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傳奇!! 67年來沒虧過,每次交易賺千億~~他,是永遠的華人商神
丨本文由華商韜略原創
丨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
丨作者:畢亞軍
6月20日,《華爾街日報》報道稱,著名企業家、慈善家李嘉誠先生將於90歲生日之前退休。
雖然長和隨後澄清,李先生身體非常好,暫無確切退休時間表,但毫無疑問,這位89歲還在緊握日月旋轉的企業家,已在與他一手締造的世界漸漸告別。
【1】
李嘉誠1928年生於廣東潮州一個書香家庭,爺爺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父親李雲經是小學校長,母親莊碧琴是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還有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東渡日本,獲得東京帝國大學(東京大學)博士學位。
1940年,日本侵略軍向廣東挺進。李嘉誠全家前往香港,寄居在舅舅的鐘表行,12歲的他從學徒開始踏入社會自謀生計。1943年,因父親罹患肺結核,李嘉誠一邊打工掙錢,一邊照顧父親。大半年後,父親辭世,已回到家鄉的母親和弟弟妹妹無法趕來,15歲的李嘉誠獨自面對和處理了父親的後事。
後來回憶起這段歲月,李嘉誠將其稱為「一生中的最困難」:「15歲的我,仿佛已經有20歲的心態。」
安葬父親後,李嘉誠開始獨自謀生,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李嘉誠進入一家塑料貿易公司工作,兩年內被晉升為總經理,管理著200名工人及20名文員,拿著一家人都花不完的薪水。
1950年1月1日,李嘉誠拿出所有積蓄,又找舅舅莊靜庵借了些錢,用5萬港元本金在香港西環創立了「長江塑料廠」——一間100多平米生產塑膠花的小工廠。
開業當天,他自信滿滿地對20多名員工演講:「我們公司雖小,但我懂得這一行,人家懂的,我們懂更多,我們懂的,人家未必懂。一步一步,我們一定會擴大,會一路變好,你們的收入,也會一路變好!」
一個日後富可敵國的商業王朝,就此開啟了大幕。
從塑料花業務轉型向地產並打敗英商置地成為香港地產天王;併購和記黃埔創下香港華商併購外資紀錄;收購加拿大赫斯基能源擁有全球性的能源公司;進軍3G移動通訊及現代高科技業務;中國改革開放後大舉投資內地;金融海嘯後大規模投資歐洲公用事業,是李嘉誠成為殿堂級企業家的最重里程碑。
地產是讓李嘉誠快速崛起的基礎業務。他1958年涉足地產業,1971年成立長江地產,1972年將長江地產改名長江實業在香港上市。
長江實業上市不久,李嘉誠就在董事會上宣誓了「要做香港最大地產商」的雄心,不幾年就超越當時香港地產業的老大英商置地成為香港最大地產企業。如今,在香港每7個私人住宅單位中,便有一個由長實建成。
依靠地產躋身一線企業家之後,李嘉誠快速將產業向其他行業延伸。當時,香港各行各業基本都已由幾個巨頭企業把持,從零開始頗有難度,李嘉誠於是決定通過併購快速進入其他行業,並於1980年成功控股當時香港最大外資企業之一和記黃埔超過40%的股份,成為香港華人入主外資集團的第一人。緊接著,他又收購香港電燈集團跨入電力行業,贏得「李超人」的名號。
就在媒體競相猜測「李超人」的下一個併購目標之時,1986年,李嘉誠帶領和記黃埔成功控股了以加拿大為基地的能源公司赫斯基,並通過一連串動作最終獲得赫斯基95%的股權,然後將其在多倫多證交所上市,發展成和記黃埔旗最具盈利能力的核心企業之一。這一交易,也被譽為李嘉誠「一生中最偉大的投資之一」。
20世紀90年代起,李嘉誠開始通過和記黃埔大舉投資港口行業。1991年,和記黃埔收購了英國最繁忙的港口——菲力斯杜港。至今,和記黃埔已是全球最大的港口投資、發展與營運商,網絡覆蓋全球50多個港口。此外,和黃也將其零售業務集團——屈臣氏集團,發展成為國際知名的零售及製造公司,在全球30多個國家經營超過10000家零售商店。
