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亞裔廚師的成功之路

嘟嘟| 2016-06-12| 檢舉

一個亞裔廚師的成功之路

他出身廚師世家,卻獨立創業﹔他博採眾家之長,卻能不斷創新,自成一派﹔他對豬肉有著近乎偏執的喜好,卻能在素食主義者成群的紐約曼哈頓區東村闖出一片天地,令餐飲界矚目。他就是30歲的韓裔美籍廚師張戴維(David Chang)。

張戴維出生在美國弗吉尼亞州北部維也納市,母親Sherri是韓國人,父親Joe生於朝鮮。1963年,Joe懷揣$50來到美國,人生地不熟的他曾在時代廣場一個通宵電影院裏睡過3晚。後來,Joe找到布魯克林一個每晚1美元的廉價房住了下來。

為了維持生計,Joe在紐約餐館當起了洗碗工,工作辛苦,掙錢卻不多,不過,也正是因了這段洗碗工經歷,Joe愛上了烹飪,私下常虛心向廚師請教,自己回家動手揣摩。這種勤學苦練的精神將Joe引上了成功之路,他先後開了兩家餐館和一家高爾夫球用品店。白手起家的Joe在商場上是一個雷厲風行的決策者,在家中卻是溫情的丈夫,慈愛的父親。他希望孩子成才,卻並不希望兒子像他那樣,也加入廚師這一行,以他自己的話說,「這是體力活,太累了」。

戴維是家裏4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也是最受父母寵愛的,從小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10歲的他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俱樂部,因為那裏有他最喜歡的運動──高爾夫球,那種刺激與樂趣讓年少的戴維為之瘋狂。他勤練不輟,曾兩次獲得弗吉尼亞州少年組高爾夫球冠軍。然而,就在父母都以為戴維會在高爾夫球運動上越走越遠時,事情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誰都沒料到,到了13歲,戴維對高爾夫的熱情卻消失殆盡,而把同樣的注意力和熱情全部傾注於足球上。為了踢好足球,他每天堅持喝1加侖牛奶,做大量運動。

現在看來,戴維的這些興趣愛好顯然都是有益的,練就了他強健的體魄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高中時代的戴維成績並不理想,意志消沈,甚至想到過翹課。高中畢業後,在父母的要求下,戴維前往康乃狄克州聖三一學院學習,父母希望他成為銀行高級職員、律師,或者從事任何其他職業。「不幸的是,我在學校時專業成績從沒好過。」

大學畢業後,戴維前往日本教了2個月英語,後返回美國,在一家金融機構短暫做過一段日常案頭工作,自此明白,那種朝九晚五、一絲不苟的工作多麽無趣,完全不適合自己的個性。這不久,戴維進了紐約法國烹飪學院(French Culinary Institute)。在那兒,22歲的戴維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現在回想起來,戴維覺得自己是繞了一個大圈子。他的童年其實就是和烹飪緊緊相關的,祖母和母親經常帶他去吃韓國菜,父親則帶他去吃面條,曾在日本受教育的爺爺則帶他去日本餐館吃飯。他從小就從母親那裏學了不少烹飪,潛移默化中學了許多烹飪方法,學習怎樣品味食物。來這裏接受專業的烹飪訓練,無疑是將他身體內那部分與生俱來的廚師熱情點燃了。或許在常人看來,22歲才開始烹飪事業,為時已晚,然而,戴維卻固執的認為,事在人為,只要努力,沒有什麽是不可行的。別人花一小時,他就花三小時,十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他的雙手和兩條胳膊上到處都是不小心被刀劃破後留下的傷疤。每當別人問起他剛入行時印象最深的是什麽事時,他總是回答,「你唯一不會忘記的事就是,這是個極為艱苦的體力活,一點也不迷人」。

為了瞭解地道的日本麵食,戴維再次前往日本,在一個韓國人開的Ramen店裏工作了3周。這次日本之旅,讓戴維深深愛上了日本飲食文化,他下定決心要在美國開一個拉麵館,將傳統日本拉麵變成一種人人買得起的流行街頭食品。

回美後,他在曼哈頓下城的東村找到了一個60平方米左右的門面,向父親借了13萬美元,開始了創業歷程。2004年8月,戴維的日本拉麵酒吧終於開業了,他把拉麵館的名字定為「Momofuku」,在日文中意為「桃福」,即「幸運的桃子」。他還別具匠心的將廚房設計成開放式廚房,便於顧客觀看烹飪,並且在窗戶上以細線條勾繪了一顆嬌艷欲滴的飽滿桃子。推門而入,遊目四顧,一溜的長吧檯,流線而明亮,沿牆座椅簡單而現代,與一般人對傳統酒館燈光幽微的印象大不相同,尤其是它的點菜動線,顧客一律先行走到餐廳最底處,點妥自己要的食物,移步到開放式廚房前,隔著透明視窗,看著像是墨裔的廚師們熟練而制式地准備著。

起初,「桃福」酒吧的生意並不好,客人幾乎都是戴維的朋友。而「桃福」酒吧對面那家日本餐館卻天天爆滿。戴維對此感到十分無奈。該怎樣擺脫窘境?

