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來西亞政府在處理MH370失聯事件中的拙劣表現廣為人詬病。在中文網絡世界。甚至馬來華人也無辜受「池魚之殃」。但是從這件事裡我們再次發現在馬來西亞人口比例很高的華人在軍界並沒有什麼發言權。其原因是華人參軍極少,究其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將為網友分析。
馬來西亞華人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的24%,但是從軍者寥寥,也直接導致掌權者聊聊。圖為馬來西亞軍隊。
華人注意力主要在掙錢 其他無興趣
很多人不了解馬來西亞乃至整個東南亞華人群體的特殊遭遇,才會有上述那種荒謬而幼稚的現象。
MH370事件以來,在公共輿論中,馬來西亞華人頻頻被稱為「馬來華人」、「馬華」。在馬來西亞華人眼裡,這些稱謂都是別有所指的。
馬來西亞屬於多民族國家,總人口2800萬,馬來人、華人、印度人這三大民族構成了馬來西亞人的主體。其中,馬來人並非馬來西亞人的簡稱,而是馬來西亞的一個主要民族,又稱巫族,信奉伊斯蘭教。華人約六百多萬,是僅次於馬來人的第二大族群。二戰結束時,馬來亞殖民地(馬來西亞舊稱)500萬總人口中,馬來人占50%,華人占38%,印度人占11%(該統計數字不含新加坡)。因華人普遍比較富裕、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但是因為人口出生率低,2010年華人在總人口中已經降到24.6%。
據古書記載,遠至漢唐,就有中國人遷居今日馬來半島的記錄。明朝時,兩廣、福建的華人就移居馬來半島並與當地人通婚,滿清入關後閉關鎖國,這些人被隔絕於海外,逐漸形成一個被稱作「娘惹峇峇」或土生華人的族群(馬來西亞主要華人政黨「馬華公會」創始人陳禎祿即為土生峇峇華人)。鴉片戰爭後,中國的閉關鎖國狀態被打破。大約在同一時期,開闢了海峽殖民地(轄區包括今馬來西亞、新加坡)的托馬斯.萊佛士爵士苦於缺乏勞動力,他鼓勵中國人前來定居,大批華工從人多地少的華南各地來到馬來亞。英國殖民官員說,「華僑是世界上最強健、最雄心勃勃、最能相互支持,腦瓜也最靈活的移民」,很多華人身無分文來到馬來亞,不知疲倦的工作、攢錢、成家立業,最終成為百萬富翁。
圖為馬來西亞富豪榜前10名,幾乎被華人壟斷。
抗戰馬來新加坡華人占捐款全部2/3
馬來亞華人雖然孤懸海外,但歷史上卻一直心繫祖國。光緒年就有馬來商人為朝廷捐款80萬兩白銀買軍艦,卻被朝廷挪去修了頤和園。《辛丑條約》簽訂後,馬來亞檳城的寺廟方丈還募款數萬銀元捐給朝廷以資「庚子賠款」,獲頒御賜的匾額。1911年同盟會發動廣州起義事敗,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很多人是馬來亞華僑。抗戰爆發後,馬來半島的華人華僑積極支援祖國抗戰,馬來亞和新加坡的華人華僑為祖國籌款占到了全世界華人捐款的2/3。
二戰後,以華人為主的馬來亞共產黨在1947年發動了爭取獨立的游擊戰,1948年,英國殖民當局宣布馬來亞進入了持續十二年之久的「緊急狀態」。在此期間,發生了很多大事:1949年馬華公會成立(簡稱「馬華」),至今仍為馬來西亞最大華人政黨。同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由於意識形態對立,100多年來中國人移居馬來亞的移民潮停止。1957年,馬來亞殖民地宣布獨立。
華人占據富豪榜頂尖 形成民族矛盾