電訊和網絡也是和記黃埔的重點業務,20世紀80年代初,李嘉誠便收購以2G移動通訊為主業的英國橙黃(Orange)電信,並伴隨手機通訊的蓬勃獲得巨大利潤,進入新世紀後,李嘉誠又帶領和記黃埔進軍3G業務,並投資TOM集團等網際網路事業。
2000年,長實還開始涉足生命科技行業,成立了長江生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長江生命科技),從事生物科技產品的研發、商品化、推廣及銷售業務。如今,該公司旗下已擁有一批在業內領先的企業和品牌。
李嘉誠也是率先把握中國改革開放和內地商機的香港企業家,30多年來,李嘉誠和長和系已幾乎將旗下業務全數引入內地,也讓內地成為長和系除了香港之外投資比重最大的地區,以及最重要的利潤來源之一。
當歐洲因為金融海嘯出現價值窪地,內地房產市場一直暴漲,善於審時度勢的李嘉誠又大舉出售內地地產業務,轉而投資歐洲公用事業,並被評論為買下了英國的人。到2015年,李嘉誠旗下的公司已控制英國天然氣近30%的市場、電力分銷25%的市場和供水約5%的市場。同時,還大規模投資當地鐵路、電訊等業務。
當初,很多人並不看好李嘉誠的這一動作,甚至以「別讓李嘉誠跑了」來曲意解讀。而今,則是很多人都在感嘆:李嘉誠就是李嘉誠!
最近幾年,李嘉誠還帶領他龐大的商業帝國乾坤大挪移,也可以算是他為了成功傳承的前瞻大布局。其中最大的動作就是,將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資產合併及重組。重組後的長和集團,在全球50多個國家經營著上天入海的多元化業務,擁有超過 29 萬名員工,全球最大的港口和零售業務,領先的地產、基建、能源、電訊與數據人工智慧等業務。2016財年,集團合計實現營收3,730 億港元(480 億美元)。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公司業務在全球範圍的快速發展和利潤滾滾,李嘉誠的財富和影響力也迅速倍增,成為亞洲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私營企業家。
1999年,李嘉誠與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以及「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等世界級企業家同台,榮膺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和安永律師事務所(Ernst&Young)評出的「千禧年企業家」稱號。
2006年9月5日,在新加坡舉行的福布斯全球行政總裁會議上,李嘉誠則被授予福布斯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在全球商業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福布斯》富豪榜的創立者斯蒂夫•福布斯稱讚李嘉誠:「不僅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企業家,在任何時代都是最偉大的企業家」。
最近20年,李嘉誠也一直是各大財富排行榜上的拔尖者,保持華人首富、亞洲首富的地位多年無人動搖。
這兩年,李嘉誠多次失去華人首富的地位,但若真正以凈資產、公司累計創造的凈利潤計算,在排行榜上超越他的後來人,恐怕依然要騎著快馬追趕多少年才能趕得上他。其中一個數據是, 2000年,僅僅是出售旗下的電訊業務Orange這一個動作,他的公司就獲得了超過1200億港幣的巨利。
【2】
知識改變命運,是李嘉誠深信不疑的真理。
從學徒時代就學習英文、訂閱西方英文雜誌,到21世紀和美國矽谷科技新貴並肩前行,李嘉誠一生學無止境,孜孜不倦。他自己,正是知識改變命運的典型。
做學徒時期,李嘉誠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也都從未忘記或放鬆學習。他知道當時的香港是洋人主導的社會,必須學會英文才能求得更多的機會,因此攢錢買了本英漢詞典自學英語,後來進入塑料行業工作,他又借來《當代塑料》及其他西方專門的塑料雜誌,從中學習外語和專業知識。
