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云:「氣血失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氣血充盈,百病不生」。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後天的一切生命活動的源泉全在於氣血。氣血通過經絡、血脈與五臟六腑以及其他器官相連,循行全身,人體的五臟六腑、骨骼,乃至毛髮皮膚都必須依賴氣血的推動,沒有氣血就沒有生命。
反過來,五臟六腑通過功能活動,又能將飲食中的水谷精微化生成氣血,它們之間相互化生、相互影響。
因此,一旦氣血不正(氣虛血瘀、氣滯血瘀、氣道血脈不暢等現象,中醫統稱為氣血不正)。勢必會對五臟六腑產生不利影響,五臟六腑受到影響,功能就會衰弱。

6種習慣偷走身體氣血
1.情緒失調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對人體氣血消耗最大的首先是情緒。我們起心動念,謀慮也好,憂思也好,生氣也好,煩惱也好,都在消耗氣血。
現代人的問題是大腦用過度了。生活中的垃圾需要集中焚燒,人體的上火多數也是營養垃圾的焚燒。
有人會說,我吃了肉進了補之後,身上有勁兒,精神也旺盛。
其實這個勁兒可能只是被虛火頂著,天天進補,去查身體,查出一身病的多的是,還氣血虧虛的也多的是。
在臨床的時候,如果病人的脈象是氣血虧虛,精神卻很亢盛,我們稱之為逆症,這樣的病是不好治的,如果是感覺精神不好,想睡覺,這樣的病為順,好治。
2.快節奏的生活
另一個消耗我們氣血的原因就是快節奏的生活。
現在什麼都快,人們說話語速越來越快,交通工具也越來越快,電影的節奏也越來越快,快就要劇烈的消耗能量。
人類的趨勢註定是會越來越快的,因為工具在發展,技術在發展,但是我們的身體跟得上嗎?我們的氣血功能跟得上嗎?
所以應該讓自己靜下來,慢下來,這才是一種蓄積能量的狀態,才能夠把氣血養回來。

3.追求刺激
追求刺激也是消耗氣血的。什麼叫刺激?就是瞬間點燃能量,讓自己興奮起來,日常尋求刺激的行為會極大的透支人體庫存的元氣。
4. 熬夜
熬夜是消耗氣血的主因。這個大家聽得非常多了,因為晚上主陰,白天主陽。血就是陰,晚上是養血的時候,你不睡,怎麼可能不氣血虧呢?
晚上很疲倦的時候洗澡也是很耗氣血的。太晚了一洗澡,人又精神了,也不容易入睡。
5.脾胃虛
中醫認為,是脾胃吸收了食物的營養物質,將其轉化為血液。
有的人會問,不是血液的來源是造血幹細胞嗎?造血幹細胞的物質基礎還是從脾胃來的。
所以,中醫講的是一個過程,是本源的內容。所以中醫說「脾胃為後天生化之源」。

6.思慮過度,消耗心血
《靈樞·邪客》中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思慮勞倦過度,會導致神疲乏力、心神不寧,出現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甚至情誌異常等症狀。
思傷脾,思慮過度還會造成脾的運化失常,時間長了,脾氣虛弱,運化失司,氣血化生就會不足。
4個中醫調理步驟
1.調脾胃: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靈樞?決氣》中有「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謂之血」之說,認為血液是通過脾胃運化生成的,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所以治療血證必須重視調理脾胃。
推薦常做《八段錦》之「調理脾胃臂單舉」。
調理脾胃需單舉:這是《八段錦》的動作之一,功在強健脾胃,尤其適合焦慮、飲食不規律的人常常練習。
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
右手翻掌上舉,五指併攏,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時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開,仰頭看右指尖片刻。
動作復原後,兩手交替反覆進行,反覆多遍。
2.養肝血:肝藏血,主疏泄,調氣機,有助脾胃運化,因此養肝血是調氣血的根本。
中醫認為「肝鬱則脾虛」,鬱悶暴怒的情緒會損傷肝、脾,導致氣血耗傷。
此外,「人臥血歸肝」,科學研究發現,人在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7倍。
肝臟血流量的增加,有利於增強肝細胞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因此,切忌生氣、熬夜,也不要讓身體過度勞累。
中醫認為「久視傷血」,坐在電腦前工作時,應當特別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養,防止耗傷氣血。

3.搓手心,最簡單實用的養血保肝法:兩手伸直,手心相對,上下搓,前後揉,然後兩手做「負陰抱陽」的動作——右手包著左手。
早上做完之後,可以在中午11點到13點再進行練習,是最簡單實用的養血保肝法。
從經絡的角度來說,手掌心有心包經的勞宮穴,是主血的,手心搓熱後就有活血的效果。此外,養肝還應注意少喝酒,平心靜氣。
4.適量運動:運動是調養氣血必不可少的環節,有助脾胃將營養物質轉化為氣血,讓人吃得香、睡得好。此外還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平時可選擇一項自己喜愛的運動,如慢跑、游泳、打球、瑜伽、太極拳、散步等。
有心腦血管疾病者運動前要做好熱身,讓關節活動開的同時,降低心臟負荷。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