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下留人,老佛爺就為了一盤醬羊肉?

嘟嘟| 2016-04-27| 檢舉

馬記月盛齋,

皇宮裡被捧過,市井裡被念過;

就幾口燒羊肉,喝幾口小酒兒。

七代人了,一份醬羊肉,還是老北京人的心頭好。

馬雲鵬年紀尚小的時候,北京還沒出三環,街上行人也多,但車少不擁堵,沒有太多奇怪高聳的建築,也沒有惱人的霧霾禍害人間。

那時爺爺馬霨還在前門大街月盛齋上班,每到年根兒,前門大街上多數店鋪會早早的關門,老闆和伙計們都已回家過年。但這時的爺爺,卻常常忙得不可開交。

尚未歇張的店舖裡,生意最好的要數月盛齋了。老北京人的記憶裡,月盛齋的醬羊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不羶不腥,是最不可少的年貨。

天剛破曉,月盛齋的門口就已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每一個隊伍都是人生百態的寫照。排在前頭的,淡定從容中總能看出些許喜悅。而排在隊尾的,神情慌張急不可耐,擔心店家囤貨不夠,輪不到自己,生怕整個春節都吃不到那醇香爽口的醬羊肉。

忙碌一天的馬霨回家後,總愛就著自家燒羊肉,喝幾口小酒兒。興奮之時,常常會向馬雲鵬叨唸起月盛齋的歷史。

月盛齋的創始人馬慶瑞自幼家境貧寒,十七八歲時經人介紹到禮部衙門當了臨時差役。禮部舉辦祀典時,他給人家看看供桌,抽空到御膳房幫廚師燒燒火,洗洗碗。

一來二去,就同一位專做羊肉食品的廚子混熟了。馬慶瑞偷偷學會醬羊肉,等他辭了差使回家後,就在前門外荷包巷擺攤賣起了醬羊肉。

而後又從宗人府金姓旗人手中租到戶部衙門和禮部衙門中間的三間筒子房。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馬慶瑞請來翰林吳壽書寫「月盛齋」匾額,擇吉開業。此時正值回族齋月期間,意為「齋月開張」,預示著「月月興盛」。

馬慶瑞出宮後在西月牆路南設攤專賣醬羊肉,試營業一舉成功。

說到月盛齋的歷史,馬雲鵬得意的說:「月盛齋比美利堅還要長一歲呢!」

道光年間潞河楊靜亭在《都門雜詠》中專門寫過一首讚賞月盛齋的「竹枝詞」:「餵羊肥嫩數京中,醬用清湯色煮紅,日午燒來焦且爛,喜無羶味膩喉嚨。」

詩中的燒羊肉為月盛齋第二代傳人馬永祥、馬永富所研製。為了使醬羊肉更具營養價值,他們專門請經常光顧月盛齋的太醫改進配方,使醬羊肉味道更為醇香的同時,還具備了開胸理氣、健脾開胃、增加食慾的功效。但醬羊肉在氣溫較高的夏天難以存放,他們又研製出「燒羊肉」,既可以保持原有品質,又延長了存放時間。

馬雲鵬一直記得爺爺的教誨,「一技之長,在關鍵時刻是能保命的。」

到了光緒年間,月盛齋的醬羊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御用食品。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慈禧做壽,清宮裡訂了月盛齋的醬羊肉、燒羊肉、醬燒羊雜碎,慈禧吃了特別滿意。讓李蓮英給月盛齋送賞錢,李蓮英對掌櫃馬德成說:「月盛齋的醬羊肉,老佛爺可算吃可了心了!」李蓮英還告訴馬家,太后很喜歡坐在火爐邊吃燒餅夾羊肉。

慈禧太后的侍從女官榮齡在她的《清宮瑣記》裡曾寫到吃月盛齋醬羊肉的情形:「冬天大內裡非常冷……在(太和殿)東廊房子裡擺著三個大煤球爐子,在老佛爺來之前太監們為我們預備些燒餅、醬羊肉,我們大家放在爐台上烤著吃。」這醬羊肉,就是月盛齋醬羊肉。

後來慈禧曾一度讓光緒親政,自己住在頤和園。離城遠,就讓馬德成來壽膳房伺候,專給她做醬羊肉和燒羊肉。

有一年冬天,馬德成在後山吸菸不小心著了山火,驚動了慈禧。按照《大清律例》,應該處以死刑並株連九族。但慈禧當時說了一句話:「辦了他,我去哪兒吃醬羊肉?」就這樣,醬羊肉成了月盛齋的護身符。

