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從稚嫩到成熟,從青澀到老成,每時每刻都在成長、學習;從無到有、從貧窮到富有,從得到變為失去,人生,充滿著變數。
王陽明曾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一個人的修行,往往是與自己的心在做鬥爭。佛學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所謂的煩惱妄想,其實都是自己的雜念心魔。
古代經典《格言聯璧》中便講述了人生的五大修心法門,一旦領悟,寵辱不驚,萬事皆能由心!

一、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俗話說「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有將自己的思想、心靈不斷開墾,擴張,才能包容下天地的千山萬壑,更何況是生活的零碎小事呢?如果說:「一個人的眼界,決定了他看到事情的高度」,那麼,一個人思想、心靈的廣度,便決定了他人生所能到達的高度。
二、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候城雜賦》:「虛己者,進德之基。」一個人只有將自己的心保持謙遜,才能不斷接收到世間的真知大善,不斷進步。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往往,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容易驕傲自滿,而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反而懂得謙遜,平易近人。

三、平其心,論天下之事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人,要懂得平心靜氣;生活,要有一些獨處的時間。只有將自己的心放平,才能看到事情的本質,做出適當的判斷;若是以心浮氣躁的狀態生活、工作,必然會帶有自己的情緒,會讓自己的眼睛受到蒙蔽,無法公平公正。
四、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古人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其道理便在於「潛心學習」,人不收心,則百事不成。必要潛下心來,方能明白天下的事理,方能鑽研書中的智慧學問。《下學梯航》中說:「心浮也,而使之沉;心顯也,而使之潛。沉潛二字,即收心之法也。」心浮則心亂,懂得沉潛,才能懂得收心。

五、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蘇洵《心術》:「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一個人,只有心定,才能應付人生的各種風雲突變。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命運難測,人生總是有太多的變數存在。當意外發生時,唯有保持鎮定,才是最好的應對之法,才能最快尋求到解決的方法,若是慌慌忙忙,不知所措,便一定會遭受最大的損失和傷害。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