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就像一台精密的機器,作為其中最大、最複雜的屈伸關節,膝關節是重要的「軸承」,在運動時承受著整個上半身和大腿的重量。
一旦「軸承」損壞,身體就無法活動,心臟等器官因身體缺乏運動也會受到波及,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
今天就告訴你,膝關節損傷的原因,以及減緩膝關節「報廢」的辦法。
膝關節退變分「4階」
天氣一冷,一些人會有這種感覺:膝蓋好像「進了風」,酸痛腫脹,有時候還能聽見關節「嘎吱」的響聲,上下樓梯時更是隱隱作痛。

其實,這些症狀表明你的膝關節正在退變(即退行性病變,又稱骨質增生)。研究發現,人類由於直立行走,在20多歲時,重力就可能使得膝關節的軟骨發生退變。
膝關節退化是不可避免的,它的「一生」要經歷以下4個階段:
階段一:成長之痛
18歲之前是膝關節的成長期。
這一階段的疼痛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骨骼發育帶來的生長痛,二是活動量過大引起的關節損傷。
階段二:過度運動之痛
18~30歲時,膝關節迎來黃金期。
雖然處於「巔峰狀態」的膝關節自我修復能力強,但如果過度使用,也會造成關節提前損耗,出現劇烈疼痛。

跑步姿勢不當、長時間保持膝關節彎曲坐姿、上下樓梯或者走坡路時帶來的疼痛;身體及大腿猛然內旋,半月板撕裂帶來的痛,都可能是膝關節受傷的表現。
階段三:脆弱之痛
到30~45歲,膝關節軟骨產生早期輕度磨損,酸痛的頻率增加,膝關節步入脆弱期。
比如軟骨磨損,會影響膝關節活動,磨下來的碎屑還可能刺激膝關節周圍結構;常穿高跟鞋的女性膝關節也往往更容易受傷。
階段四:退變之痛
假設每天走1萬步,45歲以後膝關節大約要經歷1億次以上的機械磨損。
磨損下來的碎屑在膝關節里越積越多,會進一步加重膝關節的退變。
這一時期,骨質開始逐漸流失,膝關節的堅固程度隨之下降。中年後膝關節持續退變,稍微受到不良刺激,就會產生一系列病症。

滑膜炎
這是一種無菌型炎症,中老年人運動過度,或受到冷熱刺激,滑膜就容易受到磨損,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
痛風性關節炎
中年人應酬較多,經常吃大魚大肉。
海鮮、動物內臟等食物中含有嘌呤,可轉化為尿酸,如不能順利排出體外,沉積在關節里,就會導致關節腫痛。
骨關節炎
中老年人常出現膝蓋紅腫痛、上下樓梯痛、坐起立行時膝部酸痛等不適。
如果到醫院檢查發現關節磨損、骨質增生、關節間隙變狹窄,甚至出現關節畸形,說明膝關節退化到了骨關節炎的階段,已不可逆轉,需引起重視並及時治療。

6點說明膝關節出問題了
俗話說,樹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衰。
膝骨關節炎在全身骨性關節炎中發病率最高,有數據顯示,40歲中年人90%的負重關節(如膝關節)已經有骨性關節炎改變。
雖然大多數人沒有症狀,但上了年紀後,就會出現疼痛、畸形、活動受限等嚴重症狀,這通常提示膝關節出了問題。
疼痛
常見於膝蓋內側關節間隙以上的地方「隱痛」,強度可大可小。
疼痛的特徵多數是勞累後或者運動後加重,休息後緩解,寒冷後加重,溫暖後減輕。但也有特例,可能會夜間加重,甚至運動一會兒疼痛反而減輕。
骨關節炎的發作期疼痛可能會持續3~4周(在徹底休息的情況下),但某些中年男性持續時間甚至到半年。
腫脹
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數是可逆的,多出現在髕骨(俗稱膝蓋骨)上方大腿前側,休息後便可緩解,甚至消失。
慢性腫脹常見於兩個膝眼(指膝蓋下的凹陷處,形似膝蓋的眼睛),這是由於髕骨下方的脂肪組織慢性增生而突出。
晨僵
這本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一個典型症狀,但很多膝關節炎早晨一起來也會僵硬,需要活動一會兒才能舒展開。
這種症狀多數在早期關節炎中出現,再重一些就可能發展為疼痛。
無力
骨性關節炎的病人隨著年齡增長,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下降,會導致無和上下樓困難。
卡殼
一些膝關節炎患者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走著走著就卡住了,一會兒就又能走了。
怕冷
骨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怕冷不一樣。
骨關節炎夏天多數會減輕,類風濕則不會。冬天,尤其是來暖氣之前或停暖氣之後骨性關節炎會加重,帶有季節性,怕冷、怕風、怕濕是多種關節炎的共同特徵。

6招幫膝關節「續命」
避免「老來受罪」,膝關節就要省著用,更要從年輕時開始保護,我們給你提了6個建議:
1
控制體重
步行時,膝蓋承受的力量是體重的3~6倍。
打個比方,一個體重正常的人提了一袋10公斤重的米,那麼每走一步,他的膝蓋受力增加30~60公斤;
如果體重超重10斤,他在日常生活中,膝蓋就像一直扛著一袋30~60公斤的米。
這還只是在步行狀態下,劇烈運動(如跑跳時)承重就更大了。

所以,減輕體重,就能極大減少對負重關節的負擔,降低磨損。
醫學上評價是否肥胖最常用的指標,是體質指數(BMI),BMI=體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²)。BMI≥24為超重,BMI≥28為肥胖。
2
規律鍛鍊
對關節最健康的運動方案是:運動前熱身10分鐘,每天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的體育鍛鍊,每周不少於5天。
最好的鍛鍊方式是騎車、游泳等。騎車時,人體大部分重量在臀部,膝蓋受力小。
3
合理補鈣
尤其是40歲以上的女性。當骨質疏鬆時,關節容易患病,這就如同房子的地基不牢,牆就容易倒。
4
「省著用」膝蓋
平時生活中,避免負重太多。
腿部肌力不夠強的人要少爬山;長期需下蹲幹活的人,坐個矮凳子,可以有效「節省」膝關節壽命;久站不動的人,要刻意動一動。
需要注意的是,肌肉疲勞時一定要休息,肌肉力量薄弱時,關節受到的衝擊傷害成倍增加。
5
重視疼痛症狀
當關節有酸痛不適時,表明它開始出問題,可能是運動過多,也可能是缺乏運動導致的。
千萬記住,疼痛就是停止運動的信號。此時先休息,不要不當回事。
6
膝蓋受傷後要正規治療
年輕時膝蓋受過傷,是老年後骨關節炎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膝關節結構複雜,傷情也複雜,但無論是軟骨傷、半月板傷還是韌帶傷,不及時處理都會有嚴重後果。

因此,如果受到外力導致膝關節腫脹時,往往提示內部有較重的損傷,應及早求助醫生。
年輕時就該重視起對膝關節的呵護,多穿一條秋褲、運動有節、控制體重就是對身體最大的回報。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