這一段軼事使得月盛齋名聲大噪,月盛齋在光緒年間進入鼎盛時期。

月盛齋的醬羊肉講究「肥而不膩、瘦而不柴、一夾就起,到口即爛」,燒肉則講究「外表焦酥不糊、內裡細爛不碎、金紅閃亮色鮮」。

這背後,其實有一套嚴格的操作流程。

醬肉時,要先下好一定數量的水和黃醬煮沸,然後把分割好的肉塊,根據部位的老、嫩程度,分層碼入鍋內。投料灌湯後,先用旺火煮,使羊肉由生變熟並除去羶腥;而後用文火煨,使五香味進入肉裡,待熟透入味後,熄火開鍋,將肉塊撈出「衝湯」、「澆油」。

月盛齋的老湯是「陳年宿汁」,又叫「百年老滷」,即每次加工都留湯汁放在下次煮肉鍋裡。百餘年來,未曾斷過。

經過前前後後七八個小時的加工,就成了膾炙人口的醬羊肉。

而燒羊肉,則是在醬羊肉的基礎上,進行燒製,燒出來色澤紅艷,外焦里嫩。

馬雲鵬清楚的記得,爺爺退休時,除了老湯,沒有從月盛齋帶走任何東西。

馬霨還不到十四歲,便進入月盛齋做學徒。解放以前的學徒,雖然在自家,也是非常受罪的。想要學到好的技術,首先要經得住考驗。

從選肉開始,泡肉、洗涮、擠淤血、壓實,去濕等各道工序大部分都要在涼水裡操作,哪怕是天寒地凍,也不能例外。「手上常常裂著大口子,往水裡一伸鑽心的疼,就這樣也得忍著繼續幹。」

眾多兄弟中,只有馬霨最為踏實肯幹,又能吃苦。常年在灶台邊工作,練就了馬霨嫻熟的翻肉技巧。

每次下肉時,都要肉麵朝上,裡兒朝下。這樣才能使肉在收縮時抓住肉湯,讓料味進到肉裡。馬雲鵬印象裡,爺爺每次翻肉時都往漏勺中放三五塊肉,如果發現哪塊肉的面兒不對,只要輕輕一顛,想翻哪塊肉,哪塊肉就能翻過來。

「一事始終技授後嗣,至誠奉主篤實待人。」在馬雲鵬的眼裡,爺爺是個虔誠的穆斯林。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馬雲鵬的父親馬國琦從長辛店機車車輛廠退休後,以「月盛齋小吃」之名在豐臺的靛廠村找了個地兒,賣起了祖傳燒羊肉。幾乎是每天一鍋肉,賣得也不錯。開了一個多月,馬霨去店裡看。一嚐肉,當時就急了,「你就這麼幹?要這麼著就別做了!」

原來,馬國琦把煮肉的時間減少了一個小時。口感、味道與正宗的醬羊肉大相徑庭。馬霨教育了馬國琦一頓,並在店裡待了段時間,銷量也從原來一天一鍋賣到了一天兩三鍋。

清代監察御史朱一新等筆撰《京師坊巷志》中記載:「戶部門口羊肉肆,五香醬羊肉名揚天下。」馬雲鵬覺得,正是由於這種認真、細緻與專注,才使得月盛齋聲名遠揚,代代流傳,經久不息。

公私合營中,月盛齋被收歸國有,馬霨在公司任私方經理,負責醬羊肉、燒羊肉的製作和加工。改革開放後,又幾經周折,當馬國琦、馬國瑗兄弟打算重振月盛齋的時候,手中卻已經沒有了月盛齋的字號使用權。

這個門臉,以前是「戶部街馬記月盛齋」,(前門大街街口那家「月盛齋」是國營食品廠,這個「月盛齋」是月盛齋傳人開的店。)

如今,市場上是買不到正宗的月盛齋醬羊肉和燒羊肉的。作為月盛齋的第七代傳人,馬雲鵬卻只能待在雍和宮附近一家餐廳開個小小的窗口。

「我也一直想找個門面重新把馬記月盛齋振興起來,但北京房租太貴了,等以後吧,看有合適的再說。」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04620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