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廣東話文化 隨口UP但你識寫嗎?

廣東話「有音無字」?遇到不懂得寫的字時,很多時便會以同音字或拼音代替,例如「瀡滑梯」、「冚唪唥」、「蚊赧」等字,總會被寫「SIR滑梯」、「陷辦難」、「蚊naan5」。

其實超過九成廣東話「有音有字」,不少用字更是源自古漢語。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指,二十世紀初的白話文運動,很多來自北方的文人來到香港,他們以白話為主要的書寫語言,當中不少人投身教育界,令白話文在香港普及。及至50年代,由於社會普遍界定廣東話為方言,不應該用於寫作,這些「廣東話字」便漸漸式微,令我們有廣東話「有音無字」的錯覺。

不過近年愈來愈多人重提這些「廣東話字」。彭志銘認為,是由於香港的本土意識抬頭,加上內地近年不鼓勵使用方言,促使香港人更想保護廣東話,亦有更多人參與相關研究。他又留意到近年不少報章都改用廣東話正字,加上網絡上推廣的人增加,相信會愈來愈普及。

他又認為,每個地區的語言都有其特色和文化,例如「濕滯」一詞便是在南方潮濕氣候才會衍生出來,北方人不會理解,普通話亦不會有相關的詞語。「假如我們的語言統一了,或者被禁制了,文化也會慢慢消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9/node82702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