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一句話 讓網友和大V都炸了

嘟嘟| 2016-11-15| 檢舉

「今天你到星巴克去點中杯咖啡了麼?」

突然之間,這兩天這條關於星巴克中杯咖啡的段子在微信朋友圈流行開來。除了本來就習慣消費中杯咖啡的顧客外,還有不少消費者昨天特意趕到星巴克的門店裡,點一杯中杯咖啡,就是為了看看店員的反應。

導致「星巴克中杯咖啡」變成一個段子的原因,是《致星巴克中國CEO王靜瑛公開信:什麼時候才不覺得中杯顧客無知或愚蠢?》這篇在微信朋友圈走紅的文章。

微信截圖

金卡顧客:

被問了6年是否要中杯

這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是11月13日(星期日)發出來的。說的是杭州消費者林國童 ,在星巴克咖啡杭州雙城國際店購買中杯咖啡時,點單的服務員連續兩次要求確認:「你確定是中杯嗎」、「中杯是我們最小的杯型哦」之後,又開始推薦「有一個8折購買蛋糕的機會」。林國童忍不住吐槽,在微信公眾號發文,向星巴克中國CEO王靜瑛要個說法。

在文章中,林國童認為,他作為一名個2012年就擁有星巴剋星享金卡(星巴克里級別最高的一種會員卡,需要在一年裡消費滿25杯才能擁有)的顧客,還把金卡和儲值卡都裝在星巴克App里,服務員應該認可他是一個星巴克老顧客,不應該再這樣對他進行這麼低端的推銷了:「已經有輕度心理障礙了,怕你們的店員又懷疑我的杯型選擇。」

星巴克的三種杯型

最後,林國童在文章中對星巴克中國CEO王靜瑛隔空喊話:

「你是星巴克中國區第一負責人,我喜歡和忍了你們六年,今天要一份回饋。希望再次走進星巴克中國門店時,店員可以不懷疑我的杯型選擇,甚至首選推薦是中杯。」

隨後,這篇文章在朋友圈迅速發酵,引來了各種各樣的討論……

在微博上也有不少大V轉發……

財經專欄作家@向小田:說出了我長期以來的心裡話

@羅永浩:同樣對星巴克這種沒完沒了的引導購買大杯的手法感到疲憊和厭惡。

昨天(14日)記者聯繫上了林國童,他也對這個話題的火爆感到驚訝。「沒想到會有這麼多人有共鳴。」林國童說,他在從2010年前接觸了星巴克之後,就一直很推崇和喜愛這一品牌,「第一次請同事喝咖啡,就買了30杯星巴克,金卡就是在那個時候得到的。」

林國童說,以前很多休閒、商務談判,都會去星巴克,2013年-2014年期間大約喝了200多杯咖啡,幾乎每個工作日都會去一次。

林國童每次點的都是中杯咖啡,但即便這樣的頻次,還是會遇到店員向他推薦更大杯型。「你確定是中杯嗎」、「中杯是我們最小的杯型哦」這樣的推銷,讓他消費感覺很差。

星巴克回應:

將改善門店服務

林國童的隔空喊話很快收到了效果。昨天晚上,在經過內部會議後,星巴克用電話及郵件的方式給林國童回復,表示將提升服務水平,為所有喜愛星巴克的顧客提供與眾不同的星巴克體驗。

在回覆中,星巴克解釋說,在門店日常運營中,為了確保顧客杯型選擇的準確性,有時門店夥伴會再次與顧客確認。而林國童的來信讓星巴克看到,在確保每一位顧客滿意度方面還要做更大的努力,包括不斷加強對門店夥伴的培訓。此外,如何為林先生這樣的忠實顧客提供更準確而高效的個性化服務,是星巴克需要在技術和執行層面進一步加強和提升的,星巴克也將加強對星享俱樂部(會員)系統的升級和完善。

一句升杯推薦

全年或增加6000多萬元銷售?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杭州一間星巴克,當提出要中杯拿鐵的時候,年輕的服務員回應:「噢,好的,好的……」然後,一副猶猶豫豫、欲言又止的樣子。看來是林國童的微信文章發表之後,店員都有些不知該如何對應對「中杯需求」的客人了。

要不要升杯(中杯升大杯),這個其實不是服務員偶然之舉,而是企業培訓的結果,裡面有精準的商業判斷。這樣推薦的結果,有可能會給星巴克增加數千萬元的銷售額。事實上,這也是行業的慣例,並不僅僅是星巴克在運用。

記者找到了一位星巴克的店員,向他了解星巴克的操作模式。

這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店員說,在國內,三種杯型的英文名為Tall、Grande和Venti,對應的就是中、大、特大。最小的一種Short杯,並不是用來提供咖啡飲料,而是用來提供濃縮咖啡的。

事實上,向要購買中杯的客人確認杯型,除了怕溝通不一致引起誤會外,其實也是門店的培訓內容之一,主要就是提高單個客人消費的客單價,內容包括:建議客人購買更大杯型、試試新口味,搭配點心或飲料,以及推銷會員卡(已有會員卡的推薦關聯新卡)。

這位星巴克店員介紹,以他們的門店銷量為例,每天的客人數量大約在300名左右,推薦成功的比例大約為在10% ,也就是30名客人會改變初衷,增加消費金額。如果按照每個客人都是增加最少的升杯消費(3元)來計算,一個門店一天的銷售額能增加90元。

