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我國古代醫者歷來重視睡眠養生,認為「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能眠者,能食,能長生」。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人體經過睡眠可以促使組織生長發育和自我修復,增強免疫功能。
睡前按摩這倆穴位
1、曲池穴
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於此。「曲」,隱秘也,不太察覺之意。「池」,水的圍合之處、匯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地部之上的濕濁之氣。本穴物質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氣化而來,位處地之上部,性濕濁滯重,有如霧露,為隱秘之水。
按摩方法:
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曲池穴,每次1—3分鐘。

2、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壓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的感覺。

按摩+外敷,雙管齊下效果加倍
《中醫雜談》曾經多次介紹過天香傾濕貼,用龍涎香、艾絨、茯苓、白朮等十幾味中草藥製成,使用方法很簡單,每晚將其貼在肚臍(神闕穴)處,每天早上起床時撕掉即可。
非常適宜因濕氣重引起的面部油光,早起刷牙噁心,便便粘馬桶、小肚子大、失眠多夢,寒性虛胖,因宮寒引起的痛經、以及脾胃虛寒引起的疲勞乏力,腰腹酸沉等。
該貼經過國家食藥監局的認可,並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已經大數據分析,95%成以上的患者使用一段時間後都能感受到濕氣排出所帶來的變化。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網絡平台上就能查找到。

濕氣重常喝這一羹一湯
1、薏米銀耳羹
材料:薏米150克,蓮子25克,干銀耳50克,蜂蜜適量。
做法:
1.薏米用溫水浸泡,蓮子、銀耳放入涼水中發透。
2.鍋內加水,放入薏米、蓮子煮至熟爛,再放入銀耳煮20分鐘。
3.出鍋後加蜂蜜調味。

2、薏米排骨冬瓜湯
材料:豬大排400克、薏米100克、冬瓜200克、食鹽1茶匙、姜適量。
做法:
1.薏米洗凈備用,豬骨洗凈後,焯水去浮沫,撈出備用。
2.冬瓜洗凈後切片,不要去皮,冬瓜皮煲湯有減肥美容的作用;生薑切片。
3.砂鍋中加開水,將焯好的豬骨、冬瓜、洗凈的薏米和生薑一起下鍋,大火燒開後,撇去浮沫,轉至中小火燉一小時左右,加入食鹽調味即可。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