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年三十晚約左人食飯,唔同屋企人食

真人快打| 2016-02-08| 檢舉

我真係好晤開心同好嬲呀。

星期6晚佢家人同我家人約一齊食團年飯,之後返左屋企後就問佢星期日年三十晚自己ㄧ家食咩好,佢就話約左人食飯晤同我及2個女食飯,我好想知有冇人會係年三十晚晤理個老公同2個女自己走出去同人食飯,重要係我問食咩佢先話約左人,完全冇預早通知我,唉…之前咁多年都未試過咁,而且佢又冇再講同咩人食飯,我都冇問佢,已經冇心情再問。

我地結婚後買樓住左ㄧ齊5年,之後大女同細女出世後要外家照顧佢就跟女住外家,星期六日先返家,而佢以前d工返一至五朝九晚六好準時,當時大家感情都好好,而當佢轉左份返碼頭輪班後就有問題,佢d工作時間令我地聚少離多,有時星期六日都要返,有時返通宵更,想約出去食飯都好少,耐左大家感情轉差,我其實好晤鍾意佢返碼頭,大部分都係男人重要返通宵真係好易出事,人工又晤係高返12個鐘,返到黎又話累,如果晤係為左2個女我其實想同佢離婚。

為什麼除夕要吃年夜飯?

因為在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有逐疫、驅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飯的特點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吃過年夜飯後大家身體健康,去除穢氣。此時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圍爐時不分長幼皆一起吃,在家的成員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齊 了才可開動;如果有人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就一定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筷,表示全家團聚。在人際關係疏離的現代社會中,象徵團圓的年夜飯尤為重要。

團年飯又稱團圓飯,又或稱年夜飯,顧名思義就是過年前一夜的一頓飯。我國知名民俗專家曹保明亦介紹說,在除夕夜晚的年夜飯又可稱「闔家歡」 。「闔家歡」 一名就出現在清人顧祿所著的《清嘉錄》:「除夜家庭聚宴,長幼鹹集,多作吉利語,名曰『年夜飯』,俗呼『閤家歡』 」。又出現在清人周宗泰的《姑蘇竹枝詞》:「妻孥一室話團,魚肉蔬茄雜果盤。下筋頻教聽懺語,家家家裏闔家歡。」 清末民初,上海的一首映雪老人《除夕竹枝詞》也是同一格調:「年年吃慣閣家歡,鮮肉紅燒水筍乾,鶏切塊頭魚切片,醋烹芥辣十分酸。」上海的閣家歡(年夜飯)的菜肴中有水筍紅燒肉、白斬鶏、炒魚片和醋烹芥辣菜,確是地道的上海風味。另外,又因為這頓飯以後就要告別舊歲迎來新歲了,所以又稱「分歲」。 團年飯古又有圍爐之稱,起源於古人吃年夜飯時,皆圍著爐子吃飯。

年夜飯要吃飯愈慢愈好,每樣菜都要嚐一嚐。有幾 道菜餚,因含有吉祥意味,在 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長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年壽才能 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雞」 與「家」諧音);吃「蚶」與「胖」諧音,取其發福之意;吃魚丸、蝦丸、肉丸,乃「三元及第」 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為古時不同考試之第一名)。各地的年夜飯餐桌上必需有魚,魚與「余」諧音,吃穿有餘,財帛有餘;有的專吃鰱魚,寓連年有餘;還有的不把魚吃完,留著明天再吃,明天就是新年了,不是年年有餘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9/node88919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