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君子與小人的分野在於:君子心存誠敬,有敬畏之心;小人心中只有傲慢自大之心,對於大人的威嚴,聖人的教誨不屑一顧。
《菜根譚》中亦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於一時,畏史官於後世。」一個人的心中沒有誠敬畏懼之心,沒有規則,沒有底線,就不會去約束自己的行為,為所欲為的結果,只能是自取滅亡。
心存敬畏,是一個人內心真正的修養,也是真正的修行;越是修養高,道行深的人,越看到自己的渺小平凡,越有敬畏之心。

所有的年少輕狂,都是因為無知淺薄。
著名學者錢鍾書曾言:二十不狂沒志氣,三十猶狂是無知妄人。一個人年輕時盛氣凌人,目空一切,狂妄自大是年少無知,閱歷太淺,所以心中沒有畏懼;年齡漸長,閱歷越深,就知道世界之大,我們未知的領域太多;我們接觸的人愈多,就知道比我們聰明比我們有智慧比我們修養高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就會變得謙虛謹慎,心存敬畏。
二十歲時狂妄自大,沒有人去計較,甚至還會有人說你有志氣;三十歲時還狂妄自大,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還自高自大,認為自己了不起,就是一個笑話。所有的內心傲慢輕狂,都是因為無知淺薄。
一個人,年齡越大,閱歷越深,就會漸漸收斂自己的光芒,變得謙虛卑下;而心存敬畏,讓我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渺小,才會自覺去學習,提高自己的學識和修養。

一個修養越高的人,心中越是心存敬畏,變得謙虛寬厚,尊重每一個人。
一個修養越高的人,心中越是心存敬畏。年輕時讀聖人之書,看聖人教誨言論,以為輕易可以做到,幾十年為人處世,一句「不遷怒,不二過」,都沒有真正做到,才知道修養之難,聖人難成,真正懂得「畏聖人之言」。
年輕時修道學佛,以為馬上可以悟道成佛,可是活了幾十年連個平凡人都做不好,才知道每一個佛菩薩的成就,我們千生萬世都望塵莫及,面對諸佛菩薩,你有什麼理由不去頂禮膜拜,心存敬畏?
心存敬畏,是最好的修行,讓你變得虔誠恭敬,內心真正有修養的人,一定心存敬畏,認識自己的渺小平凡,讓自己低下頭來,變得謙虛認真,從而提高自己的修養,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有厚度。

因為心存敬畏,沒有覺得自己了不起,所以會尊重每一個人,這正是一個有修養的人需要的覺心和態度,敬畏不是對權勢的懼怕,而是來自我們心靈的誠敬。
因為心存敬畏,所以才會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乃是人生大智慧。
敬畏天命,方可順勢而行,趨吉避凶;敬畏大地,方能學會付出不求索取,德載萬物;敬畏人道,才會有同氣相求,同聲相應,互幫互助;敬畏鬼神,才會有危難時的自助天助;敬畏諸佛菩薩,才會有心靈感應,得到保佑。
因為心存敬畏,才會有「慎獨」自律,有底線,有規矩。舉頭三尺有神明,人不見天見,因為心存敬畏,所以不會去做見不得人的事。因為心存敬畏,才會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只有心存敬畏,人方能行之高遠。

懷有一顆敬畏的心,行事有約束,心中有信仰。養出心中的浩然之氣,守在規矩之中,居在方圓之內。一切安寧都會不期而至,一切美好都會如約綻放。
心存敬畏,時刻提醒自己要謙虛恭敬,知道自己普通平凡,時刻做一個修行人,走在一條修行的路上,就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行不逾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206541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