星巴克公開信息稱,2015年在中國的門店超過2000家,按照這個數字推算,光這一項,星巴克一年就能增加營業收入6570萬元。

多一句推薦

至少有10%的機率帶動銷售

網上流傳這樣一個段子:

「一女子走進理髮店,坐下對理髮師說,不燙不染不做護理不做造型不做水療不需要任何保養品,只剪短。 我的話說完了,從現在開始,我們倆誰先開口說話誰就是王八蛋。好了,你可以動手了。」

事實上,像星巴克這樣的營銷手段,在很多行業都會存在。昨天,記者分別去了屈臣氏、肯德基和可莎蜜兒等門店,都有店員對顧客有促銷性質的推薦。

在屈臣氏衣之家百貨店,收銀員說,向來付款的客人推薦產品是公司培訓的內容,一般忙的時候不太推薦,空的時候,會主動推薦收銀台附近設置的小件商品和促銷產品,包括食品和化妝品等,成功率大約有10%。

肯德基的工作人員說,他們也有相關的培訓,一般是當季新品,也有一些搭配上的小技巧:「買了食物的推薦飲料,買了飲料的就推薦小點心。」 體育場路附近可莎蜜兒門店的服務員,在結帳時向記者推薦了現烤麵包,並說:「很少會有顧客反感這樣的促銷。」

網友說

感同身受的……

茜茜: 有次和朋友去買,服務員很輕蔑的拿起大杯和中北問說:這是中杯,提高音調說這是大杯,我們說中杯可以的,不知道怎麼形容這表情,說好吧,就轉身了

愛在西元前: 是這樣的,本人平時不太愛喝咖啡,奶茶等等,所有的大杯從來沒有喝光掉,我並不是覺得大杯比小杯就加幾塊錢而且大很多好像看起來是那麼有點道理,雖然每次店員都問的那麼匪夷所思,但我真的不需要,我喝不完,我為什麼要浪費呢,遇上愛面子的就只能尷尬的說,那好吧,大杯吧

項羽: 實話實說,Tall杯的稱呼也許比中杯的稱呼更讓店員無話可問。但最受不了的是每次都要關聯星享卡的建議。作為一日至少2杯君,我現在直接關聯一張不用券,估計服務員每次看到我卡里都有三張「買一贈一」(券),就再也沒問過我要不要關聯。為我的機智點贊。

星哥: 最為令人反感的就是,店員主動來建議修改你想要下的訂單,其實他們沒有針對客人的個性化需要,而是在死板地念營銷詞。多次去一家店,他們並不會真心記住你是誰,但是想表現出來對你很熱情的樣子。

元: 想到吉野家北京的中碗在遼寧叫小碗。。。

認為只是商業套路無可厚非……

王小卷 、: 人家確實有小杯啊,裝濃縮的,叫中杯也沒什麼問題

吃土少女: 星巴克有小杯啊,要是點一杯shot(單純濃縮咖啡不加水不加奶),就是給小杯

SuPeR Joe: 我覺得這沒什麼,生意人做生意都是精明的,憑什麼在買賣的時候不跟你推銷一下其他的產品或者升級一下你的產品?這就憤怒了的話,那這世間有太多東西要你去怒了,你來得及嘛?……有機會、有時間大家可以坐下來討論下,無傷大雅。

乾了這杯辣醬: 如果店員理解錯,導致做錯杯型讓顧客生氣的話,是要免費重新做的,甚至慘遭投訴。拿著金卡但上來就要美式不加奶的大有人在,所以真正的熟客都會說我要Tall杯而不是中杯,另外店內營業額根本不會靠升杯來完成,畢竟要求十個人升杯才能掙出一杯拿鐵的錢。

宋希里: 做過類似餐廳的兼職,而各類員工的培訓最基礎就是一定是要比顧客都要了解店裡產品,更何況的確是有些顧客對於自己點的東西很不明所以「怎麼就這麼點」「我要的這麼少嗎嗎」「那你怎麼不早告訴我」 。誰都不想多說讓別人多想,可事實證明事先囉嗦總比被質疑事後再解釋好得多。畢竟莫非定律無處不在,比如真的會在店裡超級忙的時候有顧客會覺得自己被點錯東西而要求找經理/打投訴/口口聲聲跟你們沒完。

抓到問題的 (劃重點:到底是吐槽【不斷推銷】還是吐槽【對杯型大小的認識】是不!一!樣!的!)

Sin: 一切的一切都源於非要把小杯叫做中杯。實實在在的做生意,哪來這麼多麻煩

佳琳: 人家是在吐槽店員不因客說教好嘛!難道人家買了5年咖啡還分不清什麼杯嗎?

最後南都君再借網友的兩招送給大家……

Gabriel Gao: 覺得煩?下次去星巴克就自帶以下台詞:請給我一杯中杯美式PS我知道中杯是小杯,散克斯。

李 妍墨: 給我杯latte~tall就很ok啊~然後麻煩把這個muffin小heat一下~對了,麻煩裝進這個hermes的杯杯里,人家不習慣用別人的杯子~oops~這兩美刀小費你就收下吧~人家回國都忘了~ 「あぁ~今日はいい天気し」誒呀~人家看你這麼帥,以為是akiba那家店的鈴木君呢~哦吼吼吼吼~ (裝X什麼的,不會還不能學嗎(/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134222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