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被一件事情雷到:家裡一所學校,要求孩子每天下晚自習後,必須由家長親自來接,否則不放孩子走!如果是小學生,或許還可以理解,但問題在於這群孩子全都是十三四歲以上的初中生了!
或許學校的初衷是好的,怕孩子下晚自習去網吧打遊戲、遇到危險等。但孩子的成長哪能因為害怕他犯錯或走錯路,就由父母替他走的道理?很難想像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孩子,會是什麼樣。
楊絳之父楊蔭杭說:「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孩子終歸是要成長為迎風戰雨的參天大樹,以獨立的姿態迎戰未來。但如果一直都把他當做溫室的花朵來培養,一旦被移出溫室,他就無法生存!

朋友親戚家經濟條件比較好,對孩子言聽計從,捨不得他吃丁點苦。孩子畢業工作後,常常跟家裡埋怨工作太辛苦。父母心疼不已,拍著腦門就說:「你回來吧,家裡還不需要你賺錢養家。」於是,孩子順理成章地回到家中啃老。成婚後,還是一如既往地賴在家中。
小夫妻倆還特別愛打遊戲,隔三差五就從父母那拿錢往遊戲里砸。父母漸漸覺得有些吃力,可無論怎麼勸,孩子都不肯工作,還常常嫌他們囉嗦對其大打出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一天就完成的。一棵長歪的樹從小不加以修正,等到它長粗長壯再整改幾乎就不可能了。

堂姐教育女兒比較嚴厲,孩子也比較有自覺性。因為工作原因,不得不讓孩子的奶奶來照顧孩子。都說隔代親,奶奶對孩子得照顧無微不至。
起初,孩子會自己找好衣服、吃飯、上學,可奶奶太過偏愛,讓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開始奶奶還自得其樂,時間久了,孩子覺得奶奶做得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稍微慢些或挑選的衣服不合心意,就開始大吵大鬧。奶奶百思不得其所,常向他人埋怨:「我怎麼養出個白眼狼?」
堂姐和鄰居都讓奶奶不要再慣著孩子了,可奶奶還是一如既往。結果,不僅堂姐一家不滿意奶奶對孩子的溺愛,孩子也並沒有因為奶奶的委曲求全而與奶奶親近,反而讓奶奶不准出現在他們家。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有網友分享說自己的母親特別溺愛她,從未讓她碰過家務,直到19歲時,連洗衣機都不會用,也不敢和陌生人說話。在她19歲那年,她母親突然中風偏癱,她忽然要承擔起一家之主的角色,既要兼顧學業,又要照顧家裡,一夜之間被迫長大。她說:「當初缺的課,總有一天會補回來,慶幸自己挺過來了。」
那些從不教孩子獨立的父母,是殘忍無知的。在孩子小時,他們替孩子扛住了一切,在孩子長大後,又想他們能扛住世界!在一些父母眼中,許多事情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自然而然就會了,根本不用學習。但就像游泳,哪怕你看過或聽過再多關於游泳的教育,只要不下水試一試,永遠學不會。

陳姐在教育孩子上似乎比較輕鬆,不僅不用操心孩子的學習,她每次出去旅遊,從行程到食宿,全是10餘歲的孩子一手安排。別人問陳姐教育孩子的秘訣,陳姐笑道:「哪有什麼秘訣?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家長怎麼描,孩子就會怎麼長,一定要捨得用孩子。」
在陳姐家,孩子沒有絲毫的特殊權利,該自己完成的事情,一件都不能推諉給家長。做家務的時候,陳姐也會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給孩子分配適合的任務,「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家務不僅僅是父母的事情,家裡每個人都應該參與進來。」
周末爬山遇到帶著3、4歲孩子爬山的一家人。下山時,有一段台階比較曲折、陡峭,孩子害怕極了,緊緊抓住他父親的手,伸出一隻腳緩緩試探,口中喃喃「抱抱、抱抱......」孩子的父母放慢了腳步,安慰道「爸爸牽著你的,不會摔跤,不要害怕,我們慢慢走......」一梯、兩梯,在父母的安慰和成功試驗下,孩子越走越大膽,越走越順。
龍應台在《目送》中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能庇佑孩子一時,卻無法庇佑一世,孩子的路只能他自己走,父母幫不了一生。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分離出去,讓他學習在風雨中獨立翱翔。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