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你認識馬來西亞有多少? 全程 wikipedia of malaysia 快來看看 !馬來西亞人一定要看一遍 !

loh boo ...| 2015-08-29| 檢舉

歷史沿革編輯

古代文明

早年的印度文明支配著馬來西亞。從印度輸入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主導了早期馬來西亞的歷史。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從7世紀到14世紀,在蘇門答臘的三佛齊文明達到高峰,其影響力延伸至蘇門答臘、爪哇、馬來半島和婆羅洲的大部分地區。

伊斯蘭教早在10世紀傳至馬來西亞,但直到14世紀和15世紀,三佛齊覆滅後不久,伊斯蘭教才在馬來半島奠定根基。這個地區分裂成眾多以伊斯蘭教為主的蘇丹國,其中最突出的是馬六甲蘇丹王朝。伊斯蘭文化對於馬來人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同時它也受到馬來民族的影響。[2]

柔佛蘇丹王朝

馬六甲蘇丹王朝最後一位蘇丹的兒子逃到馬來半島南端的民丹島,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柔佛蘇丹王朝。馬六甲的統治消失後,馬來群島分裂為眾多互相爭戰不停的小國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亞齊、汶萊、柔佛和霹靂。其它國家有萬丹、日惹、吉打、雪蘭莪、蘇祿和登嘉樓等。16世紀末,歐洲商人在馬來亞北部發現了錫礦,透過錫的出口,霹靂變得富強起來。歐洲殖民勢力繼續在這個區域擴張。葡萄牙控制了對盛產香料的摩鹿加群島的貿易。1571年西班牙占領馬尼拉。

1607年,亞齊蘇丹國興起,成為馬來群島最強盛富裕的國家。在伊斯干達.穆達(Iskandar Muda)統治下,這個蘇丹國控制的範圍延伸到蘇門達臘與馬來半島的大部分地區。他征服馬來半島的錫礦產地彭亨,並將彭亨蘇丹擄往亞齊。他所向披靡的艦隊在1629年攻打馬六甲的戰役中瓦解,依據葡萄牙史書記載,當時葡萄牙與柔佛的聯軍設法摧毀他的所有船艦,殺掉19,000名戰士。然而,亞齊的軍力並未被摧毀,因為在同一年亞齊征服了吉打並把許多吉打人民遷到亞齊。這位蘇丹的外甥Iskandar Thani是彭亨的王子,後來成為他的繼承人。在Iskandar Thani統治期間,亞齊專注於鞏固內部及宗教上的統一。

這段期間,馬來亞各蘇丹國的虛弱,為從其它地區人民移入這些馬來故土創造了條件。從印度尼西亞東部來的布吉人海盜經常襲擊馬來亞海岸地區。1699年他們刺殺了柔佛最後一位馬六甲血統的蘇丹,控制了柔佛,其他布吉人控制了雪蘭莪。從蘇門達臘來的米南加保人也遷入馬來亞,最終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森美蘭。柔佛的覆滅在馬來半島上留下了一個權力真空。暹羅的大城王國部分填補了這個空缺,將北部的五個馬來國家——吉打、吉蘭丹、北大年、玻璃市和登嘉樓——變成自己的屬國。柔佛覆滅也讓霹靂成為馬來亞蘇丹國之中的領導者。

18世紀馬來亞對歐洲的經濟重要性快速成長。尤其英國與中國之間的茶貿易,增加了對馬來亞的高質量的錫的需求,錫用在茶葉箱的內襯,具防潮作用。馬來亞的胡椒在歐洲也享有盛譽,而且在吉蘭丹和彭亨有金礦。錫礦和金礦及其附屬工業的發展,導致了第一批外來移民湧入馬來人的世界,一開始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後來則是華人。華人定居在城鎮並很快掌控了經濟活動。這建立了往後200年馬來亞

近現代

1942年至1945年日本占領這個地區,馬來亞被日本占領。雖然日本占領的時期相當短,但是它激起了馬來亞和其它地區的反殖民民族主義。馬來人民族主義又激起了華人的反對。華人懼怕馬來人和伊斯蘭教的支配地位,許多華人因此參加馬來亞共產黨。在英國軍方的強烈鎮壓,以及馬來人和華人政治領袖的協商退讓下,共產黨暴動被撲滅,1957年多民族的馬來亞聯合邦宣告獨立。

