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就是中藥,經絡就是大藥庫。經常按摩穴位。儘量用人體大藥庫自己的藥,減少對藥的依賴。我們吃藥就是通過藥的各種性能,通過胃的消化,肝腎的解毒,腸的吸收,提供臟腑特別缺少的各種營養物質元素,使人體陰陽平衡。
足三里=白朮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
氣海=當參

補中,益氣,生津。治脾胃虛弱,氣血兩虧,體倦無力,食少,口渴,久瀉,脫肛。熟地;養血、滋陰。
照海=生地

清熱生津,涼血,止血。
膽經的陽陵泉=逍遙丸

神門大都穴=牛黃清心丸

先按摩心經的神門穴,再按摩脾經的大都穴=牛黃清心丸。
少府穴=牛黃清心丸

尺澤復溜=麥味地黃丸

按揉肺經的尺澤,加上腎經的復溜=麥味地黃丸。
風門孔最=通宣理肺散

按摩膀胱經的風門(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加上肺經的孔最就是通宣理肺散。
人體自有的消炎大藥
大都穴=補鈣藥

脾經大都穴=補鈣要穴(這個位置也是頸椎反射區。)
百會穴「百病皆主」,意思就是什麼病都能治。
可以說,此穴百病都會治,所以叫「百會」。注意百會穴不能重力按壓。
太沖太溪曲池=降壓藥

人中=急救調氣丸

按壓人中可以調血氣,陰陽結合,人就能醒。
耳垂=急救藥

與人中同樣作用,因為按人中有後遺症。捏人中後人中處長期疼痛。可以調血氣,陰陽結合,人就能醒。
迎香孔最=特效止鼻血藥

如左鼻孔出血,用左手食指按左側鼻迎香穴,右手大拇指按壓左手大臂中點的孔最穴,並將頭抬起,1-3分鐘內止血。如右鼻孔出血則反之。
三陰交穴=補陰藥

因為三陰交是三條經脈(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交會處,等於三條地鐵線在一個站點分上中下三層,可以換乘地鐵線路。注意三陰交只能按摩。
少商穴=金嗓子喉片

針刺少商穴排毒法,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極泉穴=速效救心丸

極泉穴在腋窩頂點
[操作手法]用手指彈撥左臂腋窩頂點極泉穴處的肌腱,酸麻感會訊速向手的方向放射,可以在幾分鐘內緩解心臟不適。極泉穴,放射到中指為最好,也有的放射到無名指或小指。如果不發麻只發疼,如一查冠狀動脈堵塞了50%。我們稱隨身帶的救心丸。
人中穴

人中穴位於人體鼻唇溝的中點,是一個重要的急救穴位。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壓、興奮呼吸中樞的作用。
人中穴主治:癲狂癇、中風昏迷、小兒驚風、面腫、腰背強痛等症。
太陽穴

太陽穴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現代醫學證明,打擊太陽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腦震盪使人意識喪失。
太陽穴的主治病症為: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等疾病。
腳後跟

鼻子出血時,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腳後跟(踝關節及足跟骨之間的凹陷處)。
少商穴

少商穴在大拇指外側,距指甲角—分處。咳嗽不止時,可用拇指和食指緊壓少商穴,至有酸痛感為度,可止咳嗽。
除了按摩,少商穴有一個刺激方法,就是刺血療法。
天樞穴

便秘患者大便時以左手中指點壓左側天樞穴(位於肚臍左側2寸),感覺有明顯酸脹感即按住不動。
堅持1分鐘左右,有便感,然後屏氣,以增加腹內壓,稍後即可排便。
天樞穴以治療腸胃疾病為主。
主治疾病為:便秘、腹脹、腹瀉、臍周圍痛、腹水、腸麻痹、消化不良、噁心想吐等症。
勞宮穴

高血壓患者生氣、暴怒、激動或勞累時,血壓會急劇上升。
此時按壓勞宮穴(屈指握拳,中指與無名指尖之間所對的掌心中),可使血壓逐漸恢復正常。
勞宮穴五行屬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握拳,中指尖所指處即是勞宮穴。
我們的手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穴位,那就是後溪穴。

後溪穴可以直接通到督脈上去,督脈主一身陽氣,陽氣旺,則全身旺。
平時,花幾分鐘的時間按揉後溪穴,就可以振奮全身的陽氣,達到養生保健的作用。點揉此穴,對緩解頸肩腰腿痛亦有很好的療效。
後溪穴怎麼找?
把手握成拳,在第5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

滾揉後溪穴,緩解頸腰痛,保護視力

有的人長期在電腦前工作或學習,時常被頸椎痛、腰痛、肩痛困擾。您可以試試將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鬆地來回滾動,會有很好的效果呦。
剛開始進行時,會有一種輕微的酸痛,不過不要過於擔心。每天抽出三五分鐘的時間,隨手動一下,堅持一段時間,這些頸肩腰的疼痛就會消失,而且還能明目呢!
掐按後溪,緩解急性腰痛

有時候由於某些原因,如突然扭傷腰部,或者不小心閃了腰,或者腰部受涼,都可能會引起急性腰痛。這種疼痛,真是能要了人的命,動彈不得。

這時候,這個後溪穴就可以發揮作用了。看到此文章的朋友,如果您有這方面的困擾,可以用力掐按後溪穴,並慢慢轉動腰部。咦,你就會神奇的發現,腰居然能活動了,而且還不怎麼疼了。
大家記住哦,後溪穴是治療急性腰痛的特效穴。
刺激後溪,調節督脈

後溪穴為手太陽小腸經輸穴,輸主體重節痛,故有散風寒、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之功;
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督脈,是治療頭頸疼的要穴,主治頭項、頸肩部疼痛,肘臂、小指拘急疼痛等。
調節心經之氣,清心安神

小腸經與心經相表里,可調心經之氣,具有清心安神之功,主治癲、狂、癇、髒躁等症。
本穴有疏散風熱、聰耳利咽之功,用於治療耳聾、耳鳴、目眩、咽痛等症。臨床上,還常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疾病、五官科疾病、運動系統疾病等。

操作方法:
端坐仰掌,手微握拳,用另一手的拇指指尖掐按後溪穴,力度以能耐受為度,酸痛感明顯,注意不要掐破皮膚。早晚各一次,每次掐按1~2分鐘,左右手交替。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我是愛說中藥的周醫師,每天分享中醫小知識,喜歡的話,可以點擊右上角的紅色關注!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