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相憐!! 國泰新航難兄難弟~~港新航空界陷困進入「鐵銹時代」
文|張偉倫 (香港財華社資深財經記者)
商業社會「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情況時有發生。近日,香港與新加坡航空的龍頭公司——國泰航空(00293-HK)及新加坡航空,均陷入了艱難的處境。
國泰及新航步出一個「黃金時代」?
香港及新加坡乃是亞太區的航空業樞紐,往來亞太區及歐美地區的旅客,多從新加坡及香港兩地轉機。這種地理優勢讓國泰及新航可以保持良好的營運能力,並且成為亞太區內航空公司一哥,特別是日本航空(JAL)申請破產保護及重組後,更突顯出國泰及新加坡的經營質量。此外,兩間公司分別是「寰宇一家」及「星空聯盟」兩大航空業聯盟組織的成員,通過與其他航空公司以「代碼分享」形式運作,得以擴大航點。
日前國泰便透過與西班牙國家航空達成「代碼共享」協議,變相讓國泰可以日後調動伊比利亞半島航線上的運力更加靈活。更何況近年國泰對赴美航線運力增加,美國經濟正處於穩步增長階段。同時,歐美及中國企業正致力在東南亞尋求商機,新加坡作為區域航空中心的地位會日益提高。各位看官們,若從上文得出一個國泰及新航即將步出一個「黃金時代」,不足為奇;可是實情卻是兩者處於「鐵鏽時代」。
國泰及新航的「鐵鏽時代」!
國泰在今年3月份時公布一份2016年全年業績,令投資者感到難以置信。去年國泰收入按年下跌了9.4%至927.51億元,股東應占虧損為5.75億元,在2015年卻錄得60億元盈利,股息大削90.6%至0.05元。翻查國泰歷年業績,這是該航空公司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再度錄得虧損。而觸發今次業績變調的原因,一方面與該公司去年錄得巨額燃油對沖虧損有關,另一方面則為與收入退倒有關係。去年國泰在客運上的五個主要經營地區均面對劇烈競爭,以及乘客量增幅不及運力增幅,形成國泰難透過加價來增加收入及盈利的局面。
此情況持續至今年首4個月。縱使今年4月份國泰的客運量回升了3.2%至300.3萬人次,收入乘客千米數按年增加6.6%,但當中涉及復活節假期因素。若將今年首4個月的數據綜合來看,客運量按年減少0.1%至1150.3萬人次,收入乘客千米數則升1.4%。從有關數字反映出國泰的營運困難仍然未渡過。
這些數字反映出國泰要創收不易,因此只能透過削減成本入手。早前國泰宣布削減員工成本3成,外界已預期國泰會透過裁員來達標。終於在5月22日宣布削減600名員工。國泰削減員工的消息公布後,股價曾彈升3.7%,其後跌幅收窄。股價出現這種反應,是否等於向國泰的管理層投入一張有限信任票。
新航的情況亦可以說是不相伯仲。截至今年3底止的財政年度,新航收入下跌2.4%至148.68億新加坡元,稅前利潤降至5.18億新加坡元,跌幅達46.6%,母公司應占溢利下跌55.2%至3.6億新加坡元。
表面上來看新航看業績表現遠優於國泰,可是若細心一看新航的季績,便可以知新航亦已經出現了虧損。在截至今年3月底的季度,新航錄得稅前虧損1.32億新加坡元,新航母公司股東應占虧損為1.38億新加坡元。
當然有市場人士指出,新航在今年3月底止的季度出現虧損,與期內為新航貨運作出1.59億新加坡元的撥備。可是新加坡航空公司的主要品牌在期內錄得4100萬新加坡元虧損,已反映出當中的艱難。若非新航旗下兩個廉價航空品牌合共錄得2200萬新加坡元盈利,相信新航在該季度的盈利表現更加讓投資者感到失望。
內地三大航空公司業績較為理想
相對於國泰及新航,內地三大航空公司業績表現較為理想,至少三間航空公司在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財政季度均錄得盈利。其實與2016年首季相比,三大航空公司盈利倒退了介乎4至5成,顯示出內地航空前景極不明朗。
航空公司的盈利前景,要視乎未來油價走勢﹑新飛機投入營運的進度,以及環球經濟前景等因素影響。若三個因素均朝前不利航空公司營運的方向發展,航空公司的低潮期很難在短期內渡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9/node152023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