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黃家駒在日本不幸去世。同年7月5日,在香港將軍澳華人墳場安葬。
如今,距離他的逝世,已經過去整整23年了。
還記得當年全盛時期的beyond時代,引領了中國一代搖滾浪潮。
可是當靈魂人物黃家駒客死異鄉之後,beyond從此不再。更令人痛心的是,beyond內部也開始分崩離析。
屬於中國搖滾的時代,似乎也逐漸走向了娛樂至死的境地。
美國作家尼爾曾說過,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讓文化成為監獄,另一種則是把文化變成娛樂至死的舞台。
那如果家駒還在的話,是否還能改變這個局面呢?
但歷史沒有假設,因為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993年6月30日。
1993年6月24日凌晨,beyond團隊在日本電視台錄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遊戲節目時,家駒和主持人意外地從3米高的舞台摔下。
由於當時地面沒有做任何保護措施,而家駒墜地的時候也沒有戴安全帽,不幸導致頭蓋骨骨折,陷入暈迷。
而在僅僅六天之後就不幸去世,年僅31歲。
7月5日黃家駒出殯的當天,上萬歌迷抵達殯儀館,場面極度混亂,人群擠出馬路,靈車要逗留五分鐘才能通過人群開往華人永遠墓地。
在這之前,能引起全香港如此悲痛轟動的,也就只有李小龍了。
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候便匆匆落幕,留給我們的只有無盡的嘆息。
關於beyond在音樂上的成就,我想在這裡就不用再贅述了。
但你們知道嗎?beyond同樣也在電影裡帶給了我們不一樣的體驗。
今天小哥將會剖析beyond那些為數不多的電影作品,讓你們認識到音樂背後的beyond。
在這些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beyond四人於1991年參演的《BEYOND日記之莫欺少年窮》。
儘管是一部商業片,但這部改編自四人真實經歷的自傳,依然可以看出beyond坎坷的成名之路。
那個時候,家駒依然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家強則一副天真無邪的表情,貫中扮狠時嘴角總是翹起,世榮還是留著青春無敵的中分頭。
有這麼多青春靚麗的少男們,自然也少不了美少女的加盟。
那時候的天后王菲還是叫王靖雯,一副鄰家小妹清雅素顏。
還有日後憑《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系列大紅的萬綺雯,那時的她,還是水嫩的嬰兒肥。
如今再看他們的故事,不免唏噓不已。
Beyond四人在影片中因為喜歡音樂而組建成了樂隊。但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們依然要為事業與理想打拚。
家駒一家人因為97的到來,而打算移民到美國去開餐館。
於是一家人開展了賺錢比賽。
家駒在第一次排名中位居倒數,為了下個月趕超上來,身兼數職——信差、超市促銷員、游泳館救生員、醫院小白鼠,甚至捐精。
但最後在驗身的時候,全家都合格可以去美國了,除了家駒。
影片中家駒和妹妹的那場戲,伴著《誰陪我闖蕩》的響起,確實打動了不少人。
小妹妹的飾演者是唐寧,如今已是TVB的當家花旦了,而當她談起跟家駒的那段合作時,仍然會痛哭落淚。
黃家強飾演的是一位投資顧問。滿懷著激情踏入這個行業,本想有所作為。
但是不斷榨壓下屬的老闆卻屢屢竊取他的工作成果,最後甚至連家人的錢都被設計騙取了。
黃貫中則立志成為一名懲惡除奸的皇家警察。
無奈身體素質不過關,只能靠誠意打動考官,求得了一個交通督導員的崗位。
儘管是一個微小的崗位,但他依然以警察的標準來約束自己。
可社會的不公,上司的無良,讓他覺得自己的夢想不可能再實現了。
葉世榮則面臨學醫還是學音樂的艱苦抉擇,但為了王菲飾演的女友,在未來岳父的威嚴下,無奈選擇了醫科。
但是暈血的他根本無法拿起手術刀,甚至在一次成功的校園演出後,還遭到了女友全家人的不理解。
影片中的四人,在獻出一場完美的演出前,都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而這些,都是現實中成名前遇到的困難。在現實中,黃家駒和弟弟黃家強、葉世榮三個人都做過保險經紀。
每天下班後只能擠出休息的時間來堅持音樂的夢想。
到了1985年,四人憑藉著對音樂的熱愛,由自己完全出資,甚至親力親為地貼海報搞宣傳,以地下樂隊的名義開了一場名為「永遠等待」的演唱會。
正如電影中說的那樣,只要有音樂,就不會有世界末日。
當時四人僅僅是想以一個公開的表演形式,將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其他朋友認識。更樂觀的想法則是希望能賺取一筆錢,來應付之後出版盒帶的費用。
當經過這場演出後,beyond的才華終於被人發掘,奠定了下一年發片的契機。
只要有夢想,少年窮一點又怎樣呢?