1963年8月31日,英屬的新加坡和北婆羅洲(沙巴)宣告獨立,1963年7月22日,砂拉越宣告獨立,並與馬來亞聯邦以同等夥伴身份(即國家身份)於9月16日組成馬來西亞聯邦。隨著以華人為主導的新加坡的加盟,整個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數量也持續增長,當時華族約占馬來西亞人口的42%,和馬來族人口的比率不相上下。後來「馬來人至上」的觀念越來越強烈,他們認為馬來族是馬來西亞或馬來亞的主人或特權者,華裔和印度裔被認為是承蒙馬來族的恩惠。馬來族精英也開始懼怕以華人占多數的新加坡會削弱他們占多數的人口比例,並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1965年8月8日,以巫統為首的國陣執政聯盟利用其國會優勢通過決議,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馬來西亞獨立建國。[3] 政府的目標是「2020宏願」,讓馬來西亞在2020年成為先進國家。然而,這留下了未解的問題,究竟馬來西亞會在何時且如何充分實現第一世界的政治體系(多黨民主制、自由的媒體、獨立的司法審判,並恢復公民與政治自由),以齊頭趕上它的經濟成熟。

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境域

馬來西亞國家地圖

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由馬來半島南部的馬來亞和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的沙撈越、沙巴組成。地處北緯1°-7°,東經97°-120°。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全境被南中國海分成東馬來西亞和西馬來西亞兩部分。西馬來西亞為馬來亞地區,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北與泰國接壤,西瀕馬六甲海峽,東臨南中國海,南瀕柔佛海峽與新加坡毗鄰,並建有兩條長提相通。東馬來西亞包括砂撈越地區和沙巴地區,位於加里曼丹島(婆羅洲)北部,汶萊則夾於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馬來西亞國土面積330257平方公里。海岸線部長4192公里。[4]

氣候

馬來西亞因位於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無明顯的四季之分,一年之中的溫差變化極小,平均溫度在26-30℃之間、全年雨量充沛,3-6月及10月至次年2月是雨季。內地山區年均氣溫22℃~28℃,沿海平原為25℃~30℃。

自然資源編輯

自然資源豐富。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曾是世界產錫大國[5] ,因過度開採,產量逐年減少。馬來西亞石油儲量豐富,此外還有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產。盛產熱帶硬木。[5]

馬來西亞原始森林中,棲息著瀕於絕跡的異獸珍禽,如善飛的狐猴、長肢棕毛的巨猿、白犀牛和猩猩等等,鳥類、蛇類、鱷魚、昆蟲等野生動物數量也很多。蘭花、巨猿、蝴蝶被譽為馬來西亞的三大珍寶。[6]

行政區劃編輯

政區

馬來西亞分為13個州,包括西馬的柔佛、吉打、吉蘭丹、馬六甲、森美蘭、彭亨、檳城、霹靂、玻璃市、雪蘭莪、登嘉樓以及東馬的沙巴、砂拉越,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首都吉隆坡、納閩和布特拉再也(簡稱布城,聯邦政府行政中心)。[7]

首都

吉隆坡

首都吉隆坡人口約167.4萬人(2011年7月,大馬統計局),面積達243平方公里。具有觀光和通訊兩大功能的吉隆坡石油雙峰塔高達466米,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目前仍是亞洲最高塔之一,如兩柄銀色利劍直插雲端。吉隆坡還是這個多民族、多宗教國家的縮影,市內清真寺以及佛教、印度教的寺廟隨處可見,基督教的教堂也有20多座。

政府行政中心布城位於吉隆坡以南25公里處,面積達49平方公里。首相府及部分政府工作人員於1999年6月遷入,2005年前搬遷完畢。

人口民族編輯

馬來西亞人口密度(人/Km²)

截止2013年,馬來西亞總人口2994.9萬。其中馬來人55%,華人24%,印度人7.3%,其他種族0.7%。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8] 馬來西亞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769(2012年),處於高水平。

