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孩子學習的不是智力,而是心理因素

時常聽到有人說:"我家的孩子隨他爸,不愛讀書"或"我家的孩子沒怎麼管,學習上從不讓我們操心"。

究竟什麼才是決定孩子學習的關鍵因素呢?

父母的潛移默化,對孩子學習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這是很多人的一種共識。

可同樣地,我們也發現這樣的情況:父母喜歡讀書,孩子卻對學習並不上心;或父母不讀書,可孩子學習表現優秀。

甚至,同樣的家庭氛圍里,老大和老二可能一個是學霸,另一個是學渣。

所以,一定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對孩子的學習產生關鍵的影響。

這種因素是什麼?

是智商嗎?也不是。

我們知道,除了少數人智商特別高和特別低之外,絕大多數孩子的智商其實都相差無幾。

可為什麼這些智商差不多的孩子,在同一個班級里,跟著同一個的老師學習,他們的差距卻那麼明顯呢?

決定孩子學習的不是智力,而是心理因素

01 博士的父母和無法專注學習的女兒

6歲的朵朵剛上小學一年級,她的表現讓爸媽傷透了腦筋。

朵朵總是靜不下來學習。

寫作業時,一會兒吃水果,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找點心,一會兒撓臉,一會兒塗鴉。而她一旦開始塗鴉,便幾個小時停不下來了……

爸爸媽媽用盡各種辦法來培養朵朵的學習專注力,卻屢屢以失敗告終。

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夫妻倆都是博士,為什麼女兒卻一點也不隨他們,不能專注學習呢?

爸爸媽媽認為朵朵有多動症,帶著孩子去做了心理諮詢。

心理老師嚴肅地告訴他們,朵朵很優秀,完全沒有問題。她在畫畫過程中能夠長時間地保持專注,畫得還非常好,說明她有很強的專注力。

原來,多動是她引起父母注意的一種方式。

當她被貼上"不專注"和"多動症"的標籤後,就會在父母逼她做不感興趣的事情上表現出"分心和多動"。

爸媽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他們不再在朵朵寫作業時過分關注她的"多動",而是誇她在畫畫過程中的專注。

一年過去了,朵朵的畫多次在各種比賽中得獎。同時,她寫作業過程中的"多動"問題也神奇消失了,學習成績開始穩步上升。

決定孩子學習的不是智力,而是心理因素

02 貼在身上的不良標籤和負面暗示,其實是一種設限

如果我們認為孩子是不專注的,他就會在"我們想要他做"而不是"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表現出不專注。

那些貼在孩子身上的不良標籤和負面暗示,其實就是一種設限。

比如,"孩子隨他爸,不愛讀書","我們家的人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等等,就是給孩子的學習設了限。

孩子學習表現好不好,最重要的根源,不在於父母有沒有文化,也不在於父母愛不愛讀書。而在於他們是否給他設了限。

為什麼對孩子的暗示總是很靈驗,"貼標籤"也往往很容易成真?

因為,人的心理上有一種"期待效應",讓他總是不知不覺地會活成周圍人所期待的那樣。

決定孩子學習的不是智力,而是心理因素

03 那個弱智的孩子,當媽後把自己和孩子變成了學霸

多年前有個女孩,出生在墨西哥。很小的時候,她在智商測試中成績低下。

13歲那年,她被編入了一年級,因為弱智而飽受同學嘲笑,自卑的她只上了四個月的學,便輟學了。

長大後,她有了三個孩子。

27歲那年,她被叫去了學校。

原來她的兩個兒子因為反應遲鈍,被編入了閱讀小組。閱讀小組的學生,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是低能兒或弱智。

校長還告訴她,由於她只會講西班牙語,兩個兒子至今也無法正常地用英語交流。

她震驚,同時又暗自認為兒子不是弱智,只是由於英語沒學好才受到了影響。

可兩個孩子異口同聲地說:"媽,他們說這是遺傳!"

那個晚上,她徹夜未眠,然後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自己重新去上學,用努力來改變孩子的想法!

她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一所勉強同意接收她的學校。入學條件是:成績必須及格,否則她就得退學。

決定孩子學習的不是智力,而是心理因素

她很拚命,每天四點起床學習,並且進步驚人。一年後,她又申請進入了另一所大學。從此,她在兩個學校之間輪流聽課學習。

三年後,她獲得了初級學院學位和理科學士學位。不久,又獲得文學碩士學位,還決定攻讀博士。

獲得博士學位後,她又擁有了美國教育委員會的會員資格。沒過多久,又被提升為豪斯登大學的教務長助理。

她的名字叫昆塔尼拉。

她的表現極大地激勵了孩子們,他們開始變得自信,學習成績也跟著提高,終於被轉到了正常班級。

兩個孩子先後上了大學,成為學校里成績最好的學生。多年後,一個成了著名醫生,一個成了律師。她的小女兒,也考上了大學。

決定孩子學習的不是智力,而是心理因素

04 很多局限,都是源於心靈上的牢籠

我們都習慣給孩子設限,給自己設限。其實,很多局限的根源,是自己心靈上的牢籠。

蒙台梭利告訴我們:

孩子先天都是愛學習的,是他們在後天受到不同的對待之後才導致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一個人的心理能量,要麼按照它本來應有的方式來發展,要麼就按照錯誤的方式發展。榜樣的作用、父母的引導、標籤和暗示,都在影響著他心理發展的方向。

只有當一個人的活動和自己心理能量保持一致時,他的人格發展才不會因為衝突而產生分裂。

身心和諧統一,才能愉悅和專注。

如果他接受了"我不是學習的料"的暗示,想讓他好好學習是很難的。這是一種衝突,讓他痛苦。

為了避免衝突的痛苦,他會在心中為自己設置障礙:你說什麼,我都不會聽!

給孩子積極的、一致的引示,他的自然能量才會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否則,自然能量就會被引入歧途,失去了根基而毫無目的地漫遊,導致心靈歧變。

決定孩子學習的不是智力,而是心理因素

一個心靈發生歧變的孩子,是無法控制他的思想或正常地發展他的智力的。

一個聰明的孩子,如果對很多類型的學習都設置了心理障礙,甚至抵制任何類型的學習,人們可能會認為他愚蠢。

一個聰明的孩子如果在同一年級中留級幾次,人們就會認為他智力低下。

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一開始他會牴觸某一特定的學科,進而就會牴觸一般的學習,最後發展到牴觸同伴、老師和學校。

這才是阻礙孩子學習的最大因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201030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