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道太保」變 「傑出青年」: 慈雲山十三太保陳慎芝遊走黑白兩道

一個好人| 2016-01-04| 檢舉

「黑道太保」變 「傑出青年」: 慈雲山十三太保陳慎芝

(A) 黑道的煞星

「慈雲山十三太保」是1960至1970年代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慈雲山最著名的童黨黑社會組織. 這十三位太保在慈雲山無人不知, 可謂血腥漢子, 好勇善斗, 人見人躲. 此黨老大名叫陳慎芝, 又名「茅躉華」, 人稱「陳華」或「華哥」. 有者形容這位「慈雲山十三太保」之首陳慎芝「好勇鬥狠, 打架、劈友、打劫等, 可謂無惡不作.」 這個黑道煞星, 過後染上毒癮無法自拔的人, 竟然在1987年榮獲「香港十大青年獎」, 真叫人目瞪口呆, 難以置信!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使他有這樣大的改變?! 就讓我們聽聽他的真實故事…

(B) 以打架發泄

陳慎芝兒時跟父母在澳門住了幾年, 後遷居香港石硤尾. 他在小學是出了名的問題學生, 未畢業就已輟學. 當時五、六十年代, 黑社會非常活躍. 他自1965年搬到慈雲山後, 便開始參與黑幫的打鬥, 隨著年紀漸長, 開始橫行霸道, 聯同另十二個黑道兄弟組織「十三太保」. 挾持仇家到慈雲山大夏內的電錶房裡毒打, 已是他們家常便飯的事了.

回憶起小的時候, 陳慎芝承認自己小時讀書不行, 又想出人頭地, 只好尋找捷徑. 小時很調皮的他, 總是給人打, 後來有人叫他跟著混. 他答應了, 就得到他們的保護, 覺得比較安全. 他們教他黑幫的各種手勢和禮儀, 開始到超市裡收保護費, 後來變本加厲, 開始欺負人了. 「在黑社會,」 他說, 「我們還要學怎麼打、怎麼砍, 就是砍人不要砍死, 只要他殘廢就夠了!」 殘廢后就不能尋仇, 但砍死人就麻煩, 警察會介入調查.

「年少氣盛, 無所事事, 見人就想打. 有次進舞廳, 看見有人拖著女友跳舞, 樣子長得很醜. 我們二話不說, 衝上前就是痛毆一頓, 因為他樣子這麼丑, 還學人跳舞. 有時在路上看到好看的人, 我們也打, 因為他竟然比我們好看, 我們不服氣.」 總之, 生活苦悶, 就以打架發泄, 對「十三太保」來說, 打人不需要理由!

(C) 有苦自己知

老大好威風, 不是嗎? 其實不然. 陳慎芝說: 「一般人以為黑社會老大勇敢、威風, 其實我們有苦自己知. 電影的『Mark哥』(周潤發主演的黑社會老大)英雄形象, 都是美化及誤導的刻畫. 我們常常追殺人, 但更常被人追殺, 尤其是做老大的, 人家不斬則已, 否則不死都殘廢, 因為他怕你報仇.」

「當初加入黑社會, 就是希望得到庇護, 但想不到最後生活更沒有安全感.」 他說有一次, 他和兩個朋友在街上走, 忽然看到對面有四、五個年青人向他們迎面奔來. 他們一時急了, 不由分說, 就衝到附近茶室搶了幾把刀子過來. 不過, 後來才發現那幾個年青人只是跑過來截德士, 而非尋仇, 但他們卻為此捏了一把冷汗.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每天戰戰兢兢.」 陳慎芝說著, 便顯出手掌上近乎5寸長的刀疤, 還有左耳的傷痕, 雖然不再鮮紅, 仍然叫人驚悸.

(D) 陷入毒品中

為了逃避生活的苦悶, 陳慎芝嘗試毒品. 「在16歲那年, 就用毒品來麻醉自己. 不知不覺, 就吸了9年. 我不是沒有戒過, 可是就像許多吸毒者一樣, 戒了又吸. 我也不是沒有想過脫離這(毒品)圈子, 可是總是失敗.」[1]

直到有一天, 那是1974年1月1日. 他決定「再」戒毒. 他選擇了基督徒創辦的福音戒毒所. 所謂福音戒毒, 就是不靠打針、不靠藥物、只靠主耶穌. 陳慎芝當時心裡覺得好笑, 不過最後還是進去了. 因為他看見一個好像他一般無惡不作的人, 竟然在裡面成功戒毒, 生命有了180度的轉變.

針對此事, 陳慎芝回憶道: 「1973年的某一天, 我在九龍城巴士站外遇到昔日的朋友, 於是與他談天. 我問: 『你去哪裡坐牢呀?』 朋友答: 『不是坐牢! 我去福音戒毒. 不憑藥物, 單靠耶穌.』 我起初不相信他, 覺得他可能吸毒過多而精神錯亂. 但與他交談一番, 發現他沒有說過一句髒話, 所以我決定進一步了解情況.」 1974年的1月, 他正式加入「互愛團契」(現名為「基督教互愛中心」), 接受福音戒毒.

