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咱人類對長壽秘訣的探尋,從未間斷。西方人嚮往青春之泉,東方人琢磨不老仙丹。從科學的角度看,在如今的認識限制下,衰老,仍是無法抗拒的生命現實;但是,延緩衰老進程,讓壽命延長,健康地活著,是可以實現的,而飲食,就是幫助人們達到延年益壽的關鍵要素。咱們結合實證研究結論來解析。

額頭皺紋、眼袋下垂、下頜鬆弛、鬢角斑白,這些從鏡中看到的現象,是衰老的外在表現。實際上,著名的美國梅奧診所,經過研究指出,人體的衰老過程,更多是看不見的內在變化。人的肺活量從20歲開始下降;骨質從35歲開始流失;過了40歲,人體肌肉在體重中的比例開始以每年0.5%到2%的速度減少;神經細胞則以每天1萬個的速度遞減,從而帶來記憶力及大腦功能減退;就連舌頭上的味蕾,也會從年輕時的1萬個,減少到60歲時5000個。衰老的節律受遺傳基因的調控,也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

飲食與長壽的關係,目前,被科學研究所證實的核心要素,是節食。曾有1位叫麥凱的營養學家,在1934年的美國大蕭條時,進行了4年研究。結果發現,長期處於飢餓狀態的大鼠的壽命有明顯的延長。近幾年,科學家將目光瞄向叫Sirt3的關鍵基因,用白藜蘆醇激活Sirt3酶,有望實現延緩衰老的功效。但是,相關的研究仍然處在動物試驗和安全性評估階段。

不老仙丹還在研發中,咱們還是先看看長壽者的實踐經驗吧。說到長壽,不能不提咱們的鄰居島國,日本是自殺率奇高的國度,同時,也是擁有百歲老人最多的地方,而長壽者主要集中在沖繩等地。這個現象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有位叫卡塔赫納的專家,經過對百歲老人的生活方式的收集和研究,得出了9條長壽飲食經驗。咱們現在呈上,供大家借鑑。

長壽飲食經的第1條是吃飯不過飽。卡塔赫納觀察到,沖繩的老人們講究吃飯八分飽,他們覺得吃過飽,消化過程就會延長,會影響器官功能的正常發揮;第2條經驗是細嚼慢咽。學者們觀察到,細嚼慢咽是很多日本人從小養成的習慣。咀嚼充分,胃腸的負擔就會減輕,同時,飽腹感就更強,這樣也就與第1條相呼應,不僅咽得細,而且吃得少。

實現延年益壽的第3條飲食經驗是低熱量,研究發現,日本人日均攝入熱量為2719卡,地中海飲食流行區的西班牙約為3183卡,而西餐及快餐流行的地方,平均熱量都會高出很多。第4條經驗是注重碳水化合物種類,日式飲食也是含較多碳水化合物的,但是,主要來源是蔬菜、水果、穀物,這類碳水化合物吸收速度較慢,不易迅速轉化為脂肪。第5條經驗是少吃肉,這事兒,始自12世紀禁食肉類,肉那時只能當藥。到了19世紀,才允許每天吃牛肉。到上世紀60年代,肉類才在普通人的餐桌上流行起來。這種少肉飲食傳統,幫助降低了中風的發生率。

長壽飲食經的第6條是選擇時令食材,卡塔赫納在調查時發現,談到吃,最多提及的是,現在是吃某種食材的時節之類的話題,說明當地人十分注重純正天然的滋味;第7條經驗是講究用料新鮮,調查者發現,在長壽地區沒有超級市場,但是,到處都有鮮魚店、鮮肉店、蔬果店。第8條經驗是不被食物所累,調查發現,長壽地區的人們,飲食隨性,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不計較每口飯的卡路里,沒有進食壓力,反而肥胖率全球最低。第9條經驗是生活習慣健康,調查者觀察到,長壽老人都有經常運動及規律睡眠,無不良嗜好,每天適量曬太陽,偶爾會泡泡溫泉。長壽要訣,關鍵是長期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是等到多項體檢指標不正常,這也高那也高的時候才想到改變。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209420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