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生活中每一個家長,對孩子吃飯都很上心的,唯恐孩子吃不好而影響了成長。但是,讓孩子吃飯越上心越好嗎?殊不知,這「上心」如果用的過了,反而會起到負作用。
可能,很多家長會說,這麼「上心」,孩子還是不愛吃飯,每次都要喂倆小時,還往往吃不進去多少食物。
其實,家長每天讓孩子吃飯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身心所產生的影響,遠比上學後的功課要深刻許多倍。
要知道,餵飯的不當方式,不但會對寶寶胃腸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還會影響的寶寶的性格的發展。因為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孩子吃飯要喂的話,喂的時間越長,孩子長大後的注意力就越不能集中。
其中原因,我們也可以親自體會一下,比如,當我們想吃一樣東食物的時候,如果自己慢慢的去吃,用味覺慢慢的去品償,心裡就會覺得很好各異;而這時如果旁邊兩三個人,輪著將這種食物向我們的嘴裡塞,那麼,這時我們不但不會覺得好吃,還會產生莫名的反感。
所以,兒科營養專家告訴我們:無論多大的寶寶,吃飯的時候,都要等到他想吃時,再讓他吃;並且,他無論是坐還是站著,給他餵飯時一定要有「十釐米距離」,使他一探身子,才能將飯菜吃得著。只有這樣,他將飯吃進嘴裡,嚼起來的時候才會覺得的好吃,那麼,自己消化得也快,身體營養吸收得也好。
而且,吃飯時有了這「十釐米的距離」,當孩子看到飯菜後,並在腦海裡反應過來,這期間會有零點幾秒時間。不要小看這點如此短暫的時間,這時會讓寶寶的唾液腺,胃液及一些消化酶,都在瞬間分泌出來,從而幫助孩子將飯菜嚼起來時很香、很好吃,也很好消化。
讓寶寶從小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可以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用心的家長不妨用用這寶寶「十釐米理論」!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