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白糖、酒店、房地產、船務、礦產、保險、銀行、傳媒到糧油,郭鶴年不但建立起龐大的商業王國,更讓這個商業王國持續向上。郭鶴年可能是除了政治領袖外,最廣為人知的馬來西亞人。
他出生於小康之家,崛起於青年時代,郭鶴年的成功在商界已是一個傳奇,而他的低調也為平添很多神秘色彩。
下南洋,闖天下
1949年,對於郭氏家族來說,是家族企業的分水嶺。在此之前,郭氏家族第一代人經營糧油食品在當地創下豐厚的家業,但郭家也只是在當地——馬來西亞的新山比較知名。1949年之後,郭氏家族企業重新整合,年僅的25歲郭鶴年由家族兄弟推舉為掌舵人。此後幾十年中,郭氏家族開始名揚海內外,成為東南亞經濟界舉足輕重的角色。
郭鶴年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創二代。當然,如果沒有父輩早年打下的基礎,郭鶴年還會成功,只是通往成功的路可能走得更曲折、更長一些。
馬來西亞是上個世紀初許多中國人下南洋的第一站。1909年,郭鶴年的父親郭欽鑒還只是個16歲的少年。為了謀生,他離鄉背井來到馬來西亞,他的幾位哥哥幾年前已經在那裡站穩了腳跟。他們經營一家名為東升的公司,其實就是一個兩層小樓的雜貨店,主要做糧、大豆、糖等生意。郭欽鑒就在哥哥的公司里做店員。當年,誰也不想到這個雜貨店會成為多年後郭氏商業帝國的第一塊基石。
也許郭氏家族天生的商業基因,十多年後,郭欽鑒竟然由一個小小店員,成長為當地頗具知名的百萬富翁。郭家漸漸躋身新山的名流之列。雖經四十年代的戰亂,郭氏的東升公司經過一段艱難的日子後很快東山再起,更重要的是郭家的第二代已經成長起來。
1923年10月6日,郭欽鑒的第三個兒子降生,第二代鶴字排輩,他為兒子取名為鶴年,希望他將來承繼米糧生意,年年都有好收益。大兒子名為鶴舉,希望他揚眉吐氣,二兒子名為鶴齡,意為長命百歲。
父親的取名寓意深刻,除了鶴齡在戰爭年代早亡外,鶴舉在馬來西亞確實仕途一帆風順,小兒子更將家族企業發揚光大,而且光大到他可能無法想像到的地步。
25歲少帥擔綱家族企業重擔
郭家的鶴字輩人數眾多,關鍵是他們像父輩一樣齊心協力,共同將家業推至一個更高的境界。
1948年12月,曾為郭家掘到第一桶金的郭欽鑒去世,郭家因此分家。曾和郭欽鑒一起創業的妻子、郭鶴年的母親鄭格如不想家業就此沒落,她提議郭氏幾房堂兄弟,各拿出一部分財產入股,成立郭氏兄弟有限公司。
誰來掌舵呢?大家一致推舉年僅25歲的郭鶴年。
此時的郭鶴年已經有了一段創業經歷。1947年,他在新加坡創立平生第一家公司——力克務公司,像父親一樣經營米麵生意,同時還做船務經紀、船租業以及膠粘劑製造,生意格外紅火。因此由他接手郭氏企業,大家心口皆服。
正當家族兄弟把生意經營得風生水起之時,1954年郭鶴年突然飛往英國,在那裡他參觀眾多知名大企業,了解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同時他見識了期貨的作用。1957年,他滿懷熱情地回到馬來西亞,郭氏兄弟的公司從此翻開新的一頁。
郭家依然做父輩的老營生,米、面、糖還是他們的老業務,不過郭鶴年敏銳地注意到食糖越來越走俏了。他花了兩年時間全面考察煉糖業,之後在一次家族董事會提議,全資投入煉糖業。
當時的馬來西亞沒有一家煉糖廠,這是一塊空白市場,也是一次孤注一擲的冒險。但郭氏家族最終同意了。郭鶴年配合馬來亞聯邦土地發展局,在靠近檳榔嶼的北海創立了馬來西亞第一所煉糖廠——馬來西亞製糖公司。同時,他看準時機,迅速建立遍布馬來西亞全境的銷售網,形成「一體化經營」體制。1962年郭鶴年即被人們譽為馬來西亞「糖王」。
這是郭氏兄弟公司成名的第一仗,但這還只是一個開始。郭氏的甘蔗園不斷擴大,食糧產量越來越多,1976年,郭鶴年收購了馬來西亞糖廠的93.3%股份。據媒體報道,郭氏集團控制了國際糖業市場的10%的份額。郭鶴年也升級為「亞洲糖王」。
香格里拉之父是怎麼煉成的
當初郭氏家族全資投入煉糖業,當豐厚的利潤滾滾而來時,郭鶴年又做出多元化國際化的決策,把放到一個籃子的雞蛋又放回多個籃子裡。
