合後降生的,具有神奇力量的「神人」。
按《雲芨七簽》卷100輯《軒轅本紀》所云:「黃帝遊華胥國,此國神仙國也。」註:「伏羲生於此國。」可見,傳說中的華胥,不僅是生伏羲的「伏羲之母」,而且還是傳說時代漢族的一個國名,或者說是一個氏族、部族名。所以,誕生伏羲的華胥國,實際上就是現在民族學家們說的,實行氏族(部族)內通婚的母系氏族(部族)社會。
在這樣的母系氏族(部族)社會裡,流行的是氏族(部族)內,輩份不同的男女,自相婚配、繁衍後代。因此,傳說中的伏羲和女媧,彼此既是血親、又是連為一體的夫婦。當時的漢族,不但清晰地知道其母華胥氏;同時也由於社會的發展,促使他們能夠推測,或者說杜撰出其之父,乃是留下「大跡」,卻又無可追溯的「神」。
母系農耕時的早期治水
在漢族的傳說中,女媧除了摶黃土作人,繁衍人類之外,還有一項功績就是補天。從文字記載來看,女媧補天的最後目的,主要乃是「積蘆灰」、「止淫水」。
在《淮南子覽·覽冥訓》這則女媧補天的傳說中,女媧所斷殺的巨鰲和黑龍,其
女媧補天文化藝術
實都是被漢族認定為興風作浪、為害人民的水怪。女媧斷鰲足和殺黑龍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水怪以平息水災。所以說,她的目的就是為了平息水災和治理水患。
女媧為補天所煉的五色石,與其說是為了補天,不如說是為了治水。對於從事農耕漢族來說,水患和水利是歷來是首要關注的大事;五色石料和蘆灰,都是早期治水的重要必需品。所以,女媧補天的傳說所折射出來的,應該是母系氏(部)族社會時的人類,在自己女性首領帶領下,進行較大規模的「止淫水」的治水歷史。同時,這樣大規模的早期治水也反映出了,女媧時代的華夏民族,母系氏(部)族社會農耕文明的繁榮情景。
三苗傳說
關於女媧的傳說在中國各民族的傳說最多,這說明了母系社會是人類的重要組成階段。至今中國雲南的苗族、侗族還將女媧作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民間流傳的各種傳說,不同的民族因語言文化差異有不同的叫法,儺(nuo)公儺娘,粳兄粳妹,諾亞諾娃,亞儺兄妹,東山老耆南山小妹,江郎江妹等。傳說原來的人類被大洪水淹死完了,只剩下伏羲兄妹,後來的人是伏羲兄妹的後裔。
這段傳說比較系統,伏羲兄妹的母親生了它們12兄妹,王龍,王蛇,王雷,后羿(後蟻),王素(可能是王燧-燧人),儺兄,儺妹(還有傳說是儺兄儺妹是老祖婆的孫子孫女)等。12兄妹爭執不休,其中最小的王素最聰明,那天比賽爬山,結果王素鑽木取火,把山燒了。母親就著急呀,在山下提醒,王龍下水,王蛇鑽洞,王雷沒地方躲,結果被燒了,王雷脾氣暴躁,一心想要找王素報仇,每次都被王素聰
女媧的想像圖(一)
明地躲過。母親病了,說是只有王雷的肉才能治她的病。王雷當然不願,不過還是要找王素報仇,最後陷入王素的陷阱被關了起來。那天儺兄去種地了,其他人都不在,只有善良的儺妹看管王雷。王雷騙說快渴死了,向儺妹討水喝,軟磨硬泡,儺妹心腸軟還是給了他一碗粥。王雷就說,要是有碗清水就更好了,於是儺妹就給他碗清水。王雷剛喝完,便雷光大作,破開牢籠出來了,拔下一顆牙齒送給了儺妹,算是報答,說見天門開時種下。雷聲隆隆,天門開了,而那雷神牙種下怎麼都沒反應。後來儺兄將它按次序種於八方(八卦相應的屬性可能跟農耕有關),最後長出了一隻巨大的葫蘆(古語音,僕,伏羲氏有葫蘆崇拜)。天河倒懸,這時飛來一隻啄木鳥,把葫蘆掏空然後儺兄儺妹就鑽了進去。葫蘆隨著水不斷升高,期間收了很多動物。一直升到天上,找到了王雷。要王雷收了洪水,王雷不聽。然後就是打架,王雷怕了,之後答應收了洪水。儺兄就說了:「你立即收了洪水是要摔死我們呢?」沒辦法,王雷只好招來10個太陽把洪水曬乾,但是水乾之後就陷入了大旱,人都死完了。儺公請來后羿(後蟻),后羿飛上扶桑樹(傳說是人神兩界連接的神樹)用尾針把太陽射了下來,儺公就覺得沒了太陽就沒有光明了,就在下邊要后羿留兩個,一個在白天出來,一個在晚上出來,扶桑樹也被后羿踩斷了,從此人神兩界便不能方便地來往.其實原因是他們的母親借王雷之手毀滅他們,他們的爭鬥會毀了這個世界,當然她稱病也是假的。