(E) 靠福音戒毒

「進去的第一天, 一切沒問題, 因為我是吸飽了才進去. 可是第二天, 毒癮發作了, 痛不欲生. 戒毒工作者叫我禱告, 我覺得莫名其妙, 我拒絕. 第三天, 我真的很後悔戒毒, 我很想離開. … 他們為我禱告, 又教我禱告. 在痛苦之餘, 我別無選擇, 我真的從內心發出懊悔、呼求之聲. 很奇怪的, 我在禱告後, 心靈有很大的震撼, 內心有說不出的釋放和喜樂, 雖然身體還是很痛苦.」

「在戒毒所里, 我不斷學習聖經, 我學習向上帝求幫助, 我接受了基督信仰.」 陳慎芝指出, 戒毒不難, 只要關上一星期, 就可以戒掉. 如果不看聖經, 看武俠小說也可以戒毒. 但問題是, 如果生命沒被改變, 戒掉了還會再吸. 「不同的是,」 陳慎芝見證道, 「基督信仰給了我們一個改過的意志力基礎. 聖經說: 『若有人在基督里, 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後5:17).」 一個更新了的生命對戒毒而言是重要的.

(F) 幫助人戒毒

借著禱告和主耶穌所賜的新生命, 陳慎芝終於成功戒毒. 他從戒毒所出來後, 便向所有他曾經得罪過的黑社會老大道歉, 向他們見證他已信靠主耶穌, 生命獲得改變更新. 他成為戒毒員工, 立志要幫助黑社會的癮君子戒毒, 並鼓勵他們脫離黑社會的組織.

「很多人不相信, 有人說我瘋了, 有人說我在耍把戲. 戒毒兩年後, 我有在戒毒所里工作, 發生了罪案, 還會有警察召我去『被人認』. 有時很生氣, 可是在禱告後反省, 發現自己壞了20年, 最近才好2年, 別人當然不信. 想到這裡, 就比較心平氣和.」 陳慎芝樂觀地說: 「我常對戒毒者說, 別人不信我們、不給我們機會沒關係, 就讓我們給他們多幾年的機會來觀察我們吧!」

自從陳慎芝成為戒毒員工後, 10多年來協助了無數人士戒毒, 協助他們重返正途, 例如幫助同是十三太保之列的李兆基、李健明等脫離毒海. 這段協助他人脫毒的日子, 陳慎芝結交了不少朋友, 有的是成功戒毒者, 甚至還有戒毒者的親友, 當中包括了一些明星、導演、電視人等, 例如著名的導演麥當雄.

(G) 傑出青年獎

由於陳慎芝積極推廣戒毒信息, 成功協助許多人脫離毒害, 改過自新, 甚至連中國廣州也要求他過去協助成立戒毒中心, 所以他在1987年榮獲十大傑出青年. 1993年, 美國阿拉巴馬州政府知道他在戒毒中心貢獻良多, 頒發他一個榮譽州務卿的名銜.

在「1987 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頒獎禮上, 陳慎芝坦言非常後悔那麼遲才改邪歸正, 已離世的父親無法在地上看到他重新做人且獲嘉許, 而母親為此泣不成聲. 那一夜, 陳慎芝可謂百感交集, 又喜又悲. 他笑言沒有因成為傑青而自滿, 只希望在未來日子多勸導別人珍惜眼前的人、事、物, 勿忘自己對朋友、家人甚至社會負責任, 絕不可濫用自由.

他謙卑地表示: 「我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對我還不怎麼樣. 最重要的是, 許多人說, 原來連吸毒者及黑社會老大都可以成為十大傑出青年. 這因此鼓勵了許多願意改過自新的人.」 他的故事較後被改編, 拍成電影, 即是由巫啟賢主演的《慈雲山十三太保》. 這部電影於1995年在香港上映, 當時票房約479萬港元, 也成為香港政府指定的教育電影.

陳慎芝以生命影響生命. 36歲的蕭智剛本是黑社會四九仔, 也染上毒癮. 過後認識了陳慎芝, 生命完全改變, 由壞變好. 他重新由初中一讀起, 取得社工文憑, 又進入基督徒的神學院修讀, 過後任職「突破輔導機構」社工. 1992年, 基於他的改變與貢獻, 他也步上陳慎芝的後塵, 被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陳慎芝在提名他競選十大傑出青年時, 在其推薦書上第一段話是如此寫道: 「各位親愛的委員, 5年前陳慎芝被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很多人以為是神話. 但讓我告訴你們, 在現實里, 還有許許多多像我這樣的神話, 其中一個, 就是蕭智剛.」

(H) 轉行新發展

大約在1990年, 陳慎芝離開了服務17年左右的戒毒機構, 著名導演麥當雄向他伸出友誼之手, 他隨後加入麥當雄公司擔任統籌經理, 負責聯絡和統籌活動, 有時更會參與構思劇本的工作, 被邀參與多部電影的顧問工作.[2]

三年之後, 陳慎芝再度「轉行」, 踏足商界. 當時有中山發展商看中西貢某地皮, 於是陳慎芝與朋友成立顧問公司, 與之合作, 取得良好業績. 他於1997年入股荃灣沙咀道一間朋友公司, 把賺到的盈利再投資於太平洋帆船酒店. 陳慎芝過後成為不少公司董事和顧問, 甚至成為香港經貿商會副會長. 由惡名昭彰的黑道老大到戒毒機構的代表, 再變成商界精英, 陳慎芝的經歷實在曲折離奇, 令人讚嘆.

姜炳耀在「走出黑道, 念舊迎新」一文的後記中貼切寫道: 「一個帶著沙啞聲音, 滿有老江湖氣概的傳奇人物陳慎芝, 談及以往在黑道中的點滴, 絕非教人效法和仰慕, 而是要揭開其真相和恐怖, 好讓年輕人勿墮圈套. 昔日一段段的江湖歲月, 使陳慎芝厭棄自己, 後因基督信仰而讓他重拾真我, 相信沒有人會估到他今天能那麼成功, 正如聖經所說: 『若有人在基督里, 他就是新造的人, 舊事已過, 都變成新的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9/node82571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