根據憲法定義,馬來人是實行馬來風俗(習慣法)和文化的穆斯林。他們在政治上具有主導權。土著地位也授予某些非馬來的土著,包括泰人、高棉人、占族和沙巴和砂拉越的土著。非馬來土著在砂拉越占一半以上人口,在沙巴超過2\3。半島也存在著為數較少的原住民群體,在那裡他們被統稱為Orang Asli。關於誰能獲得土著地位的各州法律規定有所不同。只要是在馬來西亞的土著(Bumi),就可以享有房屋折扣等優惠。雖然華人、印度人同為馬來西亞人,卻因為不同膚色而無法享有這項權利。

國家象徵編輯

國旗

馬來西亞國旗又被稱為「輝煌條紋」。是馬來西亞的國家主權象徵之一。國旗由十四道紅白相間的橫條所組成,左上角為藍底加上黃色的新月及十四芒星圖案。這道旗幟自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成立時正式開始啟用。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主體部分由14道紅白相間、寬度相等的橫條組成。左上方有一深藍色的長方形,上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14道紅白橫條和14角星原代表全國14個州,自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後代表全國13個州和聯邦直轄區。藍色象徵人民的團結及馬來西亞與大英國協的關係──英國國旗以藍色為旗底,黃色象徵皇室,紅色象徵勇敢,白色象徵純潔,新月象徵馬來西亞的國教伊斯蘭教。[9]

國徽

馬來西亞國徽

馬來西亞國徽中間為盾形徽。盾徽上面繪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盾面上的圖案和顏色象徵馬來西亞的組成及其行政區域。盾面上部列有5把入鞘的短劍,它們分別代表柔佛州、吉打州、玻璃市州、吉蘭丹州和登嘉樓州。盾面中間部分繪有紅、黑、白、黃4條色帶,分別代表雪蘭莪州、彭亨州、霹靂州和森美蘭州。盾面左側繪有藍、白波紋的海水和以黃色為地並繪有3根藍色鴕鳥羽毛,這一圖案代表檳榔嶼。盾面右側的馬六甲樹代表馬六甲州。盾面下端左邊代表沙巴,圖案中繪有強健的褐色雙臂,雙手緊握沙巴州旗。盾面下端右邊繪有一隻紅、黑、藍3色飛禽,代表砂拉越州。盾面下部中間的圖案為馬來西亞的國花──木槿,當地人稱「布呢拉亞」。盾徽兩側各站著一頭紅舌馬來虎,兩虎後肢踩著金色飾帶,飾帶上書寫著格言「團結就是力量」。[9]

國歌

《我的國家》

歌詞大意:我的祖國,我生長的地方,願她的人民團結堅強,願上帝保佑她安康,願元首和平地統治四方。

國花

木槿(又稱大紅花、扶桑)

政治編輯

政體

馬來西亞實行君主立憲制(君主立憲制又分為二元君主制和議會君主制,馬來西亞屬於議會君主制)。因歷史原因,砂撈越州和沙巴州擁有較大自治權。

馬來西亞的國家元首稱為馬來西亞最高元首,而政府由國會下議院最大黨或聯盟所組成,領袖稱首相。其政治體制是沿襲自英國的西敏寺制度。

憲法

1957年頒布馬來亞憲法,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後繼續沿用,改名為馬來西亞聯邦憲法,後多次修訂。憲法規定,最高元首為國家最高領導者、伊斯蘭教領袖兼武裝部隊統帥,由統治者會議選舉產生,任期5年。最高元首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以及任命總理、拒絕解散國會等權力。1993年3月,馬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取消了各州王室最高領導者的法律豁免權等特權。1994年5月修改憲法,規定最高元首必須接受並根據政府建議執行公務。2005年1月,國會下議院再次通過修憲法案,決定將各州的水供事務管理權和文化遺產管理權移交中央政府。[4]

議會

也稱國會,最高立法機構。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2003年5月,國會通過重新劃分國會和州議會選區的動議,國會下議院議席從194增至219個,除沙撈越以外的12個州議席從422增至505個。議員任期5年。[4] 2008年3月,馬舉行第12屆全國大選,共設下議院議席222個。2011年國陣占下議院137席,反對黨76席,無黨派9席。下議長丹·斯里·達圖·班迪卡·阿敏(Tan Sri Datuk PANDIKAR AMIN bin Haji Mulia),2008年4月28日就任。上議院共70席,由全國13個州議會各選舉產生2名,其餘44名由最高元首根據內閣推薦委任,任期3年,可連任兩屆。2011年共有上議員62名,空缺8名。現任上議院議長丹·斯里·阿布·扎哈(Tan Sri ABU ZAHAR bin Pawanteh),2010年4月26日就任。