其中還有一段是儺兄儺妹三次占卜(與僕古音相通,可能也是伏羲留下來的),兄妹成婚。在不周山山頂往兩個方向滾碾子,結果在山腳碾子撞在了一起;在兩邊生火,煙在天上合在一處;結果儺妹害羞呀,就說你要是追上我就嫁給你,圍著山跑儺妹在前邊跑,儺兄在後邊追,然後有人看著急了呀,土地公就出來跟儺公說:「你轉過身朝那邊跑不就得了?」最後和儺妹碰面。儺妹出嫁了,害羞呀,就拿扇子遮住臉。儺兄形像是紅臉突目,傳說是被10個太陽曬的了,儺妹聰明用手帕蓋住臉所以依然白淨,女媧是婚嫁之神,生育之神,這也就是傳說中中國婚嫁習俗,用珠簾或者蓋頭的原因,還有就是宗親不能成親的規矩可能也是女媧在位時定的。
這段傳說中可能包括兩個女媧傳說,一個女媧是造人的女媧也就是12兄妹的母親,第二個就是婚嫁生育的女媧,也就是儺妹。
民間傳說
相傳女媧在補天之後,再次開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計,終而成一碩石,女媧將其立於西天靈河畔。此石因其始於天地初開,受日月精華,靈性漸通。不知過了幾載春秋,
女媧補天雕像(一)
只聽天際一聲巨響,一石直插雲宵,頂於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媧放眼望去,大驚失色,只見此石吸收日月精華以後,頭重腳輕,直立不倒,大可頂天,長相奇幻,竟生出兩條神紋,將石隔成三段,縱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媧急施魄靈符,將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後,獨缺姻緣輪迴神位,便封它為三生石,賜它法力三生決,將其三段命名為前世、今生、來世,並在其身添上一筆姻緣線,從今生一直延續到來世。為了更好的約束其邪性,女媧思慮再三,最終將其放於鬼門關忘川河邊,掌管三世姻緣輪迴。當此石直立後,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緣輪迴者更是絡繹不絕。
傳說列表
女媧造人
女媧為創世神,但創造既包括自然界的創造,也包括人類的創造,因而女媧又是造人之神。根據傳說,某一天,她經過黃河的河畔,想起開天開闢以來,創造了山川湖海、飛禽走獸,改變原本一遍寂靜的世界。但是,女媧總覺得這世界還是缺了點甚麼,但又一時想不起是些甚麼。當她低頭沉思,看到黃河河水裡自己的倒影時,頓時恍然大悟。原來世界上還缺少了像自己這樣的「人」。於是,女媧就參照自己的外貌用黃河的泥土捏制了泥人,再施加神力,泥人便變成了人類。
女媧高媒
女媧造了女人和男人,女媧想它們是人,總會有死的一天。死了怎麼辦在做一批太麻煩了。於是女媧去求上蒼,安排男婚女嫁,並使人們結合,於是有了婚姻,故又被視為主職姻緣與情愛的皋禖之神。
女媧制樂
女媧雕像
女媧創造了瑟、笙簧、塤等中國的傳統樂器。
女媧賜酒
女媧摶黃土做人。初,日耕夜息,無歡。女媧憫,化甘露為酒,賜凡間。飲之醇美,解勞頓、舒筋血。聚則飲,愈歡。眾念女媧之賜身,調之健,悅之心,感其恩,以酒敬之。後遂成禮,以酒敬天,自之始。
女媧補天
根據《淮南子·覽冥訓》、《列子·湯問》等典籍記載:遠古時代,四根天柱傾倒,九州大地裂毀,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氾濫不止。女媧不忍人類受災,於是煉出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其它古籍記載有差別。《論衡·談天篇》、《史記 ·補三皇本紀》記為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用頭去撞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地陷;《淮南子·天文訓》記為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原道》記為共工與高辛氏之戰;《雕玉集·壯力》記為共工與神農氏之戰;《路史 ·太吳紀》記為共工與女媧之戰。
女媧補天是一個很著名的傳說。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的第一回即引用這個故事。有學者認為,不周山暗喻房柱,其實補天就是蓋房子,女媧補天的故事,其實是講有媧氏這個人很聰明,會煉石蓋屋。
歷史變遷 神話演變