李嘉誠的學習涉獵廣泛。除了英文,他也喜歡中文古書,從《曾國藩家書》《論語》《老子》等傳統中國古典學習到很多為人處世的哲學。
工作幾年後,李嘉誠還給自己制定了閱讀紀律:第一,不看對發展事業無用的書,即使內容再有趣味性。第二,有用的書,即使沒有趣味,也要看,而且要看出趣味和學問。「非專業書籍,我抓重點看,如果跟我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我也會把它看完。」他說。
20來歲開始,李嘉誠還給自己培養了一個閱讀愛好——看上市公司的財報。
學習,讓沒有接受過什麼正規教育的李嘉誠年紀輕輕就被老闆任命為經理、總經理。學習,也讓李嘉誠找到創業的機會。他創辦第一家工廠的依據就是來自長期閱讀的《當代塑料》雜誌。
當時,他通過閱讀專業書籍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將邁向經濟復甦以及人口成長,勢必帶動塑料製品的市場需求。因此,當老闆結束塑料工廠業務時,李嘉誠認為機不可失,進而邁開了創業步伐。
學習,還讓李嘉誠掌握到靠知識和資本快速壯大企業的秘訣。在創業初期,李嘉誠就已開始投資一些華爾街上市公司的股票。每次買入一個公司之前,他都會仔細研讀他們的財報,研究他們的商業規則。華爾街上市公司的財報因此成為他的英文老師、商業教練,也是他的私人投資獲利來源。
這讓李嘉誠成為同代香港華商中對國際資本市場有更多了解,並擁有更廣闊經濟和經營視野的人,也讓李嘉誠找到以資本運作產業的成功密碼,從而不斷從同代香港華商中超越傳統的邊界,構建起無域的商業帝國。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知識改變命運。」李嘉誠說。也因此,他多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成功領袖必備條件之一,就是善用知識:
「經濟的競爭,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戰爭;知識的創造與應用,是企業成敗的關鍵。」
實踐中的自學,也讓李嘉誠更具思辨性地對待知識,而不是迷信專家和權威。他說:「老實說,我對許多人云亦云的表面專家所做的分析,是尊敬有加,心裡有數。說得俗一點,有時大家方向都正確,耍的卻是花拳繡腿,姿勢又不對。
今天的李嘉誠,依然自學不輟,回家仍必做兩項功課:一是晚飯後看電視學英文,一項是就寢前的閱讀。
【3】
李嘉誠曾用16個字總結自己做事的哲學: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
「好謀而成」是凡事深思熟慮,謀定而後動;「分段治事」是洞悉事物的條理,按部就班地進行;「不疾而速」,是你早就有了謀劃,早就洞悉了事物的調理,並且早就對各種問題胸有成竹了,因此,當機會來臨便能迅速把握,一擊即中;「無為而治」則要依靠好的制度、好的管治系統來管理。
「對於我來說,一場最漂亮的仗,其實是一場事前清楚計算得失的仗。以上四句話是環環相扣、互為因果的。」李嘉誠強調。
為在事前清楚計算得失,李嘉誠會不停研究每個項目可能發生的壞情況,然後考慮能否承擔其風險。他說,做事業一定要先想失敗,世上並無常勝將軍,一定要在風平浪靜之時,好好計劃,仔細研究可能出現的意外及解決辦法。「做生意,沒有買,就要先想到如何賣。」因為這樣的審慎,從1950年到今天,李嘉誠從來沒有財務危機,也沒有一年交過虧損的答卷。
注意風險並不代表停滯不前。如何在風險和機會中取捨,李嘉誠的答案是——做足準備功夫、量力而為、平衡風險。他說:「『審慎』也是一門藝術,是能夠把握適當的時間作出迅速的決定,但是這不是議而不決、停滯不前的藉口。」
如何在適當的時間迅速地決定?李嘉誠的經驗是,要在事前汲取行業最新、最準確的技術、知識和一切與行業有關的市場動態及訊息,才有深思熟慮的計劃,讓自己能輕而易舉在競爭市場上處於有利位置。他說,只有掌握了消息,機會來的時候,你就可以馬上有動作。這也是他的成功精髓。
李嘉誠總結,發展事業尤其要強調三點:第一,要追求那個行業最好的知識、行情信息,以及最好的技術,且必須處於最佳的狀態;第二,努力、毅力,要用力到極致;第三就是建立好的制度與人才團隊。
