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員:集會者一次比一次多 ,華裔擺脫5.13陰影!!

程靖萱| 2015-08-31| 檢舉

陳亞才:與馬來同胞不同,華人是自己來,不會跟著領袖走。

(八打靈再也30日訊)時事評論員陳亞才指出,華人積極參與凈選盟4集會顯示華人已擺脫5·13事件的陰影,他們克服鎮壓及暴動的恐懼。

他說,以凈選盟1、2、3及4集會華人出席率比較,可看到華裔子弟的變化。

陳亞才也是隆雪華堂執行長。他昨天參加首天大集會後,便在面子書提到,據其觀察,現場集會者約有八成五是華裔。

他今天接受《南洋商報》訪問時說,凈選盟1集會出席者85至90%是馬來人,華人當時還對5·13事件有陰影,除了一些社運分子,其他人都不敢出來參與。

「第2次集會時,華人開始要參與,但不敢自己出來,就找了一群人一起參加,個人估計出席率大概是20%;而第3次集會已形成一股熱潮,開始呼朋喚友,出席率大約40至50%。

「到了凈選盟4集會,華人已經與過去不同,要確保自己安全才出來,而是自己決定了,不管其他人來不來都要參加,這是最大的差別。」

華人克服恐懼感

他認為,這顯示華人克服恐懼感,即使執法單位在集會前發出各種禁令,他們的態度還是很堅定。

「即使會有催淚彈,已經沒有心中的恐懼,甚至還做好被抓的準備。」

陳亞才說,這次年輕人出席比率很高,從他們的身體語言可見他們的熱情洋溢及勇敢,他們對能向國家表達是一種榮幸與自豪。

「我們常說年輕人是國家的希望,基本上這是很正面的反應,顯示年輕人關注國家政治與經濟問題,令人鼓舞。

「如果今天出席的只有1000至2000人,反而值得憂慮,因為這個國家正在面對大問題。」

他也說,這次集會進行34小時,但人潮散去又回來,且越來越多。

馬來社會動員與政黨密切

對於馬來人出席率偏低,陳亞才認為,馬來社會的動員與政黨有密切的關係,反觀華社民間力量比較強。

他不否認民主行動黨是積極推動,但華社靠政黨的部分不多。

「馬來社會沒有中立及自主性的非政府組織,他們的民間組織也與政黨有太緊密的關係,如今巫統與伊斯蘭黨內部發生問題,導致馬來社會無所適從。

「他們對馬來人的政治前景感到憂心忡忡是導致馬來人出席率相對少的原因。」

不過,陳亞才說,這種情況在凈選盟4集會第二天有所改變,馬來人與印度人的出席率已提高,走到任何角落都能看到他們的蹤影。

「昨天也是有馬來群眾跟著領袖來,但領袖走後就跟著走,華人則是自己來,不會跟著領袖走,跟馬來人現象不同。」

針對華人出席率對馬華而言有什麼啟示時,他說,華社已擺脫對政黨的依賴,在沒有馬華支持下,民間卻可動員男女老幼參與。

「馬華要好好思量,要從另外的角度看到這個趨勢,馬華接下來要怎樣贏得華人的信任與委託,將是他們更嚴峻的挑戰。」

不懷好意扭曲

對於《馬來西亞前鋒報》指集會被華人及行動黨主導,陳亞才說,這是一個不懷好意的扭曲。

他說,該報章避談集會訴求,僅以膚色區分是不恰當的作法,因為凈選盟1至4的集會訴求都不含種族課題,而是關注國家政治與經濟危機,需要國家迫切處理的問題。

「如果因為單一出席率高就化為種族課題及忽視訴求,這是一個不懷好意的扭曲。」

不能忽視支持者訴求

當提到前首相敦馬哈迪醫生這兩天動作頻頻,他認為,馬哈迪應該對這些組織帶動的力量感到驚訝。

「若僅從種族角度出發,敦馬肯定不會出現,但他兩次現身,可見支持者的訴求是不能忽視,也不能以種族課題而論,這應該是敦馬的用意。」

他相信,馬哈迪的想法與支持者的訴求是接近的,若他能拋開膚色,以大議題選擇合作,反而會受到人民的尊重。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56000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