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馬來語姓名;「莫哈末」是父名,不是姓氏,提及此人時應以其自身的名字「馬哈迪」為主。
馬哈迪·莫哈末
Mahathir bin Mohamad
2003年9月25日在聯合國大會上演說
第四位馬來西亞首相
任期
1981年7月16日-2003年10月31日 國家元首 最高元首蘇丹馬末·依斯干達
最高元首端姑查法
最高元首蘇丹沙拉胡丁 前任 胡申翁 繼任 阿都拉·巴達威
個人資料
出生 1925年7月10日(90歲)
馬來屬邦吉打州亞羅士打(今屬
馬來西亞) 政黨
國陣-
巫統 配偶 茜蒂哈斯瑪 專業 醫生 信仰 伊斯蘭教遜尼派
敦馬哈迪·莫哈末(馬來語:Mahathir bin Mohamad;1925年7月10日-)(簡稱馬哈迪或Dr.M),馬來西亞第四任首相,馬來西亞任期最長的首相。同時被尊稱為馬來西亞現代化之父,在位長達22年。
在他擔任首相期間,馬來西亞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馬來西亞擁有完善設施、良好的投資環境和世界級的海港。馬哈迪在任期間對人民承諾每年將帶給人民一次驚喜,這些驚喜包括建造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地標雙峰塔、建造世界級的吉隆坡國際機場、建造連接北馬到南馬,馬來西亞最長的高速公路南北大道和建造多條高速公路、建造首都輕快鐵、發展布城和發射多枚「MEASAT」等等的人造衛星[1],以及其他發展項目。
馬哈迪是一名極具爭議性的政治領袖,擔任首相期間,被認為是馬來西亞現代化的工程師,惟其威權的領導方式及其裙帶作風使他備受批評。擁有「Dr. M」之稱的馬哈迪·莫哈末,在國際舞台上也非常積極,與李光耀一樣,特別是以熱切推動「亞洲價值觀」著稱。
若與馬哈蒂爾未上台前相比,現今馬來西亞已發展成為一個高度現代化的新興工業化國家。
目錄 [隱藏]
1 生平 2 從政經歷 3 評價 4 政治生涯 5 爭議 5.1 干預司法 5.2 「林甘影片」事件 5.3 國產計劃 5.4 裙帶風氣 5.5 撤下副手 6 參考資料 7 外部連結
生平[編輯]
馬哈迪生於吉打州的亞羅士打,父親莫哈末·伊斯甘達(Mohamad bin Iskandar)是一名印巫裔混血兒,母親旺·登巴旺(Wan Tempawan binti Wan Hanapi)為吉打宰相家族後裔;祖父依斯甘達·古蒂(Iskandar Kutty)為印度馬拉雅拉姆人回教徒,19世紀從喀拉拉邦移民到檳城喬治市;祖母茜蒂·哈娃(Siti Hawa Iskandar)則來自柔佛廖內[2],其子慕克里是現任吉打州州務大臣。
從政經歷[編輯]
1964年,馬哈迪·莫哈末以醫生的專業身份代表巫統競選國會議員,競選獲勝後進入國會,1969年曾失去議席。1974年後擔任各種內閣職位。
1976年,馬哈迪出任副首相,
1981年繼任首相。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他為了避免被迫下台及遭清算,把一度被視為他的接班人安華拉下馬,任命阿都拉·巴達威為副首相,巴達威成為他的接班人。
2003年他在巫統大會上宣布退休,10月31日正式把首相職務移交於阿都拉,結束22年執政。
2008年5月19日,馬哈迪宣布退出巫統[3]。並且表示只有巫統主席兼首相阿都拉·巴達威辭職下台後才會重新入黨。
評價[編輯]
馬哈蒂爾上任後,勵精圖治,實行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
1982年初,馬哈蒂爾宣布「向東學習」政策,即向日本和韓國學習。日本和韓國的現代化工程成了馬來西亞的楷模。這也是馬哈蒂爾為了不想照抄西方現代化模式而另覓的新路。
