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吉指經濟仍穩健 外資對大馬有信心

紅魔| 2015-10-04| 檢舉

納吉指經濟仍穩健 外資對大馬有信心

首相拿督斯里納吉表示,儘管面對國際挑戰,大馬經濟基礎依舊強穩,而大馬政治也穩定。

「雖然有些時候,一個民主社會必定存在一些意見分歧,以及需相互容忍的事件,但是這並不能與政治不穩定掛鉤,大馬種族和諧依舊。」

納吉周日在義大利米蘭出席一項配合2015年米蘭世界博覽會而舉辦的圓桌會議,與當地企業巨臂代表會面時,如是指出。

他指出,隨著許多義大利投資者仍選擇擴展在馬來西亞的業務發展,以讓他們目前在我國的業務運作更為多元化,說明了義大利投資者對我國具有一定信心。

他表示,在大馬和義大利在短期內的雙邊貿易迅速增長之際,他希望義大利首都羅馬與我國吉隆坡2大城市將能進一步加強雙邊合作,協助提升彼此經貿發展。

他說,鑒於其穩健的經濟基礎及成長,儘管面對全球經濟大環境的挑戰,大馬仍能為義大利投資者及商家,提供許多發展潛能。

意國投資穩紮大馬

「義大利投資者穩紮在大馬,我們對該國一些知名企業如 Versalis公司, 直升機巨頭阿古斯特維斯特蘭(AugustaWestland)、橡膠軟管供應公司Alfa Gomma、Galperti 集團、尼科達通風設備有限公司和電機製造商Marelli Motori等選擇在我國發展感到光榮。」

納吉指出,在過去10年以來馬意雙邊合作取得卓越成長,即在2010年至2014年,兩國在製造領域的投資成功從950萬美元飆升至3億300萬美元。

「截至2014年杪,大馬與義大利共有115項在製造業領域共同合作的工程計劃,有關投資總額達6億5430萬令吉,料將為雙方帶來1萬378個工作機會。」

他表示,至於大馬對義大利交易總額,單在2014年,其總額就高達26億9000萬令吉美元。

納吉也在活動上見證大馬柔佛企業公司以及義大利Unigra集團兩造,交換雙方在丹絨浪沙工業區面積達8.4公頃的租約協議書。出席者包括國際貿工部長拿督斯里慕斯達法以及大馬義大利聯誼會親善大使阿納科多等人。

首相拿督斯里納吉提出五大指標,證明國家經濟基礎仍然鞏固並處於正軌。

他說,馬幣匯率下滑、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原產品價格不穩定都在控制範圍外,但最近數個月卻出現大馬將會破產的謠言。

「我想藉此機會以簡單的句子向所有人民解釋現在真正發生的事。」

他今晚發表國慶獻詞時這麼說。

今年經濟增長料5%

他說,第一個指標是,在全球經濟不穩定的時刻,去年我國仍然取得6%增長,今年預計將會達至5%增長。

「現在不像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當時我們的經濟萎縮至負7%。」

第二個指標是,我國已經從上述金融風暴中獲得教訓,現在國家經濟基礎更加穩定。

政府赤字改善至3.2%

「政府赤字已經從2009年的6.7%預計改善至今年的3.2%,我國銀行與金融體系擁有雄厚資本及充足的流動性,呆帳率及通脹率也很低並受到控制。」

他補充,第三個指標是,國家轉型計劃已經將貧窮率從1970年的49.3%降至去年的0.6%。

「2009年至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KDNK)增加了47.7%,在經濟轉型執行方案下也創造了180萬個就業機會。

有能力控制國家經濟 仍獲國際機構認可

第四個指標是,儘管面對國內外挑戰,大馬仍然獲得國際機構認可,因為仍有能力良好控制國家經濟。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Fitch)、穆迪(Moody's)、標準普爾(Standard&Poor's)及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報告都顯示了大馬的管理國家經濟的實況。」

納吉強調,大馬所有表現並非捏造,上述所有機構的研究獲得全世界接受及使用,都是毋庸置疑的。

「我了解,馬幣匯率下滑使到人民不安,但是這是全球現象,幾乎所有國家都逃不過國際原油價格及原產品價格下滑及全球經濟萎縮的影響,包括大馬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

「我也不否認,仍然有一些內在因素是我們控制範圍內必須改善的,因此,數天前我成立了特別經濟委員會」

他保證,政府將會繼續維護及促進人民的利益及福祉。

他補充,第五個指標是,政府過去設立的城市轉型中心(UTC)、一個馬來西亞人民商店及派發的一個馬來西亞人民援助金(BR1M)都成功減輕人民的負擔及提升人民福祉。

「這些指標清楚顯示,大馬並非如指控般,是個失敗的國家,也不是即將破產的國家,事實上,情況仍然穩定,基礎仍然鞏固,也有能力繼續競爭。」

船已啟航最忌折返

他重申,船隻起航,錨固定後,船長及船員折返是個禁忌。

「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從內或外,毀滅或破壞我們所建立的一切。」

他提醒,若不團結一致,問題將無法解決,之前所建立的一切將被摧毀。

商品出口收入減 發展中國家挑戰嚴峻

對於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亞洲的新興發展經濟體而言,商品價格的下跌給他們的經濟和政治穩定帶來巨大挑戰。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數據,在2012/13年度,有94個發展中國家的商業出口收入要嚴重依賴於商品出口,商品所占比重超過60%。

