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手機有多親,孩子就和你有多遠。「爸爸,你這麼愛看手機,長大後讓手機照顧你吧。」原來,在孩子眼裡,窩在沙發上玩手機的我們,是那般面目可憎,醜態無比。手機正在一步步入侵我們的生活,成了傷害親子關係最大的殺手。
你在玩手機,為什麼孩子不可以
我的一個朋友曾找我求助,想讓我推薦一家靠譜的戒網癮中心。
她說,8歲的兒子玩手機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只要回到家,就窩在沙發上看手機,甚至連飯都顧不上吃,作業更是做得一談糊塗。
有一次,她實在氣不過,一把奪過手機,摔了個稀巴爛,兒子居然狠狠地在她手臂上咬了一口……
還惡狠狠地質問她:
「你和爸爸怎麼就能玩手機?你們大人都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嗎?」

孩子的話,如同一記重錘,壓得她踹不過氣。
每一個沉迷手機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瘋狂依戀電子螢幕的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你孩子玩手機的樣子,就是你的樣子。
你和手機有多親,孩子就和你有多遠
「爸爸,你這麼愛看手機,長大後讓手機照顧你吧。」
上個週末,一向溫順的侄女突然沖著爸爸又吼又叫。
原來,侄女折騰了一上午,才折出來一朵百合花,她興高采烈地拿出來找爸爸顯擺。
無奈沉浸在「吃雞」中的爸爸,卻只顧手上的遊戲,看都沒看她一眼,就連連誇「好看,真好看」。
有調查顯示,17.8%的父母在與孩子共處時經常看手機,51.8%的父母偶爾看手機。
也就是說,有近七成的父母在陪孩子時玩手機。
第二季的《少年說》中,有個孩子站在臺上說:
「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

他說,小時候,自己想和爸爸媽媽說說話時,卻發現他們都在看手機,而每當自己哭鬧時,爸媽也總拿手機來安慰他。
「我拜託你們放下手機,多陪陪我。」
男孩一句話,戳中了無數人的淚點。

看著台下那些掩面而泣的孩子們,我的內心五味雜陳。
曾幾何時,我和老公也這樣傷過孩子的心。
我每天機不離手,用來找選題、找素材,處理寫稿改稿約稿事宜;
老公每天回到家,也是沒完沒了地用手機處理工作事宜,偶爾還會看個新聞、視頻。
直到有一天,我檢查女兒語文作業的時候,發現「關聯詞造句」這道題,她寫的居然是:
「不僅爸爸愛玩手機,媽媽還一樣愛玩手機。」
「爸爸坐在沙發的一邊看手機,媽媽坐在沙發的另一邊看手機。」
「要麼是爸爸玩手機,要麼是媽媽玩手機。」

天知道我是懷著怎樣複雜的心情,在作業上簽了名。
女兒的話,如同錐子一樣,把心紮得生疼。
近來,有資料顯示,孩子每天連續玩半小時手機,平均每分鐘會眨眼超過7次,淚膜破裂時間平均小於5秒,長此以往,視力將急劇下降。
資料一出來,令不少家長感到詫異並且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的確,面對孩子要求玩手機的請求時,不同家長給出的不同回復,有可能會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那就玩一會兒」
很多年輕的家長,因為需要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
孩子一旦放假在家,沒有家長的陪伴,手機便成了孩子的精神寄託。
而孩子專注於玩手機,不吵不鬧,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是一件「好事」。
因為孩子變乖了,家長就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事情,只要有手機,孩子仿佛就不用怎麼管教,也會乖乖地坐著。
的確,孩子專注於玩手機,確實會讓家長輕鬆不少。