司法

馬來西亞風光

最高法院於1985年1月1日正式成立,最高法院成立後,即廢除英國樞密院的最終裁決權,聯邦法院為目前馬來西亞司法制度最高裁決法院,1994年6月改名為聯邦法院,聯邦法院之下設有上訴庭,上訴庭負責複審來之高級法院之上訴案件,緊接著的下一級的法院是馬來亞高級法院(負責西馬)和婆羅州高級法院(負責東馬),各州設有地方法院,各區又設有推事庭。另外還有特別軍事法庭,伊斯蘭教法庭,小額訴訟仲裁庭。聯邦法院首席大法官丹斯里阿里芬(Tan Sri Arifin bin Zakaria),於2011年9月12日就任 。總檢察長丹斯里阿都干尼(Tan Sri ABDUL GANI PATAIL),2002年1月1日就任。

政黨

馬來西亞註冊政黨有40多個。由14個政黨組成國民陣線聯合執政。2001年5月,沙巴人民正義黨解散,併入巫統。2002年1月,反對黨沙巴團結黨重返國民陣線。

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Barisan National,簡稱BN):執政黨聯盟。1974年4月在馬來亞聯盟黨的基礎上擴大而成,成員黨相對獨立。大選時各黨採用統一的競選標誌和宣言,候選人議席內部協商分配。強調發展經濟,協調各政黨利益,建立和平、穩定、繁榮、公正的社會。

國民陣線成員黨列表

馬來民族統一機構

又稱巫統(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馬來西亞人民進步黨

(The People’s Progressive Party of Malaysia)

沙撈越土著保守統一黨

(Parti Pesaka Bumiputra Bersatu Sarawak)

沙撈越達雅克族黨

(Parti Bangsa Dayak Sarawak)

沙巴自由民主黨

(The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of Sabah)

沙巴民主黨

(Parti Demokratik Sabah)

沙巴進步黨

(The Sabah Progressive Party)

沙巴人民團結黨

(Parti Bersatu Rakyat Sabah)

沙撈越人民聯合黨

(The Sarawak United People’s Party)

馬來西亞印度人國大黨

(Malaysian Indian Congress)

人民運動黨

(又稱民政黨,The People’s Movement Party)

沙撈越國民黨

(The Sarawak National Party)

沙巴團結黨

(Parti Bersatu Sabah)[4]

人民聯盟(Pakatan Rakyat,簡稱PR):是馬來西亞一個政黨聯盟,目前尚未有一個共同的旗幟,其被支持者視為唯一一個能夠與國民陣線抗衡的政治力量。截至2013年5月,民聯在國會下議院222席中擁有89席(執政黨另有二十七席被懷疑是有爭議的),而且在馬來西亞十三州中的吉蘭丹、檳城及雪蘭莪州執政。

主要執政黨

(1)馬來民族統一機構(The 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UMNO):馬來人政黨,簡稱巫統。成立於1946年5月11日。1987年4月因黨爭而分裂,被法庭判為非法組織。1988年2月馬哈蒂爾在原巫統基礎上重組「新巫統」(The New 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1996年,從巫統分裂出去的「四六」精神黨重返新巫統後再次還名為「巫統」。現有黨員280萬。巫統主席和署理主席代表國陣出任政府正、副首相。現任主席納吉布,署理主席丹斯里慕尤丁。

(2)馬來西亞華人公會(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MCA):最大的華人政黨,簡稱馬華公會。1949年2月27日成立,原名馬來亞華人公會,馬來西亞成立後改為現名。黨員103萬。現任總會長蔡細歷,署理總會長廖中萊。

(3)馬來西亞印度人國大黨(Malaysian Indian Congress,MIC):1946年8月2日成立,簡稱印度人國大黨。馬來西亞印度、巴基斯坦族政黨,旨在爭取和維護兩族利益。黨員55萬人。主席達圖·帕拉尼威·哥維達薩米,2010年12月6日就任。[4]