李嘉誠曾在汕頭大學闡述自己的管理心得和經驗。其中,他特彆強調的是,要做一個領袖,而不是做一個老闆。「領袖領導眾人,促動別人自覺甘心賣力;老闆只懂支配眾人,讓別人感到渺小。」簡而言之,李嘉誠希望,管人管心,而管心重在管理自己。「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態度與能力一樣重要。」
在選拔管理層上,李嘉誠既不喜歡挑選名氣大並妄自標榜的「企業明星」,同時也強調,「光有忠誠但能力低的人或道德水平低下的人遲早累垮團隊、拖垮企業,是最不可靠的人。」從小在複雜環境求存的歷練,讓李嘉誠能快速判斷一個人的優缺點,進而從旁引導,發揮其所長,這也成為他管理上的一大優勢。
關於李嘉誠和部屬的相處,一個故事是:當年以超過千億港幣出售Orange的關鍵時刻,幾乎在驚心動魄中度過每一天的他,除了明確大方向並不斷提醒已經忙到病的陣前愛將霍建寧注意身體,沒有給霍建寧任何壓力和質疑,幾十幾百億的價碼都由霍建寧相機行事,即便交易尾聲時,他已睡覺都把手機放在床邊調到最大音量,緊張到生怕錯過霍建寧彙報過來的消息。
被問到如何才能成功時,李嘉誠還強調,「我認為做人成功重要條件是讓你的敵人都相信你。」他說,「答應人家的事,錯的還是照做。讓敵人都相信你,你就成功了。」很多與李嘉誠合作過的人都曾表示,李嘉誠答應的事,明明吃虧都會做。曾經,有人問李嘉誠的一個對手,李嘉誠可靠嗎?對方說:他講過的話,就算對自己不利,他還是按諾言照做,這點是他的優點。
關於李嘉誠做人做事的作風,曾有媒體採訪他後這樣描述:訪問中,他多次強調,無論你怎麼寫都可以,但關鍵是,第一不要得罪人,第二不要惹人妒嫉。
李嘉誠在商業中,講究合作共贏,甚至自己贏得少一點,合作一個生意,賺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只拿六分。在香港商界,李嘉誠跟幾大巨頭,一直是合作大於鬥爭,起碼明面上,里里外外都和和氣氣。
生意之外,則有兩個故事能體現李嘉誠的為人風格:
一是萬通創始人馮侖曾這樣回憶,一些當年還仰視李嘉誠的內地民營企業家,朝聖般拜見李嘉誠的情景:
「長江頂樓,70多歲的大哥(李嘉誠)站著跟我們握手,這樣的開場很不一樣,我有點愣。其次,一見面大哥先發名片,這個也很詫異,而且發名片還給你遞過來一個盤子,遞盤子幹嗎?抓鬮,盤子裡有號,拿名片順便抓個號,這個號決定你吃飯的時候坐哪桌,避免到時候我們這些同學為誰坐1號桌,誰坐2號桌心裡有想法。後來才知道,照相也根據這個號,站哪就是哪。」
「講完了普通話又用廣東話講一遍,之後發現還有老外用英文再講一遍……然後開始吃飯。我運氣不錯,抽到了跟大哥一桌,我當時想,和大哥挺近的,這樣吃飯可以多聊一會兒,所以開始沒著急說話,沒想到吃十幾分鐘的時候大哥站起來說抱歉要到那邊坐一下。這時我們才發現,四張桌子,每個桌子都多放了一副碗筷,他每個桌子都坐。一個小時的吃飯時間,他四個桌子輪流坐,而且幾乎都是15分鐘,到這時,大家都被大哥周到和細緻的安排感動了。」
「結束之後他沒先走,逐一跟大家握手,在場的每個人都要握到,牆角站著一服務員,大哥專門跑到那和他握手。這時候我想起看過他的一個演講,問他們有沒有關於這個的書,當時沒準備,他交代下面一下,結果下車的時候那個書就送到我手裡了。整個過程讓我們每個人都很舒服。」
馮侖說:「這就是大哥之所以成為大哥的原因,就是他的軟實力。他有一種看不到的能力,這個能力是價值觀,用他的話說就是追求無我,他讓每個人都舒服。」
另一個是,阿里計劃在香港上市時,馬雲曾經放言,阿里巴巴如果上市成功,市值比香港四大地產商加起來還要多,並被傳為李嘉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後來,這個話傳到李嘉誠耳朵里,還被傳媒追問聽到這話的感受。李嘉誠的回應是:我們需要多一點人才,這只會更好,並就傳聞中馬雲對自己的評價圓場,絕不會因一句話而介懷,可能人家也誤會他。
「對民族來說,最重要是代代有傑出企業家,能夠投資社會,推動社會進步。見到成功的中國企業家,我內心只會為他們鼓掌打氣。就如朋友打高球時又遠又准,我們也會高叫一句:『好球 』」。李嘉誠說。
李嘉誠曾告訴自己的孫兒,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獅子」,你就成功了!