和東南亞其他國家類似,在馬來西亞,不到總人口25%的華人占據著經濟金字塔的頂端。在馬國十大富豪排行榜上,華人占八席。長期以來華人普遍比其他的民族富裕的情況,無形中造成了民族間的矛盾。馬來西亞政府曾推行明顯具有歧視性的政策,如曾規定每家公司都至少要雇用30%的土著。在教育上,大學要保留一定的份額給土著。對中文教育採取打壓態度,規定不以馬來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中學都領不到政府的津貼。
90年代以來,泰國具有中國血統的總理輩出,前總理他信的內閣成員中據說一半成員都有中國血統。華人雖然是占馬來西亞人口第二位的族群,卻從未像僅占泰國人口12%的華人那樣取得顯赫的政治地位。馬來西亞一些政客也曾發表一些歧視華人的言論,比如2008年馬來西亞政客阿末依斯邁爾在地方選舉中曾拋出「華人寄居論」,他說馬來西亞華人「切莫嘗試像『美國猶太人』一樣,在掌控經濟之餘,得寸進尺要掌控政治」。
超過1000萬菲律賓人擁有華人血統,不但前總統阿基諾夫人有華人血統,現任總統阿基諾三世也有。圖為阿羅約。
現在1000萬菲律賓人有華裔血統
東南亞各國國情迥異,因此華人在各國的情況也各有不同。作為信奉佛教的國家,泰國與中國在宗教信仰、生活習俗上相近,因此東南亞各國中,泰國華人與當地人融合程度最高。雖然因60年代以來泰國右翼獨裁軍政府要求華人更名換姓,很多華人已經難以從姓名上判斷其華裔身份,但據《環球時報》報道,華人還是有一些人在泰國參軍從警的,前總理他信棄警從商前就是一名警察中校。
菲律賓華人與當地土著融合程度僅次於泰國。儘管能講漢語、保留中文姓名和傳統信仰的華人在菲律賓人口不多,在菲律賓6500多萬人口中僅占100多萬,但經濟實力雄厚,控制著菲律賓的航空業、餐飲業、金融業、商業等領域。很多華人早已與當地人通婚融合併改信天主教。根據人類學家所作的一項研究,菲律賓人的華人血統約占百分之二十,超過1000萬菲律賓人擁有華人血統,不但前總統阿基諾夫人有華人血統,現任總統阿基諾三世也有,他的母親就是移居菲律賓的第四代客家人。菲律賓軍隊也不乏華裔身影,2006年企圖發動推翻阿羅約總統軍事政變未果的達尼洛·林准將就是父親來自廈門的華裔。
新加坡華人士兵寥寥 強迫華人參軍
印尼2億多人口中,200多萬華人約占總人口1.2%。在印尼華人在總人口中比重很小,蘇哈托執政的三十多年裡,印尼政府禁止華人參政、參軍,2000年以後,新政府才修改了過去的歧視性規定。
華人是世界上最重視學校文化課教育的民族之一,對於從軍只是最後的選擇。圖為新加坡小學生珠算大賽現場。
新加坡則有著特殊國情,新加坡華人占到了人口76%,獨立建國後,李光耀針對華人對新加坡認同度不高的國情,以禁華文、強推英文教育等措施,大力塑造「新加坡人」觀念,新一代新加坡人的「中華認同」已經很淡。在獨立初期,英軍突然宣布撤軍,新加坡一度幾乎有國無防,寥寥千人的軍隊中,多是馬來、印度人,華人鳳毛麟角,與人口比例完全不符。為此新加坡通過實行義務兵役制,要求全體適齡男性國民必須服兵役,從而迅速扭轉了華人極少參軍的情況。
馬來西亞華人新兵只占總數0.29%
而馬來西亞情況則不同,馬國主體民族馬來人信奉伊斯蘭教,與華人信仰、生活習慣不同,兩族極少通婚。印尼華人因為遭到長期歧視而對政治漠不關心,但馬來西亞華人在獨立前,在政治上就很活躍,表現的比較團結。只是長期以來,華人參軍熱情很低。2010年,馬來西亞國防部長阿末扎希在國會稱,2008至2009年,只有26名華裔參軍,僅占新兵總數的0.29%,為此而質疑「非馬來人愛國精神不足」。
雖然馬國國防部長這一番言論招來輿論抨擊,但卻也道出了事實。馬來西亞實行志願兵役制,因為各種複雜的原因,華人普遍認為在軍隊內晉升的機會不大,當兵熱情很低。一名服役21年的馬來西亞華裔二級准尉接受《南洋商報》訪問時回憶說,他1989年參軍面試時,同一批300人只有他是華人。被派往某基地受訓。那裡3014名軍人中華人只有兩個。2004年,這位二級准尉在同一基地當教官,教過的華人只有兩個,其他的都是土著馬來族人。