孩子不再調皮搗蛋,不會在家長耳邊胡鬧,儼然成了一個安安靜靜的乖孩子。
但是,家長可曾想過放肆讓孩子玩手機的後果?
手機好玩,孩子當然知道。
即便有一定自製力的成年人,在手機面前也未必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手機的使用時間,刷起微博抖音也會停不下來。
更何況是沒有自製力的孩子呢?
所以,孩子一旦拿起手機,如果家長不加以管控的話,孩子便會不知疲倦地玩下去。
大家都知道,手機等電子產品有輻射,長期使用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尤其是眼睛。
所以,一旦孩子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超過一個小時以上,就會加重近視的風險。
如今,隨處可見小孩鼻樑上架著一副眼鏡,這跟玩手機脫不了干係。
不僅如此,如果孩子假期在家養成玩手機的習慣,那麼就難以將心思放在學習上。
一天不玩手機,心裡就不舒服,其實,這已經跟網癮沒有區別了。
所以,面對孩子想要玩手機的請求,如果家長心軟,一時答應但又不加以約束的話,不僅容易導致孩子患上近視,還會導致孩子成績下滑,影響未來。
「媽媽帶你出去玩好不好?」
曾在朋友家做客時,看到過這樣一幕:
小孩看見周圍的同齡人都在玩手機,於是也纏著身旁的媽媽說想玩手機,這位媽媽俯下身子認真地對孩子說:「媽媽帶你出去玩好不好?」
孩子很爽快地答應了,臉上洋溢著開心,牽著這位媽媽往門外走去。
不得不說,這位媽媽的做法很聰明。
有時候孩子之所以想要玩手機,是因為他們感受到了孤獨、無聊。
或者說看周圍的人都在玩,會產生一種跟風的心理,孩子會覺得,自己不玩手機呆立在那裡,會顯得格格不入。
如果此時,有人提出陪孩子去玩,孩子便會覺得自己得到了關注,不再孤獨。
如此一來,注意力便會從「想要玩手機」轉回到「有人陪自己」這件事上來。
家長適時的回應,讓孩子遠離手機,帶孩子出去走走,不僅可以避免孩子對玩手機上癮,還能讓孩子見識更廣。
帶孩子出去走走,讓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比手機更加有趣,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也會得到更好的滿足。
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眼界才會更加的開闊,而不只會手捧手機,上網、打遊戲。
所以說,面對孩子想要玩手機的請求,家長兩種不同的回復,會成就兩個截然不同的孩子。
網上有位媽媽說,孩子不聽我們的,他們模仿我們。

杭州一位12歲的小女孩曾經給媽媽寫了一封信。
有這樣一段話,讓人記憶尤深。
「你們自己應先做到少玩手機,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更好地監督我。」
「希望我們互相監督,不要再為一個手機而鬧不開心了。」

正人先正己,育兒先育己!
想要孩子放下手機,你就要先孩子一步放下手機。
只有我們不再沉浸於手機世界,我們才能擁有一個不迷戀手機的孩子。
一項研究表明,普通成人每天查看手機60-110次,有70%的父母在陪孩子時習慣看手機,有45%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玩手機的時間比陪伴孩子的時間要多。
《對話·寓言2047》中,幾個小朋友這樣寄語自己的父母:
「我想讓你們放下手機陪我們去玩一會。」
「多陪我打打籃球。」
「希望爸爸媽媽能放下手機。」
「陪我玩一會,這樣能讓我有一個歡樂一點的童年。」

孩子的心聲,讓人這般心疼!
原來,孩子是那般容易滿足,他們要的只是我們放下手機,能讓他們有個值得回憶的童年而已。
願每對父母都能放下手機,給孩子以最長情的陪伴,讓他們在父母高品質的陪伴下,尋得人間有味的清歡,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那麼,如果孩子已經對手機上癮,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既然孩子已經對玩手機上癮了,作為家長就要有相應的手段給予制止。
此時,如果讓孩子繼續玩下去,顯然是錯誤的,這樣只會加重孩子對手機的依賴。
但是如果強行制止,也不可取,因為孩子必然會激烈地反抗。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孩子想要玩手機的時候,家長不妨提出帶孩子外出走走,逛逛公園、打打球,跑跑步等。
做一些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來轉移孩子想要玩手機的慾望,讓孩子明白,除了手機以外,其實還有更多好玩的事情。
2.懂得拒絕孩子
孩子雖小,但是也懂得接受父母所灌輸、教育的道理。
所以,父母可以適時的對孩子講講道理。
當孩子提出要玩手機的時間,家長不要立馬嚴詞拒絕,可以先跟孩子講講玩手機的害處。
讓孩子明白,其實手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也有許多的壞處。
比如會造成近視,戴眼鏡,眼睛不舒服等,讓孩子感受到「害怕」。
如此一來,孩子自然不敢常提玩手機一事。
3.培養興趣愛好
假期,孩子有很多的空餘時間,如果過於無聊,孩子自然會想要玩手機。
家長不如趁此機會,為孩子培養一些興趣愛好。
有時間的家長,可以帶孩子出門,多接觸大自然,讓孩子對大自然保持一份熱愛、好奇。
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家長,可以為孩子買一些益智又好玩的玩具,比如說拼圖、積木等。
或者通過一些有趣的圖書,來培養孩子養成愛閱讀的習慣。
總之,家長要學會利用各種的玩具、遊戲,去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沒有空餘的時間想要玩手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206749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