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長期出現低熱、煩熱等現象,西醫檢查無異常,中醫藥治療多從滋陰降火論治。
但中醫也有「甘溫除熱」的治療方法,是採用補氣補血的方法去治療,其主要病機是氣虛血虧、虛陽浮動、虛熱上浮所導致;治療的經典方藥比如補中益氣丸,當歸補血湯。
其主要功效是補氣養血,使氣血得以恢復,虛陽得以潛伏,使得發熱煩熱現象恢復。
曾經治療一個絕經期前後的婦女,數年來自覺煩熱,心情壓抑,體溫常波動在37.5度左右,在醫院多方檢查無明顯異常,用過中藥滋陰降火等藥物不能見效,來我處就診;患者面色白,常自覺頭暈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舌脈氣色等屬於氣虛虧虛徵象。
予處方:黃芪45克,紅參6克,白術15克,當歸9克,炙甘草6克,山茱萸30克,五味子6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
服藥數劑之後,低熱煩熱現象逐漸消除,體溫恢復正常;後仍用補中益氣丸加減善後。
按:患者更年期前後,[陰.精]氣血虧虛於內,虛陽外浮,導致低熱現象,寒涼清熱藥物不宜,因此參考當歸補血湯及補中益氣丸的方義,採用甘溫除熱的方法,黃芪、紅參、白術、當歸、補益氣血為本,加上山茱萸、五味子、龍骨、牡蠣等收斂潛藏,引陽入陰,所以能夠取效。
以上病案、方藥、方法供同道及患者參考;個體情況不同,不宜照方抓藥;症狀複雜,建議找中醫醫師就診。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