在他的領導下,馬來西亞經濟穩健發展。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的10年里,馬來西亞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以上,馬來西亞在全球經濟競爭力排名表上躍居第21位,人均年收入從1986年的1830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近4000美元,國民富裕程度在整個東南亞地區僅次於新加坡和汶萊。
1998年金融危機使馬來西亞經濟嚴重受挫。馬哈蒂爾在痛斥外匯投機客的同時,拒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藥方」,對貨幣進行管制。經濟專家當時認為,外資將因此卻步,馬來西亞將進入經濟衰退期。然而,馬哈蒂爾獨樹一幟的政策很快見效,領導馬來西亞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經濟復甦步伐是受金融危機打擊國家中最快的。1999年,經濟增長率就接近危機前的水平,經濟重新步入了穩步成長的軌道。如今,馬來西亞擁有完善設施、良好的投資環境和世界級的海港。若與馬哈蒂爾未上台前相比,現今馬來西亞已發展成為一個高度現代化的新興工業化國家。
政治生涯[編輯]
1946年,巫統成立之初,馬哈蒂爾就成為首批黨員,不到40歲時就當選國會議員。
1969年五一三事件後,馬哈蒂爾寫信指責當時的總理東姑,公開要求東姑辭職,結果馬哈蒂爾被巫統開除出黨。但他並未屈服,而是很快寫出一本書——《馬來人的困境》,闡釋馬來民族積弱不振的種種原因。這本書出版後被政府禁止發行。幸運的是,1971年出任總理的拉扎克很欣賞這本書。
1970年東姑下台,於是,馬哈蒂爾於1972年獲准重新加入巫統,當年就當選巫統最高理事會成員。此後,馬哈蒂爾迅速成為一顆政治新星。1976年成為副總理。1981年,馬哈蒂爾當選巫統主席和政府總理,從此成為馬來西亞的領導人,掌權長達22年。
在馬哈蒂爾的領導下,馬來西亞從一個普通的發展中國家轉變成一個新興的工業化國家。1997年金融危機前,馬來西亞在全球經濟競爭力排名表上躍居第二十一位,人均年收入從1986年的1830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3627美元,國民富裕程度在整個東南亞地區僅次於新加坡和汶萊,是泰國的2倍和印尼的5倍。
馬哈蒂爾任總理年間,政治地位一直較為穩固。其間有過兩次重大政治危機,但最後仍順利結束。第一次是1987年,一個名叫拉扎利·哈姆扎的吉蘭丹州王室成員挑戰馬哈蒂爾的巫統主席職位,引起巫統分裂,最後馬哈蒂爾只好重組「新巫統」。第二次是1998年9月,以經濟政策上的分歧為導火索,馬哈蒂爾解除安瓦爾的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的職務,警方援引《內部安全法》拘留安瓦爾,引起小規模的政局動盪和社會分裂。安瓦爾作為馬哈蒂爾的第三任副手,被快速提升和委以重任,這樣的結局令馬哈蒂爾感到痛心。
爭議[編輯]
馬哈迪雖然對馬來西亞的發展貢獻許多,但同時他也是一名極具爭議性的政治領袖,擔任總理期間,被認為是馬來西亞現代化的工程師,惟其威權、獨裁的領導方式及其裙帶作風使他備受批評。
干預司法[編輯]
馬哈迪任內多次對司法部門進行政治干涉。1988年,他為了一些對政府不利的法庭宣判,罷免聯邦法院院長和幾名最高法院法官,造成司法危機[4]。馬來西亞沙巴州亞庇高庭法官陳漢章透露,他在1997年的一場選舉官司中宣判執政黨候選人當選無效之後,馬哈迪欲透過法官仲裁委員會,來革除其法官職位[5]。
