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以來,便不斷有華人漂洋過海來到馬來西亞落腳生根,至今有的已是幾代人了,但廣大華人仍沿襲中國傳統,將農曆新年作為一年當中最隆重的節日來慶祝。這裡華人慶祝新年的形式,豐富多彩,熱鬧非凡,一點都不比中國遜色。像掛大紅燈籠、貼春聯、大年三十吃團年飯、大年初一團拜及走親串友等習俗,不僅世代相傳,而且一年比一年搞得紅火。
春節還未來臨,在首都吉隆坡及一些大城市裡,霓虹燈閃爍的主要商業大街上,華人開設的店鋪前早早就掛上了一個個大紅燈籠,分外奪目,洋溢著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在歷史名城馬六甲,串串紅燈勾勒出舊城區的條條大街小巷,尤為壯觀,成為吸引國內外遊人春節觀賞的一大景觀。
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成立了各式各樣的鄉團組織(也有華人的幾個政黨組織),大多數華人都加入到其中。在春節期間,各鄉團組織及政黨都要舉辦多種多樣的文娛體育活動,像書畫展、寫春聯、書法比賽、舞龍舞獅等活動,掀起慶祝新年的活動熱潮。
年三十這天,不少社團組織都要舉辦盛大的聚餐會、吃團年飯,人們往往是全家出動參與其中。宴席自然是十分豐盛,雞、鴨、魚、肉、蝦、蟹樣樣俱全。大家親親熱熱圍桌而坐,邊吃邊觀看精彩的表演。節目內容包括民樂演奏、歌曲演唱、跳扇子舞、紅綢舞等歌舞表演,還有武術氣功表演,有的還有廣東大戲(廣東粵劇)。這種場面往往是少則幾十桌,多則上百桌,近千人參加,甚為壯觀、熱烈。通過舉辦這些慶祝活動,把各華人鄉情拉得更加緊密,使鄉團組織顯示出更強的凝聚力。
在農曆新年到來之際,祈福保平安是這裡華人的傳統習俗。在新年期間,各地廟宇都擠滿祈福的人。在吉隆坡樂聖嶺天后宮,從除夕晚上開始人們就三五成群或舉家出動紛紛湧來,上香祈福。信奉佛教的華人認為,新年是祈福求平安的好時機,誠心上一炷香,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那些認為自己生肖犯太歲的人士,更會到廟中上香,求個吉利,以解「犯沖」。
春節期間是華人家庭團聚的日子,人們往往開著汽車,帶著全家,沿著大大小小的公路或貫通半島南北的高速公路,不惜駕駛兩三個小時去看望父母、公婆及兄弟姐妹,與家人團聚,拋開平日的緊張工作生活,充分享受假日帶來的輕鬆。
春節期間,掛滿小金橘的盆栽橘樹,是華人家庭中最受青睞的裝飾物。人們認為它會帶來吉祥、富貴,很多家庭都會購買,放在廳堂里,覺得滿室生輝。基於同樣原因,春節還未來到,商家們早早就行動起來,從中國南方進口大批的柑橘,這裡稱為蕉柑。人們都是整箱購買。黃澄澄的橘子,被華人看作是大吉大利的吉祥物品,是家家供桌上不可缺少的供品,也是招待來客及送禮的佳品。除橘子外,香甜的烤肉乾也是華人新年必備的食品。肉乾一般有雞肉和豬肉的,味道偏甜。肉乾的製作是把調好味道的肉壓成薄薄的片,放在網絲板上,用炭火慢慢地燻烤,要用夾子不時地翻動,烤好的肉乾呈暗紅色,味道又香又甜,裝在包裝盒裡,既是送禮佳品,又是休閒的好食品。
近年來,在春節期間,華人社會又興起撈生的習俗,撈生是一道菜,人們借撈生表達希望在新的一年裡齊齊發財、共同致富的心愿。有關撈生的情況,我們將在下一章中介紹。
當然,年年過春節時,大人們都不會忘記有一項必不可少的節目,那就是給孩子們發紅包,又叫壓歲錢,無論是上門來客的孩子,還是去串門拜年家中的孩子,大人們都要給孩子們紅包。
春節期間,人們見面時說的最多的一句吉祥話,就是「恭喜發財」。馬來西亞的華人大多是從商的,從小販到大企業家、大老闆,多少年來在商場上為生存拼殺,誰不希望發財呢,所以人們藉助節日的喜慶吉利,都希望發財,事業有成。
馬來西亞的華人特別喜愛舞獅舞龍活動,是華人新年不可缺少的喜慶活動。很多華人青年積極參與其中,把它當作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很多華人會館、公會、鄉團組織,都擁有舞獅舞龍的人馬,在全馬各地都有舞獅舞龍的協會組織。多年來,他們堅持不懈,不斷創新,不斷提高舞龍舞獅的技藝。馬來西亞的舞獅水平頗高,他們能夠表演一些高難度的動作,在近年來的國際舞獅比賽中,榮奪「獅王」之稱。春節期間是舞獅的繁忙時節,大街小巷到處可以看到敲鑼打鼓的舞獅隊,製作精美的獅頭獅身、高難度動作的表演,誰看了都會讚嘆不已。不少舞獅者還會到一些企業和住宅門前表演。當舞獅隊到門前表演恭喜主人發財時,主人們都會慷慨解囊,贈送紅包,以示感謝。華人的春節雖然只放兩天假期,但過節的氣氛會一直延續到另一個民族傳統節日,即正月十五元宵節,到時又會有另一個熱鬧的景象。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