女媧神話的第一批的古書籍記載是先秦時期的《山海經》和《楚辭》(雖然《說文解字》記載西周末年的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著作中有媧字,但已亡佚,僅作傳言)。儘管二書中的記載還比較模糊朦朧,但今人多肯定其以造人為職能的始母神神格意向。袁珂先生就將《楚辭·天問》中的記載詮釋為:「女媧作成了別人的身體,她的身體又是誰作成的」詰問。丁山先生則更為明確地認為這兩句話說明:「(至少)在戰國時代中國人固已盛傳女媧造人的故事了。」
至於《山海經 · 大荒西經》中女媧的說法:「有十位神人,名字叫女媧之腸。是由女媧的腸子變成的。居住在栗廣的原野上,緊挨著道路。」袁珂則以晉人郭璞注為解「或作女媧之腹」又雲「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並以漢人許慎和劉安的話作為參證。丁山也認為這「顯然又是孕毓人類的寓言」。雖然如此,這些記載當中仍然沒有明確提出女媧造人的說
女媧化生
法。
除了 造人之外,先秦典籍中女媧為樂器始神(發明笙簧等)的記載也應該是女媧造物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似乎尚未引起學者們的足夠注意,尤其是它在移位到文學中的浪漫題材,更是缺少關注。《禮記》與《帝王世紀》、應劭《世本·作篇》作「女媧作笙簧」,可見孔疏不誤。這短短五個字的記載卻成為後代文學家馳騁才華的平台。
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媧造人故事的是《風俗通義》,這則故事雖然正面描寫了女媧造人的事蹟,顯示出女媧始祖母神格的地位,但毫無疑問,其中已經烙上人類社會變遷的影子。「摶黃土作人」被認為是人類文化史上製陶技術的發明在神話中的投影,而所造人類產生富貴貧賤之分則是人類進入等級社會的反映。這說明,神話一旦離開了它自身的生長土壤,它的形態就要隨著新的生長土地而呈現出新的姿態。
同時,女媧還是人類得以延續的婚姻之神。《風俗通》雲:「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昏姻。」羅泌認為:「以其載媒,是以後世有國,是祀為皋禖之神,因典祠焉。」這應該是人類進入婚姻制度之後所賦予女媧造婚神話的痕跡。
造人記載
《風俗通》中有關女媧的短文:
1.民間傳說,天地開闢之初,大地上並沒有人類,是女媧摶捏黃土造了人。她幹得又忙又累,竭盡全力干還趕不上供應。於是她就拿了繩子把它投入泥漿中,舉起繩子一甩,泥漿灑落在地上,就變成了一個個人。後人說,富貴的人是女媧親手摶黃土造的,而貧賤的人只是女媧用繩沾泥漿,把泥漿灑落在地上變成的。
2.女媧在神祠裡禱告,祈求上蒼任命她做女媒。於是女媧就安排兩性婚配。
其它典籍中有關於女媧的記載:
《太平御覽》:女媧在造人之前,於正月初一創造出雞,初二創造狗,初三創造豬,初四創造羊,初五創造牛,初六創造馬,初七這一天,女媧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覺得太慢,於是用一根藤條,沾滿泥漿,揮舞起來,一點一點的泥漿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人。為了讓人類永遠的流傳下去,她創造了嫁娶之禮,自己充當媒人,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憑自己的力量傳宗接代。
《淮南子·說林訓》提出了女媧與諸神共同造人之說,當女媧造人之際,諸神一起來襄助她:「黃帝造出女男性別,上駢造出耳朵眼睛,桑林造出胳膊手掌,女媧所以能多般轉變創造化育。」漢末學者高誘註解:「黃帝,是古代的天神,在開始造人的時候,造出女男性別;上駢、桑林,都是神的名諱;女媧,是天下共主的王者。多般轉變創造化育,這裡說創造化育(人類)的社會進化大業並非只是一個人的功勞。」
後續時代提出另一種傳說,女媧是與伏羲為兄妹繁衍人類,《獨異志》卷下:從前宇宙初開時,天地之間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崑崙山下,而天下未有別的人民。相議想為夫妻,又自覺羞恥。兄即與妹上崑崙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請將天上的雲都合起來一團,要不就把雲散了吧。」於是天上的雲立即合起來,兄妹倆就成了夫妻。中華民族都是倆人的子孫後代。
