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刮痧法:人體十二部位刮痧,增強體質、調治百病(示範)
按+
刮痧療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刮痧古稱砭法,是中醫治療六大技法之首,中醫治療六法分別是砭、針、灸、藥、按蹺、導引,砭為第一法,可見其地位之重要,應用之頻繁。
中醫科學院張秀勤教授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和潛心研究,破解出「痧」之謎,汲取民間刮痧法精髓,融入新的醫學理論,用經絡學說和生物全息理論探討體表皮膚和內臟器官的聯繫,總結皮膚與臟腑器官的對應定位規律,創新出「全息刮痧法」。近日,記者專門採訪了張秀勤教授,請她談談「全息刮痧法」診測亞健康的知識。
全息刮痧法有什麼特點
全息刮痧法有什麼特點
張教授介紹說,全息刮痧法是在大量經絡刮痧法的臨床實踐中,研究、總結、創新出的以生物全息理論指導選取刮拭部位的第三代刮痧法。
按生物全息理論選區配穴,對各局部器官的不同區域進行刮拭刺激,可以達到治療保健的目的,又可以通過在刮拭過程中,所發現的陽性反應和出痧形態,察知內臟健康損害的部位和程度。
全息刮痧法增加了刮痧治病防病的穴區,由於刮拭部位與疾病部位對應性強,治療效果濕著。因治療部位面積小,刮拭時間短,特別適合身體虛弱,不能進行大面積經絡刮痧的患者。
刮拭部位多在頭、手足等部位進行,治療時可不必脫衣服,使刮痧治療更簡便易行。如因疼痛、皮膚病或痧未消退而不能刮拭的病變局部,就可以刮拭對側或其他全息穴區,十分方便。
更重要的是,由於可供選擇的刮拭部位多,這個部位痧沒消退時,可以刮與疾病相對應的另一個全息穴區。解決了刮痧療法不易連續進行的難題。
如果經絡刮痧和全息刮痧結合起來,並根據病情交叉或重疊使用,經常變換刮拭部位,可以提高機體對刮痧的敏感性,以增強療效。
一些經常困擾人們卻又容易反復發作的多發病、常見病,如疼痛性疾病、臟腑、神經功能失調的病症,運用刮痧療法可以迅速產生療效。刮痧法可以增強肌體自身的調節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刮痧還可以養顏美容,美白祛斑卻無痧痕。
怎樣通過刮痧診測亞健康
怎樣通過刮痧診測亞健康
張教授說,人體在亞健康狀態查不出疾病,但可表現為生命活力、反應能力、適應能力減退,免疫力降低。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常常是某種慢性疾病的潛伏期,是一種趨向疾病的狀態。
亞健康症狀因人而異,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症狀表現,可見每個人亞健康的臟腑器官是不一樣的。明確亞健康的部位是改善亞健康的關鍵。現代醫學已經證實,微循環障礙是亞健康和疾病發生的早期病理改變。
刮痧可診測出亞健康原因和性質
刮痧可診測出亞健康原因和性質
張教授回答說,同樣的病症,刮拭出痧多而迅速,為氣血瘀滯的實證,慢而少為氣血不足的虛證。刮痧後刮拭處有寒涼之氣散發,多為經脈或組織器官因感受寒邪而缺血缺氧,屬於時間較久的寒證;刮後皮膚溫熱舒適,提示經脈或組織器官氣血通暢。
痧象顏色鮮紅、光澤度好——提示正氣不衰,多為熱證、急性炎症。
痧象紫紅色、青紫色或青黑色——提示血液迴圈不暢的血瘀證。
痧象青紫色或青黑色——提示血瘀證兼寒證,也提示正氣不足。
晦暗無光澤的密集痧象——提示正氣虛弱以及陳舊性病症。
有症狀表現,但出痧慢而少,或者毛孔張開,卻不出痧——常見於氣血不足之虛證、寒證,以及病變部位較深的骨骼、肌腱韌帶病變。刮拭時刮痧板下出現疼痛反應,不同性質的疼痛反映不同的病因。
酸痛——氣血不足的虛證。
脹痛——氣機運行障礙的氣鬱、氣滯證。
刺痛——血液運行障礙的血瘀證。
