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今天學養生的時間啦,我們先來猜個謎語:
夜晚捂被同眠,白天各乘小船,
哥倆你追我趕,可行萬水千山。
(打一人體器官)
答案是:腳
你猜對了嗎?今天跟大家來聊聊「腳」的那些事~
腳是人的「第二心臟」

如果把身體比作一台機器,「腳」就是提供動力的馬達。馬達不靈了,機器便會老化、運轉不良。因此,養樹需護根,養人需護腳。
腳,行氣血,聯臟腑、通內外,不同的部位分別投射著五臟六腑。所以腳又被稱作是「第二心臟」。
人體血液運行包括動脈和靜脈。動脈運行,心臟推動作用最重要;對靜脈來說,肌肉收縮產生的壓力是血流動力之一,腿部靜脈回流就主要靠小腿肌肉收縮。
因此,把小腿照顧好,就等於在身體下部加了一個「泵」,可助心臟一臂之力。
腳是健康晴雨表,小心5個症狀
一旦腳出現一些異常的表現,很可能是我們的身體敲響了「警鐘」。
1、腳臭
腳臭,通常是人體小汗腺引起的。
小汗腺分泌的汗液一般情況下是無氣味的,但在多汗的情況下,由於汗液浸泡造成足底皮膚浸漬、發白,外加皮膚表面及鞋內滋生的細菌分解及代謝產物,就會產生特殊氣味。
有嚴重腳臭的人,最好能到皮膚科詳細檢查,了解有無細菌或真菌感染,對因施治則更為妥當。

建議:
1.保持清潔,經常洗腳,夏天宜穿通風透氣的涼鞋,冬天則選穿用較透氣材料做的鞋子,勤換襪子,儘量保持腳的乾燥。
2.控制自己情緒不要太激動,少吃辛辣熱燙的食物。
3.可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每日半小時,共數周。
2、腳乾裂、蛻皮
很多人一到秋冬,由於乾燥的天氣,皮膚就會變得特別干,皮膚表層往往乾燥開裂,像魚鱗一樣起皮,甚至瘙癢不止。
除了天氣影響,腳受到真菌感染時,也會出現腳裂,這類人群的腳裂往往伴有皮膚瘙癢、水泡等。
建議:
1.洗澡時最好選擇有滋養成分的沐浴露,並及時塗抹潤膚乳,平時也要保持腳的乾爽。
2.生活中應注意飲食多樣化,多吃水果和蔬菜,多飲水,適量攝入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3、腳冰冷
冬天血液的新陳代謝減緩,低氣溫使血管收縮,血液回流能力減弱,出現手腳冰冷的症狀。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女性身上。
中醫認為,手腳冰冷是考慮為腎陽虛的症狀。腎臟陽氣不足,從而引起肢體冷涼。另外甲狀腺功能不足、血循環不暢也是手腳冰冷原因之一。

建議:
1.適當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2.多吃些溫補的食物,如人參茶、薑母鴨等。
3.注意防寒保暖,並進行適當的體育鍛鍊。
4、腳抽筋
日常出現腳抽筋的情況,我們的第一反應肯定是缺鈣。但事情可能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除了缺鈣,長時間運動、動脈粥樣硬化、血栓、靜脈曲張等血管性疾病,也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下肢缺血,也可能引起腳抽筋。
建議:
1.老年人、青少年、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缺鈣較為常見,注意多補充。
2.腳抽筋時不要硬扳,要讓身體放鬆。
3.如果經常性腳抽筋,儘早去醫院進行檢查。
5、腳指甲變厚發黃
指甲變厚首先考慮灰指甲,又稱甲癬,是由於真菌傳染到趾甲所致。甲癬患者通常毫無知覺,所以會持續好幾年都不會發覺。
糖尿病患者、有循環問題和免疫系統問題的人容易感染該疾病。
建議:
注意局部衛生,保持足部乾燥通氣,儘早去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學3大護腳秘方,多活20年!
腳部健康如此重要,那麼如何呵護好這個「第二心臟」?今天送你一套「護腳秘方」。
1、泡腳
冬季天氣冷,而「寒從腳下生」。睡前泡腳可以一掃渾身寒冷,更有助眠效果,尤其適合經常手腳冰涼的人。
睡前泡腳,可用40℃的熱水,浸泡10~20分鐘至全身微微發熱。如果在泡腳水中加些藥材,效果更佳。

加些姜。有散寒、活血的作用,對預防感冒也有效果。 加點鹽。清潔腳部,殺菌消毒,防止腳氣病。 加點醋。對身體起到減壓的作用,有利於睡眠。 加艾葉。有祛寒、通經絡的效果,緩解怕冷、痛經的症狀。
泡完腳後,別急著活動。最好平躺三分鐘,以利於血液回流心臟,預防低血壓和眩暈的發生。
2、足底按摩
用雙手按捏腳底,刺激腳底的穴位,促進腳部的血液循環,對雙腳的保健和人體的健康都十分有益。

在這裡推薦兩個穴位:按摩外膝眼下3寸的足三里穴,可以補中益氣;按摩位於腳掌前部1/3中間處的湧泉穴,有助於促進睡眠。

3、腳部運動
高抬貴腳
每天將雙腳蹺起2-3次,平或高於心髒。此時,腳、腿部血液循環旺盛,下肢血液流回肺和心臟的速度加快,得到充分循環,同時對腳部穴位、反射區也是一個良性刺激。
倒著走路
倒走時,因為是足跟著地,所以能夠刺激足少陰腎經,有益氣補腎、祛瘀止痛之功效。同時,倒走可以使跟腱及腓腸肌達到鍛鍊,從而改善跟腱周圍炎引起的足跟痛。
仰臥晃腳
取仰臥位,兩腳抬起懸空,然後搖晃兩腳,最後像蹬自行車那樣有節奏地轉動,每次做5至6分鐘。
此法不但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解除疲乏感,而且還能強腰健體。上班時也可坐在座位上雙腳懸空離開地面進行鍛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198288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