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崙高原和平有機農場女園主何婉菁:我就是這麼實際、踏實、真實地活著。一切回歸自然法則,我連生孩子也選擇在家水中分娩。

張無忌| 2016-04-02| 檢舉

金馬崙高原和平有機農場女園主何婉菁:我就是這麼實際、踏實、真實地活著。一切回歸自然法則,我連生孩子也選擇在家水中分娩。

她來自富裕家庭,可以不必憂心柴米油鹽。對生活負擔沉重的人來說,放下謀生收入全心投入有機農耕,卻始終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美夢。

早 晨,在自己蓋的土房子中被陽光輕輕喚醒,和四個長得像小天使般的孩子唱著歌迎接新的一天。白天,在菜園裡享受著農耕勞作,除了可愛的孩子相伴,還有自家養 的黃牛和小白羊。餓了,吃的是自家種的有機蔬果,自己做的麵包,不怕農藥,不怕人工添加劑;晚上,聽著蟲鳴,點上蠟燭,喝茶看書,然後在不需冷氣的微涼夜 風中入睡 。這樣的生活,寫意得令人羨慕,甚至是有些嫉妒。

婉菁,看似柔弱的一個女子,真正活出了許多人只能空說空想,卻無法達成的一種理想生活。她熱愛自然,連生孩子也是自行在家進行水中自然生產;她崇尚無毒的生活,吃的,用的,包括孩子的尿布都是有機的。

她和丈夫黃田環,從無到有,在金馬倫高原打造了一座屬於自己的有機菜園 – 和平農場(Terra Organic Farm),位於金馬倫高原的羅京高原,距離金馬倫Kampong Raja約25分鐘車程。

有很多人會形容婉菁似乎是一個活在凡間的仙子,她總讓人有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對於這個說法,她是這樣回應的……

「有人說,我不食人間煙火,不切實際……我說,我愛務農,我煮菜做飯做麵包,這不是最『實際』了嗎?」

婉菁透露,她從小就是過著很真實的生活,住得房子是父親親手蓋得,桌子椅子也是父親做得,家裡沒有電視,8歲開始就生火煮飯……

「這不是一直都很『實際』而『踏實』的活著嗎?」她問。

是的,這真的是一種最實際和踏實的生活方式。仔細思考,現代人繁繁碌碌的步伐,追求所謂高尚生活,但是在物質的滿足後,得著的是什麼?說不定,但是,失去的肯定是健康和心靈的富足,過著很『不自然』的生活。

說起有機農耕很多人都會認為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可是,5年前,田環卻毅然放下講師這份優差,帶著婉菁到荒山野嶺,拿起鋤頭種菜去,而且甘之如飴。這是一個怎樣的心態呢?

「這確實是分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所以,只有當你是真正有興趣,才會使快樂的事。很多人沒有興趣,也許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機會接觸(有機農耕)。我要非常感謝我父親,是他讓我與泥土相處生活,讓我能夠有這樣豐盈的快樂。」

婉菁的父親何贊能是大馬資深的有機耕種者,在她父親耳濡目染下,婉菁對有機耕種不只是一種簡單的執著罷了。

「我爸爸在我出生的前幾年當了農人,所以我從小就在菜園長大,務農對我來說是很自然的事。我老公說他什麼都能做,但是我就一定要有個菜園。」

婉菁和田環的有機農場不單只是有機,他們還特地撥出了一片土地依據人智學(Anthroposophy)創始人史代納(Rudolf Steiner)所提倡的生機互動農業(Bio Dyanamic)耕種法來研究大地和自然間的互動運作。

在這種生機互動農業的操作下,菜園不只是種菜,還需預備一些空間用來飼養牛羊,用其糞便成為肥料。他們還開拓了一個水塘,給青蛙生長成為捕捉蚊蟲的好幫手,甚至種植時間都必須配合適當的時辰來撒種等。

這是一種自然與自然之間互相呼應的耕種手法。讓菜園向森林學習,回歸原始,讓人類與土地的關係更為親密,這種耕種方式,實踐起來比有機耕種更為苛刻。

是什麼造就了今天的何婉菁,讓她能逃離凡夫俗子的思想框框和不顧世俗的眼光,勇敢地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時候我會覺得,我自所以是今天的我,都因為我有個特別的爸爸。我的爸爸在他的那個年代就已經是個『異類』。爺爺是地方上的富有人家,有很大的園丘。但是他放棄幫爺爺管理園丘,很年輕的時候就一個人去『流浪』。他體驗各種不同的工作 - 打鐵、捕魚、走江湖賣膏藥……跑遍新馬大街小巷。他說,賣到錢的時候可以住旅館,否則就睡車站、破船、空屋等……」

她父親在那時候開始就關注石油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土地沙漠化和饑荒等問題,於是選擇了農業,而她,從小就這樣地被父親影響著。

「我爸爸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從來不曾買過一台電視機。爸爸是個很『豐富』而且有智慧的人。他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很華德福,雖然當時他並不知道什麼是『華德福』。我從小就覺得自己是個『值得所有美好一切』的人。當然,現在想起來,這些都是爸爸給的禮物。」

這美好的一切包括了選擇在家水中生產。這幾乎讓每個聽到的人都為之譁然的選擇,對她來說卻是輕描淡寫,是件很平常也很正常的事。

「這純碎只是做覺得最適合自己的選擇,自然生產時很自然的事,我希望能在最自然的情況下生產。我以為這些在醫院都可以辦到,卻發現醫院竟是如此違法自然,所以才選擇在家生產。而水中生產確實能加速及減緩疼痛。」

人應該都要做自己真正喜歡及想做得事,這是婉菁所認為的,就因為有這樣的想法,他們的菜園今年多了個新的主角,一間他們親手打造的『夢幻小屋』,一間以紅泥土、乾草、牛糞及少許洋灰做成的自然建築,材料近乎完全是就地取材。

「我們一直想蓋房子,一開始構想的是木屋,但是卻一直都沒有一個自己真正喜歡並願意去實踐的概念出現。直到2010年1月到澳洲旅行時參觀了那裡一所華德福學校 。「

那學校牆壁是用泥做得,婉菁和丈夫開始有了土屋的概念。土屋給人的感覺是很舒服的,尤其是沒有直角的建築物帶給人的柔和感(華德福創始人魯道夫主張建築物不要有直角)。

當他們同年6月到斯里蘭卡時,在那裡也看見土房子,於是有了更具體的構想。回國後,就開始打造這間」夢幻小屋「,直到今年中才完成。

「當你問我對環境保護的立場是什麼時,老實說,我從來沒想過,我只知道所有一切的保護,本來就是我們應該做的。」

至於為什麼很多人看到他們一家子的生活方式時,都表示羨慕和讚賞,但是,能真正追隨他們作出改變的又寥寥無幾呢?她笑著說:「人都是不太願意改變的,就這樣而已。包括我自己,從來沒有辦法把帳目搞清楚。」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99808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