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
什麼是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One Belt and One Road" refers to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它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同我國有著共同利益。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我國同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帶一路」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獲得了廣泛認同。
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不會與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等既有合作機制產生重疊或競爭,還會為這些機制註入新的內涵和活力。
「一帶一路」打破原有點狀、塊狀的區域發展模式。無論是早期的經濟特區、還是去年成立的自貿區,都是以單一區域為發展突破口。「一帶一路」徹底改變之前點狀、塊狀的發展格局,橫向看,貫穿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縱向看,連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並且不斷向中亞、東盟延伸。這將改變中國區域發展版圖,更多強調省區之間的互聯互通,產業承接與轉移,有利於我國加快我國經濟轉型升級。
[編輯]
一帶一路的思路[1]
[編輯]
構思提出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註。
[編輯]
框架思路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根據「一帶一路」走向,陸上依託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臺,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關聯緊密,要進一步推動合作,取得更大進展。
「一帶一路」建設是沿線各國開放合作的巨集大經濟願景,需各國攜手努力,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努力實現區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陸海空通道網路基本形成,互聯互通達到新水平;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基本形成,經濟聯繫更加緊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廣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鑒共榮,各國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編輯]
一帶一路的理念提出背景
[編輯]
時代背景[1]
當今世界正發生複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複蘇、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帶一路」致力於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構建全方位、多層次、複合型的互聯互通網路,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項目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用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
當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中國將一以貫之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既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需要,也是加強和亞歐非及世界各國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國願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為人類和平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編輯]
國際背景
在世界經濟複蘇乏力,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走向分化的背景下。很多國家的經濟可能面臨困境,亟需新的經濟增長點,亟需新的經濟火車頭來帶動世界經濟。中國藉此機會,將有利於幾乎所有國家的中國戰略、政策融入到「一帶一路」和APEC當中,實現共贏。
中國為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作出了很多戰略規劃,包括: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中印緬孟經濟走廊戰略、中巴經濟走廊戰略、東北亞經濟整合戰略等。這些戰略中,每個都是以區域經濟一體化為核心的,每個都是以中國的國家戰略為基礎的,每個都是符合亞太乃至亞歐幾乎所有成員國的戰略利益。
以APEC為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美國在APEC的話語權被削弱了,因此美國一直在推動要把中國規避在外的TPP。希望通過TPP的建設,在經濟上孤立中國,用TPP替代APEC。而2014年北京APEC會議,中國力推亞太自貿區和「一帶一路」,就是要強化APEC的作用。因為APEC才更代表亞太利益,代表整個亞太的利益也就是代表中國的利益,中國的發展趨勢和亞太深化合作是一致的。中國強化APEC同時能起到對沖美國TPP戰略計劃的作用。一旦歐亞大陸完成了經濟整合,美國在亞太的力量必然被擠出,美國必然失去全球霸權。這也是全球性一個戰略博弈。