造人解讀
《風俗演義》表訴:凡有女媧廟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媧廟求子的習俗。雖然,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卻浸透著一種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時代,部落戰爭十分殘酷、頻繁,而且全靠人力對抗,死亡者眾多。所以,人們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興旺,才能避免滅亡的命運。
根據上古神話的描述,開始她使用黃土捏人,但因為速度太慢,便使用柳條甩泥土的方式造出大量的人。先前用黃土捏出的人是達官貴族;後來甩泥土方式造出的人則是平民百姓。造人的方式存在區別,這樣的傳說也被認為是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統治者為了向民眾灌輸「 天命論 」,以達到維護統治的利益。
相關史籍
《楚辭·天問》:「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東漢王逸註:「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其體如此,誰所製匠而圖之乎?」)
《山海經· 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東晉郭璞註:「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
《說文解字》:「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
《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義》:「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
女媧補天
《列子·湯問》:「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列子·黃帝》 :「庖犧氏、女嫡氏、神農氏、夏後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
《繹史》卷三引《風俗通》:「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淮南子·覽冥篇》:「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和春陽夏,殺秋約冬,枕方寢繩,陰陽之所壅沈不通者,竅理之;逆氣戾物,傷民厚積者,絕止之。當此之時,臥倨倨,興眄眄,一自以為馬,一自以為牛,其行蹎蹎,其視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當此之時,禽獸蝮蛇,無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無有攫噬之心。考其功烈,上際九天,下契黃壚,名聲被後世,光暉重萬物。乘雷車,服駕應龍,驂青虯,援絕瑞,席蘿圖,黃雲絡,前白螭,後奔蛇,浮游消搖,道鬼神,登九天,朝帝於靈門,宓穆休於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揚其聲,隱真人之道,以從天地之固然。」
詞條目錄 百科名片 人物淵源 上古神話 歷史地位 軼事典故 創世傳說 兄妹傳說 漢族傳說 三苗傳說 民間傳說 傳說列表 歷史變遷 神話演變 造人記載 相關史籍 沿革發展 母系社會 性別附屬 罕見複姓 相關爭議 故里、出處 三皇、地位 蛇身、形像。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