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在大選時不支持馬華,有問題就要馬華去解決,這樣對馬華很不公平。」

謝謝| 2015-10-16| 檢舉

(羅漢洲) 「華人在大選時不支持馬華,有問題就要馬華去解決,這樣對馬華很不公平。」

馬華領袖終於忍無可忍,「回敬」華社一句,甚至還仿效巫統的口氣問:「華人到底還要什麼?」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可就須細說從頭了。

馬華和華社「結怨」,由來已久,1950年代,三族聯合爭取獨立時,馬華沒有爭取華人(除檳、甲兩州)自動成為公民,此其一;其二是華人要求華巫語文共列為國語,馬華基層熱烈支持,但當時受英文教育的馬華領導層斷然拒絕,總秘書陳東海說華文是非常難學的語文,他都學不來,何況非華人。又說這裡不是中國,學華文做什麼?

後來,華人退而求其次,要求列華文為官方應用語文,卻還是不能如願。華人乃和馬華分道揚鑣。

華文教育鐵樹開花

陸庭諭曾說,華文教育今日的種種困境,皆因華文不是國語之一。

這是一針見血之論。華文沒有官方地位,連帶華族文化,甚至華文媒體也被列為「非主流」,產生了「非主流學校」、「非主流文化」、「非主流媒體」這些刺耳的馬來西亞特有名詞;如今單元教育論甚囂塵上,也因為華文沒有官方地位。

1960年代,聯盟政府把華文中學踢出國家教育系統,馬華當時向華社大力推薦國民型中學,但國民型中學現在的景況是怎樣的呢?這點已毋庸贅述,華人對馬華太失望了。

1960年代,聯盟政府數次要圍堵華文中學畢業生出國深造之路,華社乃籌辦獨立大學,馬華聲明礙難支持之外,還說了什麼「鐵樹開花」這樣的話,惹得華人對馬華怒氣衝天。

進入1970年代,華人經濟發展也陷入窘境,那就是政府實施新經濟政策,馬華沒有反對這個剝奪華裔公民權利的政策。時任首相的敦拉薩聲明20年後就結束這個為馬來人提供特惠的政策,於是華人在教育與經濟這兩個最重要的領域都陷入困境。

馬華敗壞華社家當

1990年,新經濟政策期限屆滿,惟當時的首相馬哈迪宣布延長這政策,因為政策「還未達到目標」,馬華沒有根據敦拉薩所說的20年期限提出反對,華人在經濟領域繼續受到圍困。華人一方面要為母語教育繳交第三所得稅,另一方面又在經濟領域受到諸多限制,可說雪上加霜,馬華並沒有為華社解困紓難。

說說近事吧,關丹中華中學可考統考嗎?馬華沒有向教育部長拿個肯定的答案,任由華人吵個不休。唉,馬華!

華文名詞「功勞」說得畫龍點睛,就是先(立)功而後(酬)勞,巫統為馬來人立下數不盡的功,馬來人當然義無反顧地酬勞它;馬華非但沒有為華社立功,反而敗了華人不少家當,怎可期望華人酬勞它?

有事就叫馬華去解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畢竟馬華是執政黨的夥伴;假如馬華不是執政黨夥伴,華人當然就不會叫它去解決問題。

希望馬華能亡羊補牢,彌補上述種種缺失,拿回權益,讓華人在各方面與馬來人具同等地位,這就是華人所要的。倘若馬華能為華人拿回權益,何愁華人不支持它?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65895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