因此,上述這些戰略,最終都可以統合到更廣大的戰略——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戰略當中。如今,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戰略由中國提出了兩個符合大方向的戰略: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和21世紀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即「一帶一路」。中國所有區域經濟戰略,都可以融入到上述兩個戰略當中。
基於中國的國家戰略,基於當前世界發展大勢,中國制定了「一路一帶」戰略。雖然「一路一帶」提出時間只有一年多,但顯然已經獲得包括亞太國家、中亞和歐洲國家的認可,中國這一戰略很顯然要和APEC這個平臺對接,中國要努力推動融合歐亞大陸甚至歐亞非大陸的經濟整合,走互惠互利的發展共贏之路。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涵蓋東南亞經濟整合、涵蓋東北亞經濟整合,並最終融合在一起通向歐洲,形成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趨勢。而21世紀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則是從海上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最終可以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形成一個海上、陸地的閉環。
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乃至歐亞大陸經濟融合,這就是中國包容性發展戰略,實現合作共贏是戰略的中心思想,這也是中國最高國家戰略的包容性體現。
[編輯]
國內背景
「一帶一路」作為一項重要的中長期國家發展戰略,其要解決中國過剩產能的市場、資源的獲取、戰略縱深的開拓和國家安全的強化及貿易主導這幾個重要的戰略問題。
1、中國的過剩產能的市場問題
過剩產能對經濟的運行造成了很大的問題,中國傳統的出口國較為單一和狹窄,美歐日占據出口的核心國位置,但這些傳統的出口市場已經開拓得較為充分,增量空間已經不大,國內的過剩產能很難通過他們進行消化,在國內消費加速啟動難以推進的情況下,通過「一帶一路」來開闢新的出口市場是很好的抓手。中國不僅有過剩產能還有過剩外匯資產;而新興市場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欠缺,中國利用積累的外匯儲備作為拉動全球增長的資本金,同時通過資本輸出帶動消化過剩產能。
2、中國的資源獲取問題
中國的油氣資源、礦產資源對國外的依存度較高,這些資源主要通過沿海海路進入中國,渠道較為單一。中國與其他重要資源國的合作還不深入,經貿合作也未廣泛有效的展開,使得資源方面的合作不穩定和牢固。「一帶一路」新增了大量有效的陸路資源進入通道,對於資源獲取的多樣化十分重要。
3、中國的戰略縱深開拓和國家安全的強化問題
我國的資源進入主要現還主要是通過沿海海路,而沿海直接暴露於外部威脅,在戰時極為脆弱。我國的工業和基礎設施也集中於沿海,如果遇到外部的打擊,整個中國會瞬時失去核心設施。在戰略縱深更高的中部和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地廣人稀工業少,還有很大的工業和基礎設施發展潛力,在戰時受到的威脅也少,通過「一帶一路」加大對西部的開發,將有利於戰略縱深的開拓和國家安全的強化。
4、區域經濟的貿易主導權
一帶一路戰略對中國而言,不僅能對沖掉美國主導的試圖繞開孤立中國而推進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TIP(跨大西洋貿易夥伴談判),還能有機會在一帶一路經貿中搶占全球貿易新規則制定權。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以國內外的港口為支點建設,推動各種規格的自貿協定談判,在國內,特別是一旦上海自貿區試驗成功後,就可以以上海(含寧波舟山)和泉州湄洲灣港的超級深水港為依託建設國際中轉港,真正帶動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掌控國際貿易主導權,定價權和資源配置權。中國主動加速主導區域經濟整合,提升自己的區域經濟影響能力。
5、通路是「一帶」的抓手
「一帶一路」直擊了中國的三個重要的戰略問題,而通路、通航和通商則是「一帶一路」解決戰略問題的發力點。
要解決中國的產能過剩,需要通盤考慮,如前所述,「一帶一路」是系統性解決此問題的最好抓手,從現實來說,考慮到西部基礎設施薄弱,為了更好的外聯內呼,打通順暢的交通動脈是第一位的,也符合「一帶一路」的題義,即首先著手的必將是通路、通航。「一帶」主要是從通路著手,通路所推進的地區基礎設施薄弱,提升空間更大,其對接的是西部廣闊的腹地,將在交通設施建設和油氣管道建設上發力。
[編輯]
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1]
當前,世界經濟融合加速發展,區域合作方興未艾。積極利用現有雙多邊合作機制,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區域合作蓬勃發展。
加強雙邊合作,開展多層次、多渠道溝通磋商,推動雙邊關係全面發展。推動簽署合作備忘錄或合作規劃,建設一批雙邊合作示範。建立完善雙邊聯合工作機制,研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方案、行動路線圖。充分發揮現有聯委會、混委會、協委會、指導委員會、管理委員會等雙邊機製作用,協調推動合作項目實施。
