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中國的東南亞時評家是如何看待大馬政局的發展。。。。
【馬來西亞政局動盪的連鎖反應】
馬哈蒂爾的焦慮感不僅來自「馬來至上」的理念,還有對巫統下台後被「清算」的擔憂。受其壓力,納吉布將在南海問題上難以妥協,並可能縱容本國宗教勢力。
作者:張倩燁
因國有投資基金1MDB(「一個大馬」發展有限公司)累計欠下110億美元債務且無處追蹤資金流向,馬來西亞首相、執政聯盟「國陣」領袖兼最大執政黨「巫統」的黨主席納吉布(Najib Razak)近來在媒體、反對黨與前首相的圍攻下相位不穩,度日如年。
雪上加霜的是,《華爾街日報》日前援引所謂調查文件稱,與1MDB有關聯的實體向納吉布私人帳戶打入了近7億美元。該報6月曾披露1MDB在上屆大選期間,通過溢價收購的公司向納吉布主導的慈善機構捐款,以在幾個主要州興建學校、派發優惠券的形式,支持巫統及納吉布競選,涉嫌賄選。
眼下,納吉布沒有考慮辭職,還在社交網站上指責《華爾街日報》報道失實,稱其所依據的「文件」很可能屬於偽造或經過篡改。但此次風波嚴重影響了納吉布的形象及其未來的政治取態。在下屆大選前的幾年裡,納吉布會對內外政策做哪些調整,又將如何影響中國的戰略環境,值得我們關注。
前首相究竟因何「發難」?
1MDB成立於2008年,被認為是主權財富基金和私募投資工具的結合,由兼任財長的納吉布擔任其諮詢董事局(advisory board)主席。1MDB涉貪事件被馬國媒體《砂撈越報告》率先報道後,《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以及《當今大馬》等媒體迅速跟進。到後來,執政22年、素有「強人」之稱的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蒂爾連續發難,開始動搖納吉布在黨內與國內的支持基礎。
馬哈蒂爾對納吉布的批評,早在2013年10月納吉布成功連任巫統黨主席時就開始了,那時1MDB風波還未發生。前首相批評的焦點在於身兼財長的納吉布管理國內財政不善、在與新加坡打交道時過於軟弱,以及首相夫婦購買私人飛機、衣著服飾過於高調奢華等。
馬哈蒂爾對現任首相的抨擊被輿論看作是懷有「私心」。諸多分析認為,2013年10月的巫統黨選,是馬哈蒂爾與納吉布關係的轉折點—此次黨選中,馬哈蒂爾的兒子、現任吉打州州務大臣的慕克里並沒有當選巫統副主席,這被馬國政局分析者認為是納吉布得罪馬哈蒂爾的開始。
然而,馬哈蒂爾的初衷或許並不那麼簡單。考慮到這位強人曾參與的歷次重大政治鬥爭,從上世紀70年代選擇支持納吉布的父親、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敦拉薩,到90年代一手將自己培養的接班人安瓦爾送入監獄,再到2008年向時任首相巴達維發起抨擊直至巴達維下台……再看這一次馬哈蒂爾對納吉布的批判,似乎不能簡單理解為是在「為子鋪路」。
如果比較兩位首相的人生軌跡與執政理念,可以看出,馬哈蒂爾與納吉布至少首先存在「代溝」。馬哈蒂爾生於1925年,納吉布的父親、前首相敦拉薩生於1922年,可以說馬哈蒂爾在年齡上是納吉布的父輩。而馬哈蒂爾也從不忌諱自己與納吉布的父親之間的密切關係,無論是在回憶錄中還是媒體上都曾公開表示,自己早年獲敦拉薩首相的提攜,因此格外關照納吉布。
再看從政理念,不同於納吉布,馬哈蒂爾幼年時期曾以英國殖民地居民身份為榮;日據時期的經歷以及二戰後的殖民地獨立浪潮,則讓青年馬哈蒂爾經歷了身份認同與民族觀念的巨變。眼見二戰後重新統治馬來亞的英國提出「馬來亞聯邦」,華人、印度人可能獲得與馬來人同樣的公民權,馬哈蒂爾與他同時期的馬來人如夢初醒般投身政治運動,要求保證馬來人—半島的土著—特殊的權利。「馬來至上」是馬哈蒂爾全部政治生涯的信念。