但老實說,這部片的表演並沒有過於出色的地方,它最大的意義便是在於電影的情節與beyond奮鬥歷程的契合。
而我最喜歡的反而是家駒這部一個人參演的《籠民》了。
這也是家駒表演最好的一部電影,也是他的最後一部。
這部由張之亮執導的電影,一舉奪得了1993年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男配角四項大獎。
但是比起同時期提名的《92黑玫瑰對黑玫瑰》、《阮玲玉》、《武狀元蘇乞兒》、《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這部片反而冷門得有點意外。
這部片不同於上述幾部塑造或英雄或名人的電影,更把鏡頭聚焦於底層小人物的生活,描繪了一個不為人知,獨立於香港繁華都市生活外一個邋遢但卻更真實的市井生活。
這部片並沒有真正意義的主角,而是刻畫了蜷縮在籠子裡的眾生百相。
導演用偏紀錄片的態度,以及文藝片的手法,反映了這類弱勢群體面臨的社會問題。
影片長達三個多小時,相比那些商業片而言,並沒有太大的高潮,正是這種樸實的風格和相對平淡的故事,讓影片並沒有得到太大的關注。
但毫無疑問,這是一部放在今天仍然不會過時的電影,因為影片的主題與強拆息息相關。
這應該也是張之亮最好的電影了,但自從來到內地拍片後,依然逃脫不了香港導演拍內地片的魔咒,一部《白髮魔女之明月天國》就足以說明了一切。
而正是這樣一部冷門、文藝的片子,卻引來了家駒的加盟。
影片講的是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一些底層民眾無樓可住,只得群居在危樓的床位中,並用鐵絲網相互隔開,被稱為籠民。生活雖然窮苦,但這些人苦中作樂,插科打諢。直到有一天公寓管理人員說接到業主收回樓宇的信函,希望租戶們可以搬出來,於是引得群情激憤。籠民們與收樓的業主展開了鬥智斗勇,但在歷史的發展面前,籠屋最終還是成為了歷史。
家駒在片中飾演一位剛出獄的的叛逆少年——毛仔。
不過他不肯和作為警察的老爸住在一起,沒有住處的他,在朋友的介紹下,搬進了籠屋。
在這個像沙丁魚罐頭般的屋子裡,幾十號人擠在一起,每個人都把自己關在狹小的床上,用鐵絲網把自己保護隔離起來。
這種生活,在如今的我們看來,真的是不可思議。在這裡,人就跟動物一樣,被人圈養起來,但不同的是,這裡的人是被生活所圈養。
但在這樣壓抑的地方,還是有許多溫情、熱心腸的好人。
喬宏飾演的肥姑,作為業主委託的籠屋管理人,與智障兒子相依為命。
智障兒子由廖啟智扮演,當年的廖叔還是非常年輕的,這個表演非常有難度,也拿捏的恰到好處。
泰迪羅賓演的唐三則是一個喜歡貪小便宜的人,但是在最後跟拆遷組對抗的時候,還是很義氣地站在了同一戰線。
另外劉洵飾演的酗酒道士則更像看透一切的方外之人,頻出金句,很多話似乎都是導演通過他在告訴我們。
籠子住住就會習慣,你以為外面的人在看你,其實你在看籠中的他們。
他們雖然是最底層的人們,但卻真實地像存在於我們身邊的朋友。
他們為生活奔波的同時,仍會儘可能地微笑問候每個早晨。他們也會湊份子給道友祥過頭七,竭力地幫助九十九歲老人的生活。他們把籠子裡的生活,過的比任何地方還快活。
但是香港要發展,危房要拆遷,這個危機看似突然,其實是必然的。
毛仔一開始為了金錢,在議員的蠱惑下暗中操作了同意拆遷的名單。
但籠屋眾人的情誼讓他在最後關頭猛然覺悟,迷途知返。
影片最觸動的一幕便是眾人在臨拆前的最後一晚在籠屋裡度過了一場「今宵有酒今宵醉」的中秋party,長鏡頭的遞進和穿越,伴著籠民興高采烈的歌舞,一切似乎都是那麼美好。
正是環境的惡劣和未來的渺茫,讓這一幕仿佛失真地沒法想像。而這個場景與《監獄風雲》中過年的一幕如出一轍。
籠民們都明白,他們的力量和聲音並不能改變什麼,但至少這一刻開心最重要。
酒醒過後,籠屋最終還是化作了歷史的塵埃,只能留下這麼一段真實的經歷供我們追憶。
但是,時至今日,這部92年的老片依然沒有過時,裡面提及的關於城市發展、土地問題、強制拆遷等焦點話題依然是我們如今需要借鑑和反思的。
家駒在這裡面的表演比起很多老戲骨雖然還是青澀稚嫩,但與之前的作品,這一部對於一個叛逆少年的心路歷程變化刻畫的還是很出彩。
正如導演所說的,想找一個在逆境中成長,在混沌中找到自己理想,叛逆但是給人好感的年輕人,只有黃家駒。
不管是否出於商業考慮,但家駒那種對於理想的追求的態度,其音樂不一味追求靡靡之音,而是不斷超越自我,為大眾而歌,為真理而歌,為和平與愛而歌。
從這個角度而言,這與《籠民》的內在氣韻還是一脈相連的。
世間縱有千百曲,紅塵再無黃家駒。
今夜,讓我們在影像中再次重溫那個熱血的追夢少年,原諒你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在最光輝燦爛的時候把生命一下子玩到盡頭,就是永恆!」——黃家駒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9/node139007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