「仁慈是本性,你平常仁慈,但單單仁慈,業務不能成功,你除了在合法之外,更要合理去賺錢。但如果人家不好,獅子是有能力去反抗的,我自己想做人應該是這樣。非常好的一個人,但如果人家欺負到你頭上,你不能畏縮,要有能力反抗。」
【4】
2006年,李嘉誠在長和系業績報道會上宣布,未來將把1/3的個人財產捐作公益慈善之用,有關資產會放入其名下的李嘉誠基金會。也是在這次發布會上,李嘉誠將他的李嘉誠基金會,稱為自己的「第三個兒子」。
李嘉誠的「第三個兒子」誕生於1980年。
當時李嘉誠感覺到,中華民族傳統的慈善方式對推動社會整體進步作用有限,因此他決定成立專業化持續運營的慈善基金會,並為其確立三大核心策略︰培育奉獻文化、推動教育改革、支持醫療發展。
經商賺了錢,如何做慈善?每個企業家都會有不同答案。李嘉誠欣賞的,是用自己掙得的錢來改變社會。
2006年,他在汕頭大學演講時,將中國春秋著名商人范蠡與外國的一位商人——協助起草《美國獨立宣言》的班傑明•富蘭克林作比較。他說,范蠡經商致富後,散盡家財,分給親友鄰居;而富蘭克林卻以辦報展現他對公共事業的熱心,通過經商和辦報掙錢後,又用財富建起圖書館、學校、醫院,被美國人稱為「偉大的公民」。顯然,他要做的,是富蘭克林這樣的慈善。
李嘉誠的慈善重心,一為教育,一為醫療,皆與其親身經歷有關。前者是因為他不希望有孩子像他一樣小小年紀就輟學,後者則是由於他想讓窮苦人也能避免自己父親那樣的悲劇。
1981年,李嘉誠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人捐資的公立大學——汕頭大學。到2015年,汕頭大學已培育學生超過11萬人,其中醫科學生超過4萬人,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前往視察,對其成就貢獻給予高度的肯定。
李嘉誠對汕頭大學的投入不只是金錢,最初10年,他每次到汕大都工作至凌晨兩三點。為支持學校發展,他還動用自己的海外關係和資源,聘請李政道、丁肇中、楊振寧等諾貝爾獎得主和陳省身、丘成桐等世界級大師到汕頭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同時,他至今堅持參加汕頭大學每一年的的畢業典禮,鼓舞畢業生開創美好人生,建設美好家園和國家。按規劃,到2018年,李嘉誠僅為汕頭大學的捐款就將高達80億港元。
汕頭大學之外,李嘉誠還投巨資興辦了中國政府批准的第一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長江商學院。目前,長江商學院已位列國內3大商學院之列,並向世界十大商學院闊步邁進。1998年8月,李嘉誠基金會還捐資與教育部共同啟動了「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該計劃包括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崗位制度和長江學者成就獎,早已成為國家重要的高層次人才計劃。
2016年,李嘉誠還捐資超過1億美元,引入世界頂尖的理工類學院——以色列理工學院,在廣東成立了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並邀請前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匯金公司副董事長、中金公司董事長李劍閣先生出任校長,寄望在中國南方打造一座新矽谷,推動中國的科技事業發展。
在醫療領域,李嘉誠創辦汕頭大學醫學院,並將其培養成中國最好的醫學院校之一;向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捐出數億港元巨款用於研究及學術發展;同時,還在劍橋大學捐建李嘉誠中心,聘請20個研究小組共300名科研專家攜手合作專攻癌症。
目前,李嘉誠基金會對教育、醫療、文化及公益事業的捐款超過200億港元,橫跨全球 19 個國家及地區,其中 87% 用於支持大中華地區項目。