陽性反應物不伴有疼痛感覺——提示雖然經脈氣血失調時間長,為陳舊性病變,目前沒有症狀表現;如果伴有疼痛,提示經脈氣血失調時間雖長,目前局部仍有炎症或症狀表現。
診測出的各種病症,可採用全息刮痧療法,即能取得滿意療效。
全息人體十二部刮痧——改善體質好方法
全息人體十二部刮痧——改善體質好方法
全息奇穴刮痧是第四代刮痧法。它總結了經絡、全息、腧穴、奇穴等優勢於一身,並且把中醫的辯證總結為:上病下治、左病右治、患病健治、髒病腑治(腑病髒治)、內病外治、經髒(腑)同治等辯證法來指導刮痧療法,在臨床中往往取得奇效。
下面把人體全息奇穴刮痧法十二部列出以饗讀者。全息奇穴刮痧法人體十二部——
一、 項背部
1、項區:雙側風池至雙側肩井(先左後右),風府穴至大椎穴。主治病症:神志病、聲音嘶啞、咽喉病、眼病、頭項病。為眩暈、嘔吐特效奇穴區。
2、背區:大椎穴水平線至至陽穴水平線。主治病症:一切肺病、心臟病。左肩胛部位為心臟的特效奇穴區,右肩胛為膽囊炎特效奇穴區;風寒感冒特效。肩胛部位寒涼特效。
二、 頸胸部
1、頸區(揪痧):兩側人迎穴至缺盆穴,中間廉泉穴至天突穴。主治病症:舌、咽喉、聲音嘶啞、哮喘、食道、頸部病。慢性咽炎特效奇穴區、甲狀腺疾患特效奇穴區。
2、胸區:天突穴水平線至鳩尾穴,以任脈為正中線向兩側刮拭(女性由外向內刮拭)。主治病症:胸部疾患、一切肺、心臟疾患。乳腺增生特效、月經不調特效。
三、 腰骶部
至陽穴水平線至腰俞穴水平線。主治病症:肝、膽、脾、胃、腎、膀胱、大腸、小腸、後陰、經帶病。八髎穴區為男科、婦科特效奇穴區。
四、 腹部少腹部(穴位圖請參考上文頸胸部任脈圖)
1、腹部區:鳩尾穴至神闕穴,兩側至帶脈穴。自上而下、由內向外刮拭。主治病症:肝、膽、脾、胃病。
2、少腹部區:神闕穴至中極穴,兩側至帶脈穴。自上而下、由內向外刮拭。主治病症:月經、帶下、前陰、膀胱、腸道病。
五、 腋下部
心經極泉穴至帶脈穴(相當於膽經腋下皮部)。主治病症:心臟、肝、膽、脾、淋巴系統、胸脅病、經帶病。極泉穴區(腋窩)為心臟特效奇穴區。
六、 臂三陽經(外側)部
1、上臂外側區:三焦經、大腸經、小腸經上臂皮部。主治病症:肩、臂、肘外側病、大腸、小腸病。
2、 下臂外側區:三焦經、大腸經、小腸經下臂皮部。主治病症:頭、眼、鼻、口、齒、咽喉、脅肋、肩胛、神志、發熱病。
七、 臂三陰經(內側)部
1、上臂內側:心包經、心經、肺經上臂皮部。主治病症:肘臂內側病;心、心包、肺病。
2、下臂內側:心包經、心經、肺經上臂皮部。主治病症:胸、肺、心、咽喉、神志病。
八、 臀部
髂棘水平線至承扶穴,兩側至環跳穴。主治病症:坐骨神經痛、腸炎,便秘、膀胱炎、尿道炎、尿瀦留、睪丸炎。男科病、婦科病特效奇穴區。
九、 腿陽明胃經皮部
1、大腿區:胃經髀關穴至鶴頂穴,犢鼻穴至解溪穴。主治病症:腿、膝部病、神志病、胃病、熱病、咽喉、前頭痛、牙痛。
2、膝蓋區:膝蓋(打痧)。主治病症:一切膝蓋病症。風濕性關節炎、痛風、關節積液。
3、小腿區:犢鼻穴至解溪穴。主治病症:胃腸病、小腿部疾患。
十、 腿膀胱經皮部
1、大腿後部:承扶穴至委中穴。主治病症:臀股、後頭、背腰、後陰、臀股部病。
2、 委中穴區:委中穴周圍膕窩區(拍痧)。主治病症:腰背痛、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痛風、關節積液。痔瘡特效奇穴區。
3、 小腿後部:委中穴至昆侖穴。主治病症:腰背、後陰病。
十一、腿三陰經皮部
1、大腿內側區:肝經急脈穴至膝關穴。主治病症:經帶病、婦科(男科)病、泌尿、前陰病。
2、膝關穴至腎經太溪穴。主治病症:經帶病、脾胃、前陰病、泌尿。
十二、腿少陽膽經皮部
1、大腿外側區:環跳穴至陽關穴。主治病症:腰骶、膝股關節病。
2、陽關穴至懸鐘穴:主治病症:胸脅、頸項、眼、側頭病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