「林甘影片」事件[編輯]
馬哈迪牽涉轟動一時的司法醜聞「林甘影片」[6],在他給皇家委員會的供詞中,他承認在委任法官之前會諮詢和聽取其他人的意見,這些人當中包括商人陳志遠[7]。
國產計劃[編輯]
在一些經濟專家的反對下,馬哈迪執意複製日本和韓國的重工業計劃(向東政策),發展鋼鐵業(柏華嘉控股Perwaja)、汽車業(普騰Proton)和混凝土業,這些失敗的計劃帶來重大問題和無數的金錢損失。特別是柏華嘉涉及高層貪污舞弊管理不當的問題[8]。專家們反對普騰的理由是馬來西亞缺乏宏大的國內汽車市場以及該計劃缺乏經濟效益。普騰成立以來,馬來西亞納稅人支付政府津貼來維持普騰,馬來西亞駕車人士因為政府徵收高昂關稅以保護普騰而需支付高價錢來購買汽車,這使得一些因為公共運輸系統欠完善,而買普騰車的馬來西亞人承受財務負擔[9]。
裙帶風氣[編輯]
嚴重的裙帶風氣,例如最顯著的是玲瓏集團的哈林沙艾(Halim Saad)、行動電話集團工藝資源(TRI)和馬來西亞航空的達祖丁(Tajudin Ramli)[10]。還有經營檳城造船工業(PSC)失敗的阿明夏(Amin Shah Omar)[11]以及伊佳蘭(Ekran)的陳伯勤(Ting Pek Khiing)。2000年馬哈迪領導的政府以每股8令吉的價格向達祖丁(Tajudin Ramli)買回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的股權,那時,馬航在吉隆坡股票市場的市場股價只有3令吉68仙[12]。
撤下副手[編輯]
在亞洲金融風暴吹襲下,韓國及泰國都換下了政權,統治印尼32年的總統蘇哈托更因其家族貪污濫權被人民推翻。這些訊息都給大馬政壇帶來一定的衝擊。也印證了馬哈迪必須將安華拉下馬以保護本身的首相地位。同年六月的巫統大會,安華與馬哈迪雖然達致互相支持,但巫統黨內的鬥爭卻到如火如荼的地步。在這期間與巫統關係密切的企業,也蒙受巨大的虧損,欠下數十億林吉特的債務。其中一些更瀕臨倒閉。企業界普遍希望政府放寬銀行貸款利率,使企業得以呼吸。安瓦爾與馬哈迪在這方面,顯然有著不同的觀點。他不斷地抬高利率。在巫統大會上,安華的支持者巫青團長查希哈米迪針對巫統黨內的朋黨主義及裙帶風發炮,此外,查希也指政府不應顧著拯救大公司,也應拯救小型企業及窮人。這種論點引起巫統代表的不滿,使到查希成為眾矢之的;馬哈迪更公布在政府私營化下的名單,強力反駁查希的「朋黨論」,使到查希窮於應付。另一方面,一本詆毀安華的書籍「安華不能當首相的五十個理由」,在被塞入巫統中央代表的公事包內。這本書中指安華涉及性醜聞及叛國,引起各界的關注。在安華報警後,警方介入調查,並逮捕了該書的作者阿都卡力。不料爾後竟牽扯出另一段駭人聽聞的事件,警方指有充足證據證明安華涉及性醜聞。9月1日,政府宣布管制貨幣的激烈措施後,安華的威信受到重挫。翌日,首相馬哈迪宣布革除安華的副首相及財政部長職,並由即日起生效。這意味著安華的政治前途已經出現前所未有的危機,很可能就此結束。馬哈迪與安華不和的傳言得到證實。隨著安華革職後,他也被巫統開除黨籍。眾叛親離,加上面對嚴重的指控,他已無法通過巫統體制的管道,來展開政治鬥爭。由於他已不是副首相兼內閣部長,加上被開除黨籍,一些媒體只對他何時被捕、被提控感興趣。因此,這幾天內,安華的談話已不像過去般獲得大篇幅的報導。在這種情況下,安華唯有通過在他的住家發表「政治演說」來爭取支持。外國媒體及電腦網際網路,也成為他散播「政見」的管道。之後安華被捕入獄,馬哈迪被認為是要打擊黨內外有意挑戰其領導地位的人及派系,他之後更任命平庸的巴達威為副首相,兼後來的接班人。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56500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