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欲不振、不想吃飯,別驚慌!專家教你如何正確用餐!

食欲不振、不想吃飯,別驚慌!專家教你如何正確用餐!

用餐的環境也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進餐時選擇環境幽雅、清靜而不過於喧鬧的場合,有助於消化。用餐環境的寧靜、整潔,對穩定人的情緒是很重要的。

喧鬧、嘈雜及髒亂不堪的環境,往往影響人的情緒和食慾。

適宜的用餐環境能給人帶來好的情緒和想像。讓人沉浸在美好的浪漫的氛圍中,心境平和、細嚼慢咽也有助於食物的消化。

食欲不振、不想吃飯,別驚慌!專家教你如何正確用餐!

相反,如果處在快餐式的環境中,吃飯就像上戰場,狼吞虎咽,大快朵頤,如果還有別的食客等在旁邊,用焦急的目光看著你,那就更是心急火燎,一邊吃一邊心裡還在注意別人,再好的味道也要打個折,而且囫圇吞下的東西也不利於食物的消化。

用餐時如聽聽輕鬆、柔和的樂曲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在我國古代,人們就已經注意到音樂對飲食的影響,據《周禮·天宮·膳夫》記載:「以樂侑食,膳夫受祭,品嘗食,王乃食。」意思是,周朝君王在進餐時,要奏樂助興,只有在音樂的伴奏下君王才開始進膳。《壽世保元》中也說:「脾好音聲,聞聲即動而磨食。」說明輕快的樂曲,能增強脾胃的消化功能,有助於消磨食物。

食欲不振、不想吃飯,別驚慌!專家教你如何正確用餐!

現代醫學也承認音樂療法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治療作用,在臨床上還和西藥治療,比如嗎丁啉、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作對照,結果顯示,加用音樂療法的患者治癒率明顯高於單純使用西藥患者。

進一步分析顯示,音樂對神經系統的大腦邊緣和腦幹網狀結構能產生直接的影響,而實現對人體內臟及軀體功能的調節作用。所以,音樂是治療消化不良的輔助手段,更是保證飲食健康的有效方法。

用餐時的心情也影響著進食。

樂觀的情緒和高興的心情可使食慾大增,這就是中醫學所說的肝疏泄暢達則脾胃健旺。

反之,情緒不好,惱怒嗔恚,則肝失條達,抑鬱不舒,肝氣橫逆犯冒,致使牌脾胃受其制約,影響食慾,妨礙消化功能,食慾是人之本能、沒有情緒的人,任何美味住看吃到嘴裡也味同嚼蠟,毫無興趣,就像我們常說的「茶不思,飯不想」,現代醫學認為,人的下丘腦有,專管食慾的神經細胞,叫食慾中樞、食食慾中樞在大腦控制之下,依靠胃部的反饋信息進行工作,因此也受人的情緒所制約。當情緒愉快時,吃什麼都准津有味。

相反,人在憤怒、憂鬱或苦悶時,勉強吃下也難以消化,正如古人所云:「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

任何緊張和不安都會破壞食慾。

現代許多科學家做了大量的臨床試驗,其中最著名的是現代心理、生理學家沃爾夫的實驗:他用胃鏡長期觀察情緒與胃功能之間的關係、發現當病人處於恐懼、憂鬱狀態時,胃黏膜變成貧血狀態,胃酸分泌低下,胃運動功能抑制;而當面臨敵意、憤怒、焦慮時胃黏膜充血、胃運動和分泌亢進,並可見胃黏膜出血、糜爛。所以,在進食前後,應保持樂觀情緒,力戒憂愁惱怒,不使其危害健康。

進食的節奏要從容緩和,細嚼慢咽。

民間早有「食不百咬,進食難消」之說。唐代名醫孫思邈《每日自詠歌》云:「美食須熟嚼,生食不粗吞。」中醫學認為「脾開竅於口」、「齒為腎之餘」,進食時「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三餐飯後,上下叩齒36次,能固腎健脾,幫助消化。吃飯時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是養生的妙道。

食欲不振、不想吃飯,別驚慌!專家教你如何正確用餐!

明朝的《昨非庵日纂》云:「吃飯須細嚼慢咽,以津液送之,然後精味散於脾,華色充於肌。粗快則只為糟粕填塞腸胃耳。」在猶太教法典中也有:「慢食者長壽。」細嚼慢咽可使豐富的唾液包圍著食物,不僅有利於消化,唾液還有中和胃酸、修補黏膜的作用,有助於防治胃、十二指腸潰瘍以及多種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

細嚼慢咽既有利於脾胃的消化,也是文明進食的具體表現,優雅、從容的姿態和周圍環境形成飲食文化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進餐時要專心致志。

孔子在《論語·鄉黨》中說:"食不語。」進食時,應該將頭腦中的各種瑣事儘量拋開,把注意力集中到飲食上來。專心進食,既可品嘗食物的味道,又有助於消化吸收,增進食慾。

食欲不振、不想吃飯,別驚慌!專家教你如何正確用餐!

倘若進食時,頭腦中仍思緒萬千,或邊看書看報,邊吃飯,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飲食上,心不在「食」,那麼,也不會激起食慾,納食不香,自然影響消化吸收,這是不符合飲食養生要求的。而且不專心進食,也影響陪餐者的情緒,讓對方感覺索然無味,也是對別人的不尊重。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96215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