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到極致,就是節制
人活著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活著。
第二個層次:體面地活著。
第三個層次:明白地活著。
世人皆醉我獨醒,醒的那個人往往是最難的,陳道明算是一位。

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
在喧囂混沌的名利場,陳道明有他自己的「非常之明」。
什麼是「非常之明」?
陳道明說:
「我覺得節制是人生最大的享受,物質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是難的是節制。」
所以做人的最高境界是節制,而不是釋放。
知世故而不世故,處江湖而遠江湖。節制二字,早已貫穿陳道明的人生哲學。

01
節制,是一種風骨。
在當今演藝圈,陳道明是一位公認的有風骨的人。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成名前,曾經整整跑了7年的龍套。
1978年,陳道明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命運出現了轉機,憑藉在《末代皇帝》和《圍城》中的出色表現,成功獲得「金鷹獎」和「飛天獎」,成為著名演員。
來找他拍戲的越來越多,片酬越來越高,但他堅持一個原則:「劇本不行,給再多錢我也不拍。」
如果沒有合適的劇本,陳道明可以幾年不接戲,絕不會單純為了掙錢而去拍戲。
別人不理解,他說:
「我又不買飛機大炮,不買航空母艦,我保證基本的生活質量,沒那麼多奢望。」
為什麼說陳道明有風骨?
懂節制,才有風骨,所謂無欲則剛。
馮小剛說,陳道明一個清高得只肯在戲裡低頭的男人。

02
節制,是一種享受。
陳道明是個淡泊且低調的人。
但在三十齣頭的年齡,迅速走紅給他帶來的,除了名利,還有心態上的浮躁和輕狂。
他曾坦言:「九十年代名利的出現,也教會了我輕狂、不自重、自不量力、自以為是。無視比你能力更強的人,這就是狂。」
幸好在拍《圍城》時,他認識了錢鍾書。
他去錢老家做客,看到老人家裡沒有電視機、錄像機,也沒有電話,唯一的電器是煎藥的藥鍋子。
錢老接待客人,楊絳先生在看書,除了藥鍋子偶爾的「噗噗」聲,幾乎沒別的聲音。
陳道明在那種書香的氛圍中,突然發覺自己貧乏、可憐乃至醜陋。
回家路上,陳道明回想起自己這段時間過的生活,在外界的追捧和讚譽之下,如果再這樣心浮氣躁下去,會徹底成為一個淺薄無知的人。
他曾在公開場合說:「在文化的面前,學問面前,我覺得自己那點名氣連屁都不是!」
所以,在最火的時候,他躲起來了。
後來在楊瀾的採訪里,陳道明說:
「我一上酒桌應酬就是煎熬,尤其是當一個人喝醉了,一句話跟你說了四五遍,一張名片給你遞八次時,你就會感到一種窩火,一種憤怒,特別煩。」
楊瀾問:「那平時的時候在幹嘛呢?」
他說:「獨處,現在社會在強調競爭,往往忽略和忘記了獨處的美德。」
其實,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自己的生活如何以及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99%都是毫無意義的。
陳道明的哥哥陳道凱說,在天津老家時,陳道明從不看電視,「他北京的家中連有線電視都沒裝,書房裡的床堆滿了書,自己就睡在一堆書中。」
他愛讀古典文學,家裡書架上擺了很多,書法也每天都練,寫得一手好字,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年紀再大了一點,他就在家拿著毛筆抄寫《道德經》,或憑記憶畫拍戲去過的地方。
所以季羨林曾說:陳道明的文學水平,可以勝任北大研究生導師。
陳道明說,到了我這個年齡段,憑經驗在演戲。說實話,現在真有些黔驢技窮了。
只有玩命讀書,因為你知道的太少,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讀書。
用盡心機不如靜心做事,奉承巴結不如提升自我,順其自然最好,節制就是享受。

03
節制,是一種幸福。
有句話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但生活終究活的還是自己。
相比娛樂圈其他人,陳道明特別「戀家」。
他常說,男人就是要多在家待一待,如果晚上每個家庭的燈都亮了,也是一種時尚。
1978年夏天,陳道明認識了妻子杜憲,許多人都說杜憲能嫁給陳道明是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
但陳道明本人卻說:「娶到杜憲,是我三生有幸。」
剛認識階段,他還在天津人藝跑龍套,杜憲已經成為央視新聞聯播主持,眼看著兩人差距越來越大,陳道明決定為愛一搏,這才考了中戲。
正如他自己在諸多場合所說的:
「如果不認識杜憲,就不會去考中戲,不上中戲,就不會拍那麼多電視劇,也就不會有現在的陳道明。」
後來兩人順利成婚,結婚三十五年沒有紅過臉。
回憶起過去兩人戀愛時曾經爭吵的歲月,杜憲笑說:那幾年,我們把一生的架都吵完了,所以婚後才特別和諧。
女兒出生後,陳道明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自己的家人,女兒喜歡糖人,他就做糖人;女兒喜歡面人,他就捏麵人,親手給女兒倒騰了許多小玩意兒。
他也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影響著女兒,不望女成鳳,只希望她健康快樂:「我希望她第一身體好,第二要快樂,第三儘量有所成,但更要知道自己是個凡人,是普通人。」
陳道明夫妻兩人最大的愛好就是夫妻倆同坐窗下,她繡她的花草,他裁他的皮包,窗外落葉無聲,屋內時光靜好,有一種讓人無比心動的美感。
他不推杯換盞,也沒有燈紅酒綠,享受著柴米油鹽里的詩酒茶,便是幸福。

04
節制,是一種態度。
很多涉毒明星狡辯:「因為壓力大,才會借毒減壓。」
陳道明說:
「誰沒壓力?你有老百姓壓力大嗎?你比老百姓掙得多,社會關注度高,非說有壓力,也是想出名、想風光的壓力。用壓力解釋吸毒,純屬藉口,這就是沒教養的表現!」
慾望的釋放很容易,但節制卻很難。
他始終認為,人這一生,不一定要去做多少好事,只要不做壞事,就可讓天下太平,這便是態度。

05
節制,是一種境界。
《倫理學》中有一個觀點:人類最不能控制的莫過於節制慾望。
但這種對自然本能的不斷壓抑,則會給人某種優雅的氣質。
什麼是境界?用陳道明自己的話說:
「我是一個嚴格按照自己邏輯生活的人,這個邏輯不用設定,是習慣。我確實沒有克制。克制是欲而不做,本來就不欲,也就不去做了。」
嚴歌苓談及陳道明的氣質時說,「陳道明有三四十年代知識分子的氣質,身上有一種可以讓你產生距離的貴族氣。」
有人說他清高孤傲,不近人情,其實是只看到了他的清高,沒看懂他的清醒。
他從業33年,只拍了30多部電視劇,還比不上一個「敬業」明星3年的作品多;
但他從小彈得一手好琴,後來又迷上畫畫、寫字、下棋,毫無門派,不講章法,自得其樂。
他也愛做點手工,為女兒倒騰小玩意兒,為妻子縫製各種皮質包包。
褪去演員的光環,他人生的底色不過是回歸清凈。
他和中國多數大爺一樣,對外宣稱戒菸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在花甲之年,陳道明暢談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不做無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其實,人生最重要的東西,都沒有什麼用,親情,愛情,兄弟,讀書,音樂,清風,明月……
但在我們人生灰暗時刻,給我們力量與堅持的,往往也是他們。
做一些無用之事,越無用,越幸福;做一個節制之人,越節制,越幸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201510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