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天咸港(Port Swettenham) 瑞天咸港就是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巴生西港,而取名的靈感是來自當時馬來聯邦最高專員Frank Swettenha先生。瑞天咸港是在1901年9月15日正式開放運作。今時今日,西港是全亞洲的十大船港之一。
嘉米克回教堂(Masjid Jamek) 嘉米克回教堂建於1909年,是吉隆坡最古老的一間回教堂建築物。它處在的位置也相當有趣,剛好就在鵝麥河與巴生河的交叉 處。由於錫礦的關係,此處也是吉隆坡第一個開發的地方。
吉隆坡賽馬場(Race Course Kuala Lumpur) 雪蘭莪跑馬場俱樂部(Selangor Turf Club)建於1895年,地點在安邦路,第一個正式的比賽舉辦於1986年。 上個世紀80年代,政府對盛極一時的雪蘭莪跑馬場俱樂部,造成的交通擁堵束手無策,所以被迫做出要把俱樂部遷到城外去。現在,這片土地上的建築物,就是國 內外所熟悉的吉隆坡雙峰塔(KLCC)。
梳邦國際飛機場(Suba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Sultan Abdul Aziz飛機場,1965年正式完工,是當時吉隆坡發展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整個建築總共花費馬幣五千萬,擁有長越12,000英尺的跑道,是當時東南亞之 首。不過,1998年當吉隆坡國際飛機場(KLIA)正式運作後,梳邦飛機場的位置就被替代了。
人力車(rickshaw) 人力車這個名稱其實是來自中文字」力」和」車」的發音。人力車是吉隆坡二十世紀處最常見的交通工具之一。一名拉車員,一天平均需要跑動20-30英里,雙腳穿著一雙簡陋的膠鞋或完全不穿鞋子。
街頭的羅惹小販(1890年代)
吉隆坡嚴重水災(1970-1971年) 1970年12月31日,吉隆坡地區狂風大作,暴雨傾瀉,連續7天7夜不放晴,巴 生河水高漲,積水久久未能消退,這是吉隆 坡罕見的大水災。當時,市區的四份之三的土地淹沒在洪水之下,只有武吉阿曼警察總部、精武山、咖啡山、孟沙山、東姑山倖免。渣打銀行地下水庫也淹水,所有 鈔票濕透毀盡。水災最嚴重時期為1971年1月6日晚,當天滿天烏雲,大雨滂沱,百餘小時持續不斷。吉隆坡的大水災就多走了53條人命,沖毀房屋500多 間,毀壞道路,財物難以估計。
熟食檔口(1970年代)
英國皇家空軍基地 – 吉隆坡(1948年) 英國皇家空軍(RAF)是馬來西亞皇家空軍(RMAF)的前身,當時我國還是英國的殖民地。1948年,正是馬來亞政府實施緊急法令(Malayan Emergency)的開始。圖片顯示的是Sempang Airfield,也就是當時RAF在吉隆坡的基地。 Sempang Airfield的現在的位置應該是在舊飛機場路那裡。
RAF吉隆坡基地,沒有飛機棚,圖中帳篷主要是用來擺放一些設備和地勤人員的休息處。
從南部的高空上鳥瞰Sempang Airfield。
機款為Tiger Moth的飛行機在吉隆坡飛行俱樂部(KL Flying Club)前留影。 首都女性的風采(1970年代初期)
街頭中午用餐的情形(1950年代初期) 照片中一群華裔正在街頭享用午餐,而且裡面有一位老兄是名符其實的蹲著來吃,其餘者都坐在一些矮凳上。
皇家俱樂部與蒸汽火車
吉隆坡
Jalan Bukit Bintang(1950年)
Jalan Tun Perak 水災(1926年)
Masjid Jamek(1909年)
Bangunan Sultan Abdul Samad(1897年)
Pudu Jail(1896年)
吉隆坡的大街小巷(1960年)
武吉免登(Bukit Bintang Road II)
舊市場廣場(Medan Pasar)
維多利亞大街(Victoria Avenue III)
巫統(UMNO)總部
默迪卡球場(Merdeka Stadium)外觀
精武體育館
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
錫礦中的鐵船
馬來雜貨店(1946年)
烏魯冷岳(Pekan Hulu Langat)的一間馬來同胞經營的雜貨店,店名為「Sharikat Kedai Melayu Ulu Lgt」。1946年,是二戰結束不久後,馬來亞進入復甦的時期。人們也許不能過著富裕的生活,但天下太平,總算是不憂三餐。圖內身穿白色上衣的孩童,看 到難得有機會拍照,趕緊擺個迷死人的姿勢。 圖中的價錢板顯示,雜貨的價格非常低,可見通貨膨脹是多麼可怕的東西。從這個板子,我們還可以發掘到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殖民時期,英文真的比馬來文更通用。 1946年 米(rice) 一斤 25仙 糖(sugar) 一斤 20仙 麵粉(flour) 一斤 16仙 2006年 普通米(super) 一斤 110仙 糖 一斤 90仙 麵粉 一斤 120仙 註:一斤在雜貨店內只算600公克。 二次世界大戰後 在1942年1月11日,日本軍隊進駐吉隆坡市同時在此成立軍事指揮中心。在戰亂 中,原來之都市建設之管理制度受到徹底的破壞,以至於所有都市行政秩序陷入混亂的狀況。1946年戰後,英國軍事指揮處(British Military Administration)重新設立公共衛生管理局(Sanitary Board),此機構負責了大部分的戰後市容的重建工作。
日治時期的雪州蘇丹(1942-1945年)
日本投降(1945-1946年) 1945年8月日本宣布向盟國投降後,馬來亞的部分日本占領軍一時不願放下武器投降。「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則繼續英勇戰鬥,最終迫使馬來亞的日軍正式投降,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馬來亞方面,日軍在9月13日正式宣布投降,儀式地點就在Victoria Institution學校。圖中, 石黑禎三將軍(General Teizo Ishiguro)把武士刀交給Lt. General O.L. Roberts.
1946年2月22日在新街場(Sungai Besi)舊飛機場,大批日本兵投降,集體放下手上的武器。這場投降儀式中,大概收集到1000把日本陸兵用的大刀。圖中,尼泊爾族士兵(Gurkha) 站在離日軍不超過15尺的地方,密切監視著整個過程,生怕會發生什麼意外。
富都監獄(Pudu Jail),日本戰犯被處絞刑。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