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濕氣重,是指濕為重濁有質之邪,屬陰,濕邪致病,常出現以沉重感為特徵的臨床表現。如頭身困重、四肢酸楚等沉重等。濕邪外襲肌表,困遏清陽,清陽不升,則頭重如裹。濕邪阻滯關節,陽氣不得布達,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著。濕熱雖有外濕、內濕之分,但其為病則相互影響,為內外合邪。
體內濕氣重的幾個表現,看看你有沒有?
1、頭部。濕氣重,最先反應的是頭部,出現頭昏腦漲,四肢沉重,連骨頭、肌肉都是酸痛的。附帶著有頭部發熱,怕冷,流鼻涕,渾身不舒服。
2、關節。若是濕氣入侵體內,關節也會出現一些特徵。因為氣血運行不暢順,四肢關節容易沉重,屈伸不利等。
3、消化。濕氣困擾脾胃,影響正常的消化功能。濕氣重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慾不佳等表現。有時候還會出現口渴但不想喝水、口淡、濕困等。
4、婦女小便帶下,大便不成形。小便混濁、大便溏泄、婦女白帶過多、陰部瘙癢等特徵都出現過。長期便溏,體內肯定是有濕氣在侵蝕。大便後總有某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這也是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徵。

濕氣重的原因是那些呢?
1. 吃得太油膩
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濕。
2. 環境、季節因素
濕度大的環境,易造成痰濕體質。比如四川多濕,那裡的人不吃辣椒就會不舒服。比如夏天空氣濕度大,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濕,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
3. 消化不好
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濕。

濕氣原本就是中醫概念,我們應該如何祛濕除濕呢?
1. 內服:薏米赤小豆粥
材料:赤小豆、薏米仁、芡實、馬齒莧、淡竹葉、槐米、綠茶
做法:
薏米仁、赤小豆、芡實各5克,其他各1克,薏米仁炒到發黃,將炒薏米仁、赤小豆、芡實冷水浸泡2小時,入電鍋加水,按煮粥鍵(用鍋的話就煮兩小時),煮好後,將淡竹葉、馬齒莧、槐米、綠茶用紗布包好,投入電鍋,再煮半小時即可。喝茶即可,一日可多次。
功效:去濕,又補心,健脾胃。
注意:體質偏寒,裡面可以加一點溫補的食物,像桂圓、大棗都可以;有的人失眠,體內也有明顯濕膩的感覺,那就加一些蓮子、百合;如果女性朋友痛經,可以把薏米去掉,熬點赤小豆湯,再加上一些薑片、大棗、紅糖,喝下去暖暖小腹,也可以緩解疼痛。關節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陰養血除痹。

2. 艾灸穴位
方法:艾條溫和灸,每日一次,每次15分鐘左右,長期堅持才能見效。
如果體內有痰,需要加灸豐隆穴。
下肢酸困、沉重如裹的還需加灸陰陵泉。另外,關元、中脘、足三裡、三陰交、承山穴等,也都是祛濕的常用穴,具體需要辯證取穴。

3. 鍛煉排汗輔助祛濕
醫學專家認為:從事適當的鍛煉不單單能增強體質,加強機體的抵抗力,還可以助吸收、促使氣血流通,進而阻止內生濕邪的形成。在所有的除濕方法當中,鍛煉冒汗是現在輔助祛濕無法被忽略的一種。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