除了繼續發展煉糖業,郭鶴年又將企業經營的觸角伸到糧食、工業、航運、礦產,地產、國際貿易、保險(放心保)、酒店、建築等多方面。上世紀90年代,他以巨資收購香港英文報《南華早報》、香港無線電視等香港重要媒體,從而使他多了個「傳媒大亨」的美譽。
在郭鶴年眾多的王冠中,除了糖王之外,「香格里拉之父」的稱號格外醒目。
七十年代初,亞洲政局大體穩定,經濟發展迅速,經常飛往世界各地的郭鶴年又注意到旅遊業將是一個重點發展區域。而酒店則是旅遊業的發展工具之一,環太平洋[-0.93% 資金 研報]區域擁有促進旅遊業成長的最大潛能。
1971年,郭鶴年在新加坡建立了他的第一家酒店——香格里拉酒店。在他的心中,傳說中的香格里拉就是個世外桃源,他希望自己的酒店成為所有人心中的世外桃源,清靜不受干擾地卸下所有的負擔,盡情享受生活的美好。就像他的低調處世原則一樣,不論他現在多麼知名,他還是像隱士一樣希望不受外界名譽受累,執意把自己隱於媒體的聚焦之外。
像當年糖業一戰一樣,定位於高級酒店的香格里拉酒店又是一戰成名。郭鶴年趁熱打鐵,開始在新馬泰布局。漸漸地,香格里拉被認為是高級、與眾不同的象徵。而在郭鶴年創辦的酒店中,只有最高檔次的五星級賓館才能命名為「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酒店提供了衡量亞洲酒店服務的一個標尺。比如「亞洲人的待客之道」,就發軔於香格里拉酒店,風行於世界。
事實上,為亞洲酒店確立新的核心價值的推動者,正是香格里拉酒店集團。「香格里拉之父」、「酒店業巨子」的桂冠又戴在了郭鶴年的頭上,甚至有些掩蓋了「糖王」的光芒。
打不倒的商業巨子
六七十年代是郭鶴年事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似乎他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後來他說了歷年心得: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本人的經驗,成功也是失敗之母。這位商界奇才也歷經了幾次商業帝國拓展中的失敗。
早年郭鶴年的力克務公司就經營航運業,他的船隊後來也成為家族企業的重要部分。七十年代的經濟復甦讓航運界十分樂觀,船隻被一艘艘造起來,到了八十年代大家卻發現全球貿易雖然繁榮,但一些原產品加工生產已經轉移到原料產地,而且飛機也被用來運貨,航運生意日漸清淡。
經過慎重的考慮,郭鶴年決定從航運業中脫身,只保留在新加坡的太平洋船務。據媒體估計,他在航運業的損失高達1億美金。
與此同時,曾經給他帶來榮耀的酒店業在八十年代中期也陷入了低潮,不過他不再「斷腕」。後來他解釋道:酒店主人的成功故事,必定促使他人造更多的酒店,最終造成客房過剩,但是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平衡之後,還會有一個盛宴期。因此郭鶴年相信酒店業還會看到「太陽的再度照耀」。
而曾讓他最早成名的糖業在八十年代後期因判斷失誤,在糖的期貨生意上遭遇滑鐵盧。幾次失誤讓郭鶴年對「成功是失敗之母」有了特別的認識。不過他不會就此泄氣。新加坡財經界由此評價郭鶴年不是一個在經濟衰退時期會破產的人。
與中國的「不打不相識」
祖籍中國福建的郭鶴年與中國的結緣卻是從一場貿易戰開始。1962年還是「馬來西亞糖王」的郭鶴年突然發現當地市場白糖數量急劇增加,他調查後才得知,這是來自中國的白糖。中國政府希望能占領這個市場,以賺取外匯。眼見中國糖物美價廉,郭鶴年並未退讓,他從印尼調來更廉價的糖,終於奪回了市場,由此奠定他的糖王地位。
這次與中國的貿易戰,卻讓中國政府對他刮目相看。
1973年,還在新加坡的郭鶴年被一個神秘電話請到了香港,在那裡他見到了中國外經貿部的官員和華潤公司的高管。原來中國政府希望他幫助國內搞一批糖,同時也幫做一些期貨。在之後的幾周時間裡,郭鶴年漂亮地實現了承諾,不但幫助中國從巴西買回了優惠價的白糖,還從期貨市場賺了四五百萬美金,並按要求存入了中國銀行[-0.78% 資金 研報]倫敦分行。
這次聯手,郭鶴年被定位為「愛國華[0.00%]僑」。改革開放後,他成為各地政府最受歡迎的投資者之一。