主要反對黨

(1)馬來西亞伊斯蘭黨(Parti Islam Malaysia):原稱泛馬伊斯蘭教黨。以馬來穆斯林為主的宗教政黨,主要勢力在北馬。1951年8月23日成立,1973至1977年曾加入國民陣線。1959至1978年和1990年至今在吉蘭丹州執政,1999至2003年在丁加奴州短期執政。1992年8月決定在吉蘭丹州實施伊斯蘭刑事法。黨員80萬。在2008年308大選後與行動黨和公正黨組成民聯(Pakatan Rakyat)。現任主席為哈迪·阿旺(HADI AWANG)。

(2)民主行動黨(Democratic Action Party):以華人為主的多民族政黨。行動黨原是新加坡執政人民行動黨在馬來西亞聯邦各州的支部,然而在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聯邦獨立以後,人民行動黨留在馬來西亞的各州分部被視為外國政治組織,原有的黨員就在同年10月重新組織了民主行動黨,並在翌年3月18日正式註冊成立,首任黨秘書長為後來出任新加坡總統的蒂凡那。本屆國會最大反對黨。秘書長為檳城州首席部長林冠英。

(3)人民公正黨(People's Justice Party/Party Keadilan Rakyat):1999年4月4日成立,前身是1990年註冊的伊斯蘭教社會聯盟。旨在聯合各政黨和非政府組織力量,抗衡政府,爭取公正。2003年7月,國民公正黨決定與反對黨人民黨合併為人民公正黨。黨主席為原公正黨主席、前副首相拿到斯里安華·依布拉欣夫人旺·阿茲莎(Wan Azizah),署理主席為穆罕默德·阿茲敏·賓·阿里(Mohamed AZMIN BIN ALI),前副首相拿到斯里安華·依布拉欣(ANWAR IBRAHIM)任該黨顧問。在2008年308大選後與回教黨和公正黨組成民聯(Pakatan Rakyat)。[4]

政要

馬來西亞元首

最高元首阿卜杜勒·哈利姆·穆阿扎姆·沙阿(Abdul Halim Mu'adzam Shah),1927年11月28日生於吉打州,1955年英國牛津大學伍德翰姆學院畢業。1958年7月14日任吉打州第27任蘇丹(蘇丹為馬來西亞各州最高領袖)。1970年9月至1975年9月任馬第五任最高元首。2011年12月再次出任馬最高元首。

首相兼財政部長是拿督斯里納吉布·敦·拉扎克。馬第二任首相敦拉扎克的長子。1953年7月24日生於彭亨州。獲英國諾丁漢大學經濟學士學位。1976年當選國會下議員,1978年任能源、電訊和郵電部副部長,是馬歷史上最年輕的下議員和副部長。此後歷任彭亨州州務大臣、文化、青年和體育部長、國防部長、教育部長等職。2004年1月起任現職,2004年3月大選後連任。巫統資深領袖,曾連續多次當選巫統副主席,2004年1月起任巫統署理主席。2008年3月大選後連任副首相和國防部長,同年9月改兼任財政部長。2009年4月就任馬第六任首相,2013年5月連任。夫人拿汀斯里羅斯瑪·曼蘇爾(Datin Seri Rosmah Mansor),育有五名子女。[9]

統治者會議

阿卜杜勒·哈利姆·穆阿扎姆·沙阿

統治者會議由柔佛、彭亨、雪蘭莪、森美蘭、霹靂、登嘉樓、吉蘭丹、吉打、玻璃市9個州的世襲王室最高領導者和馬六甲、檳城州、沙撈越、沙巴4個州的州元首組成。

統治者議會的職能是在9個州中輪流選舉產生最高元首和副國家元首;審議並頒布國家法律、法規;對全國性的伊斯蘭教問題有最終裁決權;審議涉及馬來族和沙巴、沙拉越土著民族的特權地位等重大問題。未經該會議同意,不得通過有關統治者特權地位的任何法律。首相和各州州務大臣、首席部長協助會議召開。[4]