在此背景下看馬哈蒂爾對納吉布的抨擊,就會多少理解這位前首相對現任首相「怒其不爭」的奮起反擊。馬哈蒂爾多次表示,1MDB暴露出的腐敗問題將動搖巫統執政根基,而巫統向來是馬來人利益的代表,一旦1MDB烈火延燒至2018年大選導致巫統失去執政地位,馬來人在馬來西亞的特權地位恐將難以為繼。
馬哈蒂爾的焦慮感不僅來自「馬來至上」的理念,還有對巫統下台後被「清算」的擔憂。今年以來,馬哈蒂爾不止一次向巫統喊話:一旦巫統失去執政地位,難保曾經身居高位的各位政要不被清算。回顧馬哈蒂爾的「政績」,其最為國人詬病的兩件事,一是上世紀80年代對馬來西亞司法體系的打壓,二是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建立的各種壟斷行業以及由此衍生的低效率、高腐敗等問題,導致馬哈蒂爾與其副手安瓦爾不和,安瓦爾入獄,最終釀成馬來西亞「烈火莫息」社會運動。因此,不能說馬哈蒂爾內心對自己遭到清算的結果不感到恐懼。
「維穩」思維將統治未來3年
對首相納吉布來說,一個喘息之機是在野的「人民聯盟」(以下簡稱「民聯」)所屬的三黨發生了內訌。
民聯三黨由行動黨、公正黨與伊斯蘭黨組成,其中伊斯蘭黨的終極目標是把馬來西亞建成伊斯蘭國家,而這與民聯的最大選民基礎—城市華人的生活理念相悖。
今年以來,伊斯蘭黨炮製了在其執政的吉蘭丹州實行伊斯蘭刑事法的提案,力主將之提交國會,引起馬國內非穆斯林群體的警惕。民聯三黨之一的行動黨,由於曾向全國選民保證伊斯蘭黨不會提交該刑事法草案而遭到指責。在民聯內部背叛與外部指責的壓力下,行動黨單方面宣布「民聯」不復存在。
自從民聯前領袖安瓦爾入獄後,三黨就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反對黨的分裂,讓執政的國陣可以稍事休整,隔岸觀火。然而首相納吉布並不能因此懈怠,儘管民聯的傳統支持者對三黨分裂感到失望,但也表示下次大選中不會因此而轉投國陣,甚至公正黨副主席蔡添強表示,民聯的歷史使命就是推翻國陣執政,至於誰上台並不很重要。看來無論是民聯還是民聯的支持者,對於民聯作為「革命黨」的歷史使命都有高度認同。
在此前提下,目前看不出納吉布迫於強大國內輿論壓力而主動辭職的可能性—事實上,媒體硝煙往往迷惑真正的政治角力。儘管馬國媒體連篇累牘報道1MDB案,巫統內部更多人士是持觀望態度,即便是被認為有可能接替納吉布黨主席之位的副首相慕尤丁,屢次表態也都是模稜兩可。
在2018年前,對納吉布來說明智的選擇是在內政與外交層面均以求穩為主。內政方面,納吉布不久前公布的《第11個大馬計劃》並沒有提出戰略性的長遠改革措施,仍然保障馬來人的特殊利益,儘管這項政策被認為是馬來西亞提升服務品質與國家競爭力的阻礙;外交方面,在馬哈蒂爾等老一代政治人物的壓力下,納吉布將不得不在馬新關係、南海問題等敏感議題上選擇相較過去更為強勢的態度,儘管這種姿態與越南、菲律賓等國比起來仍顯溫和。事關南海問題,中國也應做好充分心理準備。
但長遠來看,真正令馬國內非穆斯林族裔與馬來裔中的理性人士感到擔憂的,是馬來西亞作為「世俗國」的前景恐將更加黯淡。歷史上,迫於伊斯蘭黨祭出宗教旗號搶奪選民的壓力,馬哈蒂爾曾表示馬來西亞不是一個世俗國家。隨著納吉布權力不穩、伊斯蘭黨從民聯分裂,出於鞏固各自權位的需要,不排除未來雙方會「心照不宣」地在宗教議題上合作。一旦馬來西亞轉型成為事實上的伊斯蘭國家,東南亞乃至亞洲的國際關係都將隨之發生連鎖反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58514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