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習慣的「奴隸」。你有什麼樣的習慣,你就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優秀的人和不優秀的人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給自己培養出來的習慣。前者會讓好的習慣鞭策自己前進,而後者只會被一些不好的習慣所制約。
培養說:「人的思考取決於動機,語言取決於學問和知識,而他們的行動,則多半取決於習慣。」
也就是說,你的習慣影響到你的行動,而行動最終塑造出你的「為人」了。
所以養成好的習慣,不僅對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會帶來很多積極的影響,甚至在未來發展的驅動上,都會獲得很多自己不曾想到過的機會。
用好的習慣去「滋潤」自己,當我們變得更好了,其他好事說不定就會隨之而來了。

好的習慣的前提,你是否足夠主動?
任何時候,積極主動都是讓我們通往目標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史蒂芬·柯維博士,就是把「積極主動」這個習慣放在第一位。這就是說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缺乏積極主動的心態,任何習慣你都難以建立起來。
很多人上班之所以會有一種得過且過的感覺,就是因為他們在被動接受工作,而不是主動把工作當成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並不是說,你從事著一份無法發揮自己價值的工作,也要死拼到底,而是說,當你擁有了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你就會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你在這個工作上,無法發揮出自己的價值,然後採取應對措施。
無論是換一份工作,還是轉變職位,做出成績,都是一種主動出擊的行為,而不是被動等待上級看出你的價值,給予你認可。你得首先自己認可自己。
所以在行動上,還是思考上,我們都要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姿態去面對生活或工作上的難題。這是養成好習慣的第一步。

你有沒有足夠的執行力?
當你擁有積極主動的心態,接下來就需要調動你身上所有的資源去行動起來了。
針對某一個問題,如果你對此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那麼你要做的就是立刻行動,而不是把問題拖著放著在一旁。
好比我今天要寫文章,這是我的想法,那麼不管期間我遇到哪些事情阻礙到我的計劃,回到家我還是要寫上半個小時左右,執行我今天寫文章這個計劃。
不管我能不能寫完,這都是一種行動的習慣,說明「想法」——「行動」之間已經建立起「條件反射」式的連接。
如果你缺失這種連接,只有想法,甚至想法蹦出來,你卻依然無動於衷,那麼你的好習慣永遠都無法建立。
你現有的所有習慣,都是大腦輕而易舉讓你建立起來的,諸如躺在沙發上看電視,躺在床上玩手機等。
而那些拿起書閱讀,或者思考問題的解決,這些需要耗費你大腦資源的事情,你卻提不起勁來。久而久之,你就很容易對什麼都提不起勁了。
所以一定要讓自己的想法和行動建立起連接關係,一想到某個問題,就能夠立刻行動去解決它。
怎麼做呢?這就來到第三步,從小事入手。

通過小事培養行動意識
想要養成好的習慣,往往不是從大事開始做起的,相反,把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做好做成,不知不覺之間,這個習慣就已經建立起來了。
好比我們那些不好的習慣,現在我們之所以很難抽離出來,就是因為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這些小小的行為無處不在。
如我們上廁所拿著手機玩,坐公車拿著手機玩,甚至連走路都拿著手機玩,於是最後我們誰都離不開手機了。
「玩手機」,對於我們任何人來說,都是非常小的事情,但每一天不斷地「積小成大」,自然手機就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設想一下,那些制約你前進的壞習慣,是不是在你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已經逐漸侵蝕你的生活,讓你再也很難邁開腳步去行動呢?
想要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只能從小事做起,把好的習慣拆分成一些微小的步驟,然後每天做一些,每天完成一些,從而把這個行動意識建立起來。
例如你要看書,那麼從每天看一頁做起,堅持一點時間,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逐漸增多。如果一開始就急於求成,你的習慣還沒有建立起來,你都已經放棄了。
只有每天從微小的任務做起,你的習慣才會慢慢養成。

今天能夠做的事,不要留待明天
當你把想做的事情,劃分成細小的部分之後,那麼每天就會有相應的行動任務。這個時候,你就要秉持「今日事,今日畢」的態度,儘量把這件小事做完了。
很多人之所以一直拖延下去,就是因為他覺得這件事,明天去做也可以;到了明天,又覺得這件事再拖一天,也沒什麼關係,到頭來一拖再拖,反而拖延變成了自己的習慣。
如果任由自己行為影響著自己,好的習慣就無法建立起來。
人的大腦很奇怪,你越是放任它自己去行動,它就越是尋找最輕鬆的那個方式去做事。既然看書這件事,做不做短期看來對自己也沒什麼影響,那麼選擇不做,就是最輕鬆的方式了。
問題時,我們之所以會覺得不行動對自己沒影響,那隻不過是由於我們還沒有辦法感受到未來的後果而已。當真正的影響出現在我們眼前時,往往已經為時已晚。
大腦是需要我們用一些手段去「督促」它運轉起來的,而通過小事去驅動它,就是最好的方法。
試想一下,當我們從小事做起,把一個個小的問題都解決掉,那麼以此循序漸進之下,一旦遇到大的問題,我們也能夠有足夠的耐心去處理它。
相反,如果小事我們都不願意去解決,養成了抗拒的習慣,不要說我們怎麼處理大事了,一些諸如去哪裡吃飯,看什麼電影,去什麼地方旅遊這些小問題,我們都會懶得想。
問一問自己,你的男朋友女朋友問你今天去哪裡玩,有什麼事做的時候,習慣不思考的你,是不是一想到這些問題就頭疼呢?
從小事做起,把每天設定的任務都完成,今日是今日畢,養成習慣,只有這樣,你的大腦才不會讓你越來越抗拒給你發出行動的指令。

做好相應的時間規劃
美國著名的諮詢公司麥肯錫公司,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無論遇到什麼情況,員工都要提前十分鐘到場。
為什麼呢?
因為提前十分鐘回到公司,那麼員工就可以提前準備一天的工作清單,了解到接下來一天裡,需要做的事情是什麼,然後規劃任務,合理行動。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當中,養成良好的時間規劃習慣,不僅會提高我們的做事效率,而且還能夠讓我們更好地完成應該事情。
而時間管理的重點,就是按照自己要做的事情的重要程度,或者難易度,逐個擊破,安排處理。
這段時間是用來工作,你就不要想著玩遊戲;而這段時間是用來打遊戲,你就不要想著明天的任務了。
什麼時間就做什麼事情,然後做的時候一心一意,專注去完成,這才是時間管理的核心。

有哪些好習慣值得培養?
1,養成每天讀書和思考的習慣。
每次當你看到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你最好先花費幾分鐘時間去思考這些吸收到的內容。梳理內容的邏輯結構和主旨表達,然後跟自己懂得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找到實踐的渠道和方法。
讀書能夠更新我們的思維認知體系,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新的方式去接觸世界。但讀書之後思考也不要忽略。
善於思考和總結學到的東西,這樣才能夠把學到的知識裝在我們腦海中,成為我們能力的一部分。
2,多關注新聞,有市場嗅覺。
在平常生活里,多多關注日常的新聞和時事新聞,對於我們了解這個世界的發展和運作,會有很大幫助。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習慣,當你對這個世界的發展脈絡有了一定的感覺之後,你就會培養出自己的市場嗅覺,從而做出反應。
好比你留意到某個公司發生重大的人員變動,那麼至少你就會知道,這個變動會對於這家公司的股價產生哪些影響。
這是一種判斷力和分析力的培養,背後也是批判性思維的運用。不管是中國的媒體報道,還是外國的媒體報道,最好全方面了解相關的資訊。
只有這樣,你才不會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這些就是習慣給我們帶來的好影響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206419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