軍事編輯

國防

馬來西亞軍隊

陸軍的前身是1935年英國殖民地政府組建的馬來兵團。1958年從英國人手中接管原英殖民地海軍輔助部隊,1963年正式改為馬來西亞皇家海軍。1958年6月1日正式建立馬來皇家空軍。最高元首是三軍最高統帥。國防決策機構為國家安全委員會,首相任主席。武裝部隊總司令是軍隊最高指揮官。總司令穆罕默德·安瓦爾上將,2005年4月任職。實行志願兵役制,服役期10年。[10]

馬來西亞武裝部隊主要是駐守在馬來西亞邊界,特別是於緊急狀態時期對抗游移在馬泰邊界的馬共游擊部隊、防止菲律賓南部的叛亂組織入境以及消滅在馬六甲海峽上進行攫奪活動的海盜。在國際上,馬來西亞武裝部隊的主要工作是參於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的維和行動。

軍力

馬來西亞三軍總兵力12.95萬人。陸軍10.5萬人,編成1個軍團司令部、4個師、1個快速反應旅、10個步兵旅、5個炮兵團、4個裝甲團,裝備坦克26輛、裝甲車1100餘輛、火炮400門。海軍1.25萬人,編有兩個海軍司令部,編成10個中隊,裝備100餘艘艦船,有海軍基地4處。空軍1.2萬人,編兩個管區(下轄5個營)、12個飛行中隊和支援部隊,有空軍基地3處。另有預備役部隊4.66萬人,準軍事部隊20餘萬人。[10]

外交編輯

外交政策

馬來西亞為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成員

馬來西亞奉行獨立自主、中立、不結盟的外交政策。視東協為外交政策基石,優先發展同東協國家關係。重視發展同大國關係。系大英國協成員,與其成員國交往較多。已同131個國家建交。

外交方面,馬來西亞在1957年9月17日加入聯合國,也是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大英國協、不結盟運動和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同時也是東南亞國協(英語:ASEAN)的創立國之一。

開展經濟外交,推動南南合作,譴責西方國家貿易保護主義。1998年主辦了第六次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主張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保持鬆散的經濟論壇性質,反對其發展為地區性集團。重視東亞合作,倡導建立東亞共同體。1997年主辦了首屆東協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10+3),2005年底主辦首次東亞峰會。積極致力於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和湄公河盆地經濟開發合作。

積極發展同伊斯蘭國家和不結盟國家關係,關注伊斯蘭事務。主張伊拉克戰後重建應尊重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並符合伊人民意願。在中東問題上,認為巴勒斯坦人民的鬥爭不是宗教對抗,而是捍衛領土主權,獨立的巴勒斯坦國應得到國際社會承認。2006年多次以伊斯蘭國家會議組織和不結盟運動主席國身份召集會議,並致信聯合國秘書長和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尋求對伊拉克問題和中東問題公正合理的解決。

反對西方強權政治,反對利用「民主」、「人權」等問題干涉別國內政,主張維護聯合國作為國際核心組織的地位,關注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問題。2004年5月當選2005-2007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委員。2006年3月,第60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成立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取代原來的人權委員會。馬於同年5月當選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3年(2006~2009年)。

支持國際反恐合作,強調反恐應解決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否定伊斯蘭與恐怖主義的必然聯繫,推動宗教和文明間對話。

在朝核問題上,認為擁有核武器的朝鮮將危及東北亞乃至全世界的安全,呼籲有關各方保持克制,讚賞六方會談為解決朝核問題發揮的積極作用。[4]

對外關係

同中國的關係

習近平會見馬來西亞最高元首哈利姆

中馬兩國之間有著悠久的歷史往來。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商人就去馬來半島從事商業活動。1974年5月31日,馬中兩國建交,馬來西亞成為東協中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中馬建交以來,兩國不斷拓展和深化雙邊關係,給雙方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為促進兩國和本地區的繁榮與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雙方將進一步加強在廣泛領域的協調與合作,共同促進兩國和本地區的和平、穩定、安全、和諧與發展。[11]

