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亞殖民地的經濟發展靠外來的廉價勞動力,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每年有幾十萬中國和印度勞工進入馬來 亞,印度移民多在橡膠園工作,中國移民多在錫礦場或城鎮從事各種職業,外來移民使馬來亞的人口結構(族群比例)發生了重大變化,據1947年人口統計,這 一年馬來亞的總人口中,馬來人占43.3%,華人占44.9%,印度人占10.4%,華人比馬來人多一點,華印兩族相加超過半數,此情況引起馬來人大為關 切和恐慌,而英殖民者利用此情況,把自己打扮成馬來人的保護者,以此轉移馬來土著民族主義者的鬥爭方向和獨立目標,從而鞏固英國殖民統治。在二次大戰前華 印兩族大多是外僑,沒有公民權,所以他們對母國政治的關心甚於對當地政治的關心,因此避免了馬來土著民族主義者、印度民族主義者和華人民族主義者之間的尖 銳衝突,因而不致形成像印度的強大反殖民主義獨立運動。
太 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對馬來亞的統治雖祗有三年半,但影響是深遠的。日軍攻入新加坡島後在裕廊和武吉智馬遭遇英國軍官訓練和指揮的華人義勇軍,被義勇軍落花流 水地殺了一陣,因而日軍在新架坡曾對華人平民進行屠殺,而那些華人義勇軍在新加坡淪陷後便轉移到馬來半島組成馬來亞華人抗日軍(即馬共前身)繼續奮戰。而 馬來土邦的蘇丹們態度卻有所不同,他們投靠日本,日本跟英國一樣保留各土邦的蘇丹行政機構,日本顧問取代了英國駐紮官,因而做成英國在戰後一度迫使這些牆 頭草兩邊倒的蘇丹」自動讓出權力」的原因。而日本也利用了印度國大黨前主席鮑斯(Subhas Chandra Bose)在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及在新加坡和馬來亞組織印度國民軍,在新加坡和馬來亞的印度人大多參加了此活動,因而在緬北的爭奪戰中印裔部隊同 時出現在日軍和英軍中的怪現象,各位網友你們認為英日相方的印裔部隊互相對打是否很過癮,摩蘿差打摩蘿差,即阿三打阿三,爽極啦!哈哈哈!後因鮑斯墮機身 亡才沒有更多的印度人去當日軍炮灰。所以太平洋戰爭期間馬來亞基本上祗有華人在抗日,馬來人和印度人都投靠日本去了。
中 國在抗日奮戰,但祖國的軍民也知道遠在馬來亞半島的中華兒女也同時在抗日奮戰嗎?1942年底正當馬來亞華人抗日軍在奮戰時(註:1942.6.4中途島 日海軍敗北),英國戰時內閣向倫敦殖民地部和陸軍部下達了一項秘密指示,要他們著手制定戰後在馬來亞恢復與加強殖民統治的計劃,1943年底負責該項任務 的」 馬來亞策劃組Malayan Planning Unit」在殖民地部助理常務秘書愛德華.貞特Edward Gent的主持下,完成了戰後馬來亞憲制報告書的起草工作,翌年五月報告書被核准,隨後又批准了戰後馬來亞軍事管制基本計劃,並將該策劃組人員增至289 人並陸續派往印度,具體籌劃接管事宜。
由於有了各方面的準備,1945.8.15日皇宣布投降當天,東南亞盟軍最高統帥蒙巴頓Louis Mountbalten上將(英皇喬治之弟爵位為勳爵)便迅速依既定計劃宣布成立馬來亞軍事管制政府,全權負責日軍受降事宜。1945.9.2日軍在投降 書上簽字,1945.9.4英軍便在馬來亞西南部登陸,緊接1945.9.12蒙巴頓親自抵達新加坡接受日軍投降,並宣布馬來亞軍事管制機構正式設立及其 組成名單,完成了英軍對馬來亞半島的重新控制。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