華北、中原、西北等地中國人尚武之風蔚然。及至近代,除了湖南等少數地方,北方人參軍並建功立業之風明顯盛於南方,而東南亞華僑恰恰是不願從軍的福建廣東人最多。圖為解放軍閱兵。
中國軍人地位曾低下 華人不願當兵
馬來西亞國會裡儘管早已擁有與人口相稱的議員(約占三分之一),但軍中一直鮮見華人身影。這其中有諸多複雜因素,概括來說,既有傳統的影響,也有現實的因素。
先秦與漢唐時代,中國人曾經很重視軍功,漢代有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唐代李白也留下了「丈夫賭命報天子,當斬胡頭衣錦回」的詩句。但自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將「重文輕武」奉為國策後,歷代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秩序,用各種辦法削弱漢唐以來的民間尚武風氣。在這種文化下,宋代開始即流傳「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民間諺語,尚武精神幾乎蕩然無存。宋以後的中國歷史上,軍人的社會地位極為低下,無人願意當兵,只有奴隸、罪犯等社會邊緣人群被迫充軍,這使本已低下的軍人地位陷入惡性循環。清末梁啟超看見日本軍營新兵入伍、老兵退役交替之際,場面非常熱烈。梁啟超感慨道:「中國歷代詩歌皆言從軍苦,日本之詩歌無不言從軍樂」,「何相反之甚耶!」
中國北方人願當兵 但華人多南方人
雖然受儒家傳統影響,中國人崇尚文治、鄙薄武功,但華北、中原、西北等地中國人卻豪放尚武之風蔚然。及至近代,除了湖南等少數地方,北方人參軍並建功立業之風明顯盛於南方。但東南亞華人華僑祖籍多為福建、兩廣等華南地區。廣州、泉州等地,唐代以來就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中心,海上絲綢之路重鎮,這裡的人民很早就跳出傳統中國人「重農抑商」、「君子講義不講禮」的束縛,崇商重利,善經營、講實惠。顧炎武就曾說「泉漳商民,販東西二洋,代農賈之利,比比皆然」。因此,祖籍華南的華人華僑在經商、積聚財富方面成績卓然。
馬來西亞軍隊的前身是獨立前,上世紀30年代英國招募馬來族人組成的殖民軍。在1948-1960年的「緊急狀態」時代,英國依靠英軍、大英國協澳、新等國軍隊,與馬來族部隊一起,聯合鎮壓了華人為主的馬來亞共產黨發動的游擊戰爭。這場戰爭深刻的撕裂了馬來人與華人的族群關係。因此獨立後,馬來人在掌控國家大權的同時,牢牢掌握著軍隊,通過各種明里暗裡的規定與潛規則,不歡迎華人參軍。
馬來西亞軍隊一直實行志願兵役制,華人普遍經濟條件不錯,而軍隊又是有著自己文化傳統的相對封閉的社會群體,任何國家的軍人,相對於平民,都是犧牲多、奉獻多而回報少,受傳統觀念與諸多現實因素影響,從軍自然對華人吸引力不高。在以上諸多因素作用下,馬來西亞軍隊鮮見華人身影就不難理解了。
在東南亞各國近百年來的風雲變幻中,馬來西亞華人在夾縫中求生存,沒有被同化掉,也沒有丟掉華語,在堅持自己文化根的同時又能相對較好的理順與主體民族的關係,他們重商輕政同時又抱團維權,頑強的開創了一片天地。作為母國的人民,作為同樣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人,在21世紀的現代國際關係中,應當懷著包容的善意之心來支持並理解他們。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62097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