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廚師自己的故事
抗日革命時期,在中國的湖南 湖北一帶出現了一些將軍村 將軍縣 (一個縣裡出了100多名將軍)比較知名的應該屬湖北的紅安縣。
那你們可知道:在中國其實也有很多廚師村,一個村500多人,中青年大約300名。這些中青年中就有100多人從事廚師職業,如果不信你就看看。
▼
信宜大成鎮埇尾村委會高田村
高田村有500多人,中青年大約300名。這些中青年都外出闖天下,其中有100多人從事廚師職業,高田村也因此被稱為廚師村。
據了解,高田村由高田垌村和高塘村兩條小村組成。幾百戶人的村莊,幾乎每戶人家都有一個人從事廚師職業。
村莊裡的人們之所以這樣高密度從事廚師工作,與一個叫何枝煥的大廚密不可分。
何大廚是村裡第一個外出從事廚師職業的人,也是帶動村裡年輕人外出當廚師,讓村裡人插上致富之翼的大功臣。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何枝煥外出打工,在深圳經過幾年的拜師學藝、刻苦鑽研,習得一手過硬的廚藝,順利出師。
他做的菜色香味濃、色味俱佳,看著就令人食指大動,忍不住饕餮一頓,吃完後讓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許多顧客品嘗後都讚不絕口,爭當回頭客,可謂「吃過翻尋味」。
還有許多人慕名前來,紛紛上門請求拜他為師。隨著何枝煥的廚藝日臻完善,名氣漸長,爭相聘請他當大廚的酒店也越來越多。
為此,何枝煥決定組建一支廚師隊伍。
他先讓他的弟弟何營去學廚藝,何營出師後也很快當上了大廚。上世紀90年代初,兄弟倆回家鄉建起了小洋樓,村裡人羨慕不已,也紛紛跟著何枝煥外出學廚。
何枝煥如願以償,終於組建了一支廚師隊伍。由於廚藝了得,何枝煥的廚師隊伍走遍了全國各地,聲名遠播。
何枝煥雖然是高田村的「廚師帶頭人」,但他鼓勵成員們自立門戶,獨自發展。
在他的帶動和鼓勵下,高田村的廚師各自展翅高飛,在飲食行業大展拳腳。
惠州惠城區墨園村
墨園村全村2300多人,有400多人從事廚師行業,「除了老少婦孺,青壯年 70%出去都是從事廚師或與廚房有關的餐飲行業。」該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廚師村」。
今年43歲的陳惠良,1991年初中畢業後就走上了廚師之路,他的第一任師父是大他兩歲的哥哥,而他哥哥是墨園村第一批外出成為廚師的村民。
正是這一批上世紀80年代末走出村子成為廚師的村民,成就了該村400多名廚師,也成就了著名的「廚師村」。
正是他們,將美味可口的粵菜帶到全國各地,乃至加拿大、新加坡等國,演繹「舌尖上的墨園」。

在兄帶弟、父傳子的模式下,墨園村共向全國各地輸出400多名優秀廚師。陳家後代中,有不少家庭,兄弟姐妹都在外面做廚師。
陳國忠有五兄弟,他在家排行老二,他是他們家第一個當上廚師的人,隨後他把其他四兄弟都帶入這個行業。
現在哥哥在瀋陽,兩個弟弟在東莞,一個弟弟在深圳,都是酒店的粵菜大廚。「五兄弟現在每人都蓋了一棟小洋房,過上了小康生活。」
這樣的模式下,註定了外出的墨園廚師異常團結。在業務上互相取長補短,互相促進,這也是墨園廚師長久以來受到飲食行業歡迎的秘密之一。
「在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當廚師。」朱文傑說。
隨著技藝不斷精進,如今,村裡出了不少會做客家菜、粵菜、上海菜、越南菜等菜系的廚師,他們月收入少則六七千元,多則上萬元,有的還承包了幾個酒樓廚房自己做。
懷集閘崗鎮前途村
廣東懷集閘崗鎮前途村是遠近聞名的「廚師村」,全村500多廚師外出「闖世界」,帶旺了一條村。
「村官」鄧劍飛曾告訴媒體,2000多人的村莊,超過70%的農民家裡「炒」出了新樓。
廚藝精湛的村民還以技術帶幫的形式帶動村民學廚,使得閘崗鎮廚師人才輩出。
據閘崗鎮副鎮長黃長城介紹,10多年來,閘崗鎮先後培養廚師近500名,「炒手」遍布澳大利亞、新加坡、越南等國家,上海、北京、廣州等地知名酒店都有懷集「炒手」的身影,在餐飲界出了名。
黃長城說,村民鄧達鴻、周啟標在外地做廚師有了名氣後,先後各自帶領20多個村民外出從事廚師職業,組成了自己的「廚師小分隊」,在北京的飲食界占有一席之地。而村民鄧紹藝剛被提拔為澳大利亞一家酒店的大廚。
陽西縣甶子下村
這個村子不簡單:幾十來戶,200多人,卻有30多位村民在全國各地當廚師。其中,有的做了廚師長,包括五星級酒店的行政總廚;還有的拉起了自己的廚師隊伍,當起了飯店廚房裡的「包工頭」……
張舉坤是那個年代走出甶子下村的第一人。1976年,16歲的張舉坤外出到知青開的餐廳做學徒,三年後,張舉坤出師成了炒菜師傅,也成為了甶子下村第一個「萬元戶」。本著「有財不外露」的傳統想法,張舉坤沒有在村中招搖過市,反而低調得毫無聲息。
但他家裡的變化,還是讓村民察覺到張舉坤「賺大錢了」。
1982年,回家探親的張舉坤給家裡買了一台2500元的手扶拖拉機,這對許多普通村民來說,是三四年的積蓄,是許多村民一輩子都不敢想的事。張舉坤把拖拉機開回家時,家門院外圍滿了看熱鬧的村民。
1991年後,在張舉坤三兄弟的帶領下,村中十多個年輕人也陸續外出闖天下,這些人後來成為甶子下村「廚師幫」的重要一員。
20多年來,最初入行的村民,如今幾乎個個都是所在酒店的高管,有的還是幾家酒店的行政總廚,教出的徒弟成百上千。
他們勤勞的付出也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如今基本上住洋房、開小車。
「出去一人,全家脫貧;出去一幫,全村小康。」張舉坤的首創精神不僅帶旺了本村,更輻射到周邊村莊,僅在塘口鎮,他們帶出的廚師就有100多人。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23998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