戴維想,美國的日本拉麵館已經眾多,要想吸引顧客,就必須闖出一條新路,「我們努力做的是復制某種亞洲風味,盡可能使用本地調料。我不說我們做的是日本料理,我和眾人開玩笑說,這是種『泛融合』。我認為,烹製正宗日本菜很難。如果你真的非常想吃,你應該省下錢,飛到日本去吃。如果使用次等調料,你就無法完美地復制這些風味。」

戴維特別喜愛豬肉,將酒吧中的每道菜都添加了豬肉在內:豬尾、豬頸、裏脊肉、精品培根……招牌拉麵是一種豬肉湯面,選用著名的伯克夏豬肉,湯料用雞腿骨、豬骨、火腿、燻肉長時間熬制,湯頭用蔥花、青豆和竹筍裝點,幹淨而不油膩,味道相當誘人。

雖然酒的品種僅有四款啤酒及三款清酒供選擇,最多只能稱為聊備一格,似乎與「酒吧」二字名不副實,然而,純粹從它午餐菜單上羅列的韓式春卷 (Ssam)、刈包(Steamed Bun)及便當(Momo Boxes)等速食來看,Bar這個名稱,又頗為貼切。這些包括刈包等在內的菜色,看在東方人眼裏,也許不覺得怎樣,但是對老外而言,則時髦有趣,至少對那些想要熬夜,卻又吃膩了匹薩餅的宵夜族,是全新的另類選擇。

「桃福」酒吧提供的是一份雅致,且顧客可以不必忍受那些隨著高檔餐廳而來的裝腔作勢,相反地,「桃福」酒吧讓客人在享受饕餮速食之餘,仍有最大的隨性自在。從這個角度看,取名為Bar,似又再貼切不過了。

一天晚上,戴維的父母來到「桃福」酒吧。進餐後,兒子遞給父親一張50美元的帳單。母親對兒子的舉動感到非常吃驚,父母還需要付帳嗎?但是聰明的父親卻看出了兒子的良苦用心,兒子是用實際行動在經理們和顧客面前証明,客人無貴賤,都該一視同仁對待。父親掏出一張百元大鈔,說剩下的作為小費。

鮮美的菜肴、熱情的服務和戴維特立獨行的烹飪風格和經營理念,「桃福」漸漸成為東村一帶拉麵愛好者的最愛。2005年8月,拉麵館月營業額達到開業來最高點﹔第一年,營業額大約50萬美元﹔第二年,100萬﹔第三年,又幾乎翻了一番。

2006年2月,戴維向銀行貸款100萬美元,在東村另一塊地段開了第二家「桃福」。不過,這並非拉麵館的分店,而是一家新的「Ssam」亞洲餡餅店。戴維推出類似墨西哥玉米煎餅的各種餡餅,這種風味也是有著「泛融合」特色,而且也是以豬肉為主打。

「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北部,到處都可以看到,人們用不同方式做形狀各異的蒸豬肉餡餅。在日本,你也可以看到豬肉餡餅,它們看起來就像日式漢堡。它就像一個巨大的餃子,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吃到,它是那麽美味。」 戴維說,在日本,美味的餡餅用北京烤鴨,而他用豬肉。「有幾道菜,比如這道,我只是想試一試。當時我想,如果把豬肉塞進那種餡餅,而不用北京烤鴨,味道會怎麽樣。」

結果,豬肉餡餅還真成了「桃福」一道招牌菜。戴維和他的同事用小麥麵粉皮裹著裏脊肉、黃瓜、蔥及海鮮醬,或用煎餅包著豬肉、韓國泡菜和米飯,果然能夠和美國人流行的芝士漢堡一較高下。

「它成了我們的標志。這真有幾分意外的感覺,完全是意外。」戴維說。就連「桃福」拉麵館也經營起餡餅,現在每周能售出3000份裏脊肉餡餅。

對偏愛豬肉的戴維來說,2007年的確是「金豬年」。各種美食評論雜志和文章對他贊賞有加,他也繼2006年獲得詹姆斯?比爾德基金「年度廚師新星」提名後,加冕全國廚師「新人王」。然而,戴維並沒有就此滿足,他仍在招兵買馬,打造他的餐飲帝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7/node112470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