強化多邊合作機製作用,發揮上海合作組織(SCO)、中國-東盟「10+1」、亞太經合組織(APEC)、亞歐會議(ASEM)、亞洲合作對話(ACD)、亞信會議(CICA)、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海合會戰略對話、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CAREC)等現有多邊合作機製作用,相關國家加強溝通,讓更多國家和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繼續發揮沿線各國區域、次區域相關國際論壇、展會以及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亞歐博覽會、歐亞經濟論壇、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及中國-南亞博覽會、中國-阿拉伯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中國-俄羅斯博覽會、前海合作論壇等平臺的建設性作用。支持沿線國家地方、民間挖掘「一帶一路」歷史文化遺產,聯合舉辦專項投資、貿易、文化交流活動,辦好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和圖書展。倡議建立「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
[編輯]
一帶一路的合作方向
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編輯]
一帶一路65國[2]
「一帶一路」涵蓋65個核心國家,覆蓋面積約5539km2,約占全球總面積的41.3%;惠及46.7億人口,約占全球總人口的66.9%;區域經濟總量達27.4萬億美元,占據全球經濟總量的38.2%。「一帶一路」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兩段高中間地的空間格局,東亞、歐洲經濟發展勢頭較好,而中亞、中東地區經濟增長相對緩慢;產業分工協作不合理,但是彼此間具有與較強的互補性。「一帶一路」涉及的65國中發展中國家居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普遍較差,提升空間巨大。很多國家缺水、缺電、缺道路,他們之間交往不夠順暢,發展差距很大。例如:2013年卡達人均GDP達9.4萬美元而阿富汗人均GDP僅為665美元。
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
阿爾巴尼亞 亞塞拜然 愛沙尼亞 白俄羅斯 保加利亞 波赫 波蘭 喬治亞 哈薩克 黑山 捷克克羅埃西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馬其頓摩爾多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烏克蘭匈牙利亞美尼亞中國
中伊土經濟走廊:
阿富汗 阿聯 阿曼 埃及 巴勒斯坦 巴林 吉爾吉斯斯坦 卡達 科威特 黎巴嫩 沙烏地阿拉伯 塔吉克土耳其土庫曼烏茲別克敘利亞葉門伊拉克伊朗以色列約旦
中新經濟走廊:
東帝汶 菲律賓 柬埔寨 寮國 馬來西亞 泰國 汶萊 新加坡 印尼越南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
不丹 馬爾地夫 孟加拉國 緬甸 尼泊爾 斯裡蘭卡 印度
中巴經濟走廊:
巴基斯坦
中蒙俄經濟走廊:
俄羅斯 蒙古
[編輯]
一帶一路18省份名單及功能定位[3]
西北、東北地區
新疆: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
陝西:打造西安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
寧夏:推進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
甘肅、青海:加快蘭州、西寧開發開放。
內蒙古:發揮聯通俄蒙的區位優勢。
黑龍江:完善對俄鐵路通道和區域鐵路網。
黑龍江、吉林、遼寧:完善與俄遠東地區陸海聯運合作,推進構建北京-莫斯科歐亞高速運輸走廊,建設向北開放的重要視窗。
西南地區
廣西:加快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開放發展,構建面向東盟區域的國際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
雲南:推進與周邊國家的國際運輸通道建設,打造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
西藏:推進與尼泊爾等國家邊境貿易和旅遊文化合作。
內陸地區
重慶:打造重慶西部開發開放重要支撐。
成都、鄭州、武漢、長沙、南昌、合肥: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
鄭州、西安:支持建設航空港、國際陸港,加強內陸口岸與沿海、沿邊口岸通關合作,開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
沿海和港澳臺地區
上海:加快推進上海自貿區建設。
福建:支持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推進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建設。
浙江: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舟山群島新區建設。
海南:加大國際旅遊島開發開放力度。
港澳:積極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臺灣:為臺灣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出妥善安排。
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15個港口建設:加強上海、天津、寧波-舟山、廣州、深圳、湛江、汕頭、青島、煙臺、大連、福州、廈門、泉州、海口、三亞港口建設。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9/node84334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