63個發展中經濟體被視為「極端依賴商品」,他們的商品出口在總出口收入中所占比例超過80%。(「商品出口依存情況」,2015年4月文獻)

根據UNCTAD的另一份數據(「重要數據和趨勢」,2015年6月文獻),大多數倚重商品的發展中國家,他們的原材料出口要占到總體經濟產出的逾20%,在一些國家這個比例甚至超過50%。

繁榮期出口3.2兆美元

在商品繁榮期,以2012/13年為例,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出口值跳漲到3.2兆美元,遠高於2009/10年度的2兆美元。

這主要歸功於商品價格上揚,但也因為此,讓人不由得擔心當前商品出口收入的規模。

比如,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的石油出口收入,在1994年時為1230億美元,2004年達到3750億美元,2012年更是跳升到1兆2000億美元。

OPEC的石油出口收入在2014年已經降至9650億美元,估計今年將進一步大幅下滑,因為油價崩跌影響正在蔓延。(2014年度統計報告)

大宗商品超級周期

由於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劇烈,發展中國家一直都得應對出口收入和產出波動性異常之高的狀況。

研究員大衛傑克斯(DavidJacks)通過研究19世紀晚期以來,燃油、農產品和金屬等大量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發現,1900年後曾出現過4個大宗商品價格超級周期。

在一個典型的超級周期內,價格會上漲10-20年,隨後開始下跌。整個周期持續時間通常不到40年。

根據傑克斯的研究,4個大宗商品超級周期達到頂峰的時間分別為:1910年代、1950年代、1970年代和最近的2010年代。隨之而來的大跌出 現在:1930年代、1960年代和1980/1990年代,依賴大宗商品的國家因而倍感痛苦,而且經常出現債務違約以及政治和經濟動盪。

之前幾次超級周期,分別與美國19世紀晚期工業化和城市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歐洲和日本在20世紀中葉重建相關。

最近一次超級周期,源於中國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出現的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

開始走向沒落?

傑克斯在2013年3月寫道,他研究的20世紀初以來30種大宗商品走勢中,觀察到有15種商品的實質價格在1994年至1999年間開始超過趨勢水準。

他頗有遠見地總結道,「超周期的諸多歷史經驗表明,當前的超周期可能觸頂,而且接近開始沒落。」

商品貿易條件大轉變

大宗商品價格周期與政治、經濟和外交的重大變化有關。上一輪大型超周期始於1960年代,在1970年代觸頂,然後在1980年代結束,導致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宗商品生產國經濟非常低迷,且政治動盪。

1980年代席捲拉美的違約浪潮、1991年蘇聯解體、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東許多產油國沉重的財務和政治壓力,都歸因於大宗商品出口營收下降。

要得出1980年代情況重演的結論需非常小心,但年出口營收或損失逾1兆美元,將令商品出口國的經濟、社會和政治體系面臨某種壓力,許多人很多年都沒有經歷過這種壓力了。

傑克斯稱,在2008年以前,仰賴大宗商品的國家利用日益增加的出口營收,來促進預算平衡和支撐公共財政,但2008年後,平衡惡化,公共債務增加。

他4月在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全球商品論壇上警告稱,仰賴商品的發展中國家大多進入低迷期,財政政策幾無調整空間。

儘管沙地和科威特等一些海灣國家在繁榮時期積聚了大量儲備,可以使其免受幾年低迷期的全面衝擊,但除非商品價格反彈,否則多數商品生產國都必須要做出調整。

大宗商品價格自2012年起下挫,2014年起跌勢加速,表明交易條件出現重大轉變,也是生產與消費大宗商品的國家、家庭與企業之間收入與財富的大轉變。

多數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將是最大的凈受益者,因為他們是食物與燃料的凈進口國:比較明顯的例外是加拿大、澳洲與紐西蘭,這幾個國家大宗商品對出口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相當大。OECD以外的情況較為複雜。

部分大宗商品主要進口國,特別是中國,顯然成為贏家,部分大城市家庭亦然,因為他們因食品與燃料價格下降而獲益。

商品價格下跌衝擊嚴重但由於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諸多經濟活動與農業、石油及天然氣,以及礦物提煉有關,商品價格下跌對政府收入、就業與家庭收入的衝擊將相當嚴重。

相對價格的大幅改變,以及收入的重新分配,每每會招致經濟面、很多時候甚至是政治面的動盪。

1970年代發展中國家大宗商品盛世的對立面,正是美國、西歐與日本的能源危機。

因應1970年代能源與其他大宗商品價格飆漲而被迫做出痛苦的調整,至今仍是許多發達經濟體刻骨銘心的集體記憶。

美國總統卡特1977年4月在電視上針對能源危機的「不滿談話」令人記憶猶新,他稱這是「我們歷史上毫無前例可循的問題」,要求國民勇敢面對這次「堪稱道德層面的戰爭」。

大宗商品價格自2012年起大跌,對食品與燃料消費者而言是一段他們樂見的喘息空檔,特別是已開發國家;但對於商品生產者(其中許多為發展中國家)來說,其衝擊可與1973/74年以及2008年商品價格高漲相媲美,稱之為危機並不為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63554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