在被「別讓李嘉誠跑了」困擾,甚至被內地媒體持續聲討的那段歲月,前往美國接受腰椎狹窄症手術的李嘉誠,因擔心手術發生不測,還在手術前特別對家人囑咐,無論內地有什麼樣的評價,李嘉誠基金會80%的項目都必須聚焦大中華地區。
2007年5月,美國《時代》雜誌評出當年全球最有影響力人士,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一項分別給了東西方兩個最富有的人,一個是微軟總裁比爾•蓋茨,一個就是李嘉誠。
2012年5月25日,李嘉誠首度公開了自己對財富和事業的傳承計劃:其龐大家族企業「長和系」超過40%的股權以及加拿大上市公司赫斯基能源35%的股權將移交給長子李澤鉅;次子李澤楷將獲得「超過其現在身家數倍的資金支持」;同時,他再次明確了「第三個兒子」——李嘉誠基金會將獲得自己三分之一的資產。
按「福布斯富豪榜」公布資料顯示,這筆三分一的資產規模高達100億美金之巨,也是華人社會最大規模的私人公益慈善基金。
但相比教育、醫療等實際的慈善貢獻而言,李嘉誠對慈善事業更大的貢獻還在於:他當初對基金會確定的另一個目標,也是被他排在首位的目標——
「培育奉獻文化」:在以「華人首富」為無數人改變命運提供精神支撐和經驗參考之外,以「華人首善」鼓舞和引領越來越多有力量的人在成就自我的同時造福社會。
這種在創造財富、分享財富的精神與經驗層面的無遠弗屆正能量影響,或許是李嘉誠最大的社會成就和貢獻。
【5】
最近10年來,李嘉誠似乎比他過去大半輩子都更擁抱年輕,也更時髦,作為一個企業家,這種年輕體現在他對最前沿產業的關注、投資和推動上。
在華人社會,除了台灣那位念過哈佛、麻省、史丹福,本身就在科技前沿的張忠謀先生(當今全球市值最大半導體企業台積電創始人),再也找不出像李嘉誠一樣將近90高齡還在科技產業最前沿潮頭挺立的人。
李嘉誠至今堅持閱讀高科技產業趨勢和動態的資訊及著作,堅持與創新創業前沿的年輕人溝通交流,並肩前進,這也是他讓自己年輕的一個方法。
他說,今天的科技正大力推動著各行各業的改變,而他則常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若今天這個行業能重新開始,我們會以今天的模式運作嗎?」
最近10年來,李嘉誠已通過旗下的私人投資公司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累積投資超過70家最前沿的科技企業。其範圍涵蓋網際網路、虛擬現實、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3D列印等領域,他對人造雞蛋、人造牛肉、節能燈,情緒識別、汽車3D列印等領域的投資更一度成為熱聞和產業風向標。
當今鼎鼎大名的世界性科技公司Facebook、Skype、Siri,李嘉誠都是重要的投資人之一。其中,僅僅上市前已累計投資並持有約3%股份的Facebook,就為其賺到了數百億人民幣的凈回報。
今年5月下旬,89歲的李嘉誠還投資了29歲的王思聰鬧騰得最歡的事——電競,以超過5000萬美元投資了遊戲設備公司Razer(雷蛇)。
這筆投資的幾天後,李嘉誠興致勃勃地坐在電腦前,全程觀看了王柯潔與AlphaGo圍棋大戰的最後一戰,並與AlphaGo的開發者——DeepMind公司的兩位創辦人Demis和Mustafa會面,虛心地向他們請教關於人工智慧的種種問題。
報道稱,過程中,李嘉誠一邊全神貫注的傾聽,一邊一絲不苟地做筆記,並且好幾次被兩位科技新貴的講解觸動,激動地站起身來。而開發了AlphaGo的DeepMind也正是李嘉誠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個成功投資案例。
據華商韜略統計,除DeepMind,李嘉誠還在人工智慧領域投資了至少5家擁有核心技術的新興企業。對這個被預言即將改變世界的嶄新領域,89歲的他比很多80後、90後還要敏感並有興趣。
89歲的年紀,不管怎麼算,李嘉誠都是老人了,但顯然,他依然跳著一顆不老的心。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