在上海,他參與了虹口區的重建以及閘北不夜城的部分重建;在杭州,他建了中國內地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在北京,他興建了地標建築物——國際貿易中心。即使在89年的政治風波後,很多外國投資者相斷撤資,郭鶴年反而增加了項目和投資。
從在中國一系列的投資來看,郭鶴年不僅是一位精明的商人,更是一個出色的觀察家。他認定:一名生意人必需保持對時勢的敏感與警覺。
這種政治敏感度從他的父輩就可以看出來。早在郭欽鑒發家之後,他就與當地政府首腦關係很好,戰後,他因此擔任了米糧統治官的要職,負責採購事務。而郭家的東升公司還經營了政府特許生意,家族企業更賺得盆滿缽滿了。
第二代鶴字輩中,郭鶴年的大哥郭鶴舉在外交界頗有作為,還曾被委任為馬來西亞駐歐洲共同體育首席代表。
而郭鶴年一直對外聲稱,「我只是一個商人」。他本人並不熱衷政治功名,但卻十分注意和政界保持密切的關係。在經濟上他對馬來西亞的執政黨和反對者都提供支持,但他很少在公開場合發表言論,更不願接受媒體採訪。
龐大家業誰接手?
2013年,郭鶴年就滿九十歲。曾經他認為九十才是古來稀。在這個他認為可以老的時期里,他為郭氏商業帝國是否安排了新的接班者?
郭家第三代孔字輩早已深入到父親事業中,郭鶴年的兩個兒子郭孔丞、郭孔炎已經是他的左膀右臂。郭孔丞1976年加入郭氏集團,現任嘉里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郭鶴年許多商業活動都有他的策劃。郭孔炎在新加坡料理事務。郭家其他子侄都在集團中各有所長。
1992年,郭鶴年宣布退休,實際上,閒不下來的他還是退而不休,仍然擁有郭氏集團的最高決策權,尤其是對中國大陸與香港的投資方面。他解釋道:退休的目的不是不做事,還是希望接班人能夠發揮。
他對接班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太多的財富好像砒霜,把砒霜沾在子孫的頭上,不是破壞他們的頭腦嗎?但因為愛子孫,一定會給他們留遺產,讓他們有個機會站起來。
雖然目前郭鶴年已經辭去了一些公司的重要職位,但他在家族內部的地位無人替代。從九十年代起,人們都在猜測誰會接手郭氏企業,可郭鶴年一直未有表態,郭家各個子侄也都表現出色,一時答案未定。
當好友李嘉誠、鄭裕彤都做出了自己的接班安排後,已是「古稀之年」的郭鶴年在近期會有新的接班布置嗎?
除了商業之道和不斷擴建自己的事業版圖外,郭鶴年對領導之道,也有獨到的看法。
他認為,一個企業領導人的成功要訣有三:
一、擁有一批強大及有高度效率的經理人才,並與屬下的各級員工密切合作,為公司奮鬥;
二、公平及誠實,領導人應以公平及誠實的態度與所有人交往,平時以禮待人,講究信用,將會建立良好的聲譽,一旦面臨困境時,將會得到貴人協助;
三、擁有堅強的體魄及精神意志,隨時為公司的前途盡力奮鬥。對待員工,郭鶴年認為:「員工能否對公司有歸屬感,與僱主本身是否有公平對待員工,以及給予他們怎樣的報酬息息相關。」
最後,有人將郭鶴年與李嘉誠相比,認為他比李嘉誠還牛?僅僅是坊間傳聞,聽聽而已,不必當真。
大家在香港都只知李嘉誠,認為他主宰了香港的商業版圖。但提到郭鶴年,實力似乎在李嘉誠之上。
大家稱呼他做「大馬糖王」,甚至是「亞洲糖王」。但事實上,他可以稱作是「世界糖王」,直接控制了全球2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名下的業務,還包括各種糧油相關的大宗商品,例如麵粉、食油、飼料等等。地產只是其中一個財富來源之一。他的商業地盤除了大馬之外,差不多輻射整個東南亞以至印度,可謂低調得真人不露相。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成功以後,賺多錢以後要特別小心。幾十年前講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本人的經驗,成功也是失敗之母,請你們大家要注意這點。」
雖然縱橫商海數十年,但寥寥幾次失敗之舉也讓郭鶴年越來越謹慎。也許那句「成功也是失敗之母」的警句正是他保持低調的原因吧。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