同東協的關係

馬來西亞是東協重要成員,同其他東協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關係密切,高層互訪頻繁,並注意在重大國際地區問題上相互協調立場。馬是東協內部貿易的重要一員,2005年與其他東協國家的貿易額為2462億令吉,占其對外貿易總額25.44%(馬方統計數據,下同)。重視地區安全合作。2004年7月開始與印尼、新加坡在馬六甲海峽進行協同巡邏,共同打擊海盜、走私和恐怖活動。[4]

馬來西亞外交部舉行升旗儀式紀念「東協日」

同印度尼西亞的關係

同為穆斯林人口占多數的國家,相互關係十分密切。2005年馬印尼雙邊貿易額291.5億令吉,占馬外貿總額的3.01%。兩國在西巴丹島和利吉丹島主權歸屬問題上存在爭議。2002年海牙國際法院裁定馬對上述兩島擁有主權,印尼對此表示接受。2005年1月,巴達維總理在雅加達出席東協地震和海嘯災後問題領導人特別會議期間會見蘇希洛總統,並向印尼提供了救災援助;4月,巴達維總理出席在印尼舉行的2005年亞非峰會和萬隆會議50周年紀念活動。2006年1月,巴達維總理在蘇門答臘與印尼總統蘇希洛舉行年度磋商;馬來西亞皇帝西拉傑丁訪問印尼。3月,印尼國會議長阿貢拉克索訪馬。8月,印尼總統蘇希洛訪馬。12月,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納吉布訪問印尼。[4]

同新加坡的關係

新加坡是馬來西亞第二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外資來源地。2005年馬新雙邊貿易額1341.6億令吉,占馬外貿總額的13.86%。兩國在馬向新開放領空及長期供水、新在柔佛海峽實施填海工程、白礁島主權歸屬、馬新大橋、馬在新鐵路關卡遷移等問題上存在分歧。阿都拉·巴達維就任總理後,積極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兩國關係得到改善。2005年3月,吳作棟國務資政與巴達維總理就雙邊關係問題再次在馬舉行會談。4月,納丹總統訪馬。同月,兩國就新在柔佛海峽填海問題簽署協議。6月,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納吉布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亞洲安全會議。9月,副首相兼國防部長納吉布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2005年度東協100領袖論壇」並演講。11月,新加坡副總理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賈古瑪訪馬。2006年1月,最高元首西拉傑丁訪新。

同泰國的關係

2005年馬泰雙邊貿易額516.1億令吉,占馬外貿總額的5.33%。2006年7月,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納吉布赴泰國出席馬泰邊境委員會會議。[4]

同英國的關係

馬曾是英國殖民地,後加入大英國協,並與英同為「五國聯防安排」成員,雙方關係密切。80年代初馬收購英資企業導致兩國關係趨於冷淡,後雖有所回升,但仍時有摩擦。1995至1996年間,前首相敦馬哈蒂爾醫生三度訪英,兩國關係有了較大改善。2005年3月,副首相兼國防部長納吉布訪英。9月,巴達維總理赴英國倫敦出席大馬全球促銷巡迴發展會並發表演講。2006年7月,副首相兼國防部長納吉布訪英。[4]

同日本的關係

兩國經貿關係密切。上世紀80年代,馬哈蒂爾總理就提出向日本學習的「向東看」政策,旨在通過引進日本的資金、技術和管理,加快馬來西亞的經濟建設。2005年,雙邊貿易額1129億令吉,占馬外貿總額的11.67%。2005年5月,巴達維總理訪日,雙方同意於年底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12月,馬與日本簽署兩國《經濟夥伴關係協議》,成為繼新加坡和墨西哥之後第3個與日本簽署此類協議的國家。2006年5月,巴達維總理訪日。6月,日本明仁天皇訪馬;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納吉布訪日。[4]

同美國的關係

美近年來一直是馬最大的貿易夥伴和主要外來投資者。2005年,馬美雙邊貿易額1609.5億令吉,占馬外貿總額的16.63%。1999至2003年6月,美對馬協議投資額累計為50.74億美元。兩國在「民主」、「人權」等問題上矛盾較深,雙邊關係曾因「安瓦爾事件」受到一定影響。「9·11」事件後,美出於國際反恐合作的需要,重視馬在伊斯蘭國家中的特殊作用,兩國政治關係有所改善,反恐合作加強。[4]

同其他國家的關係

2006年1月,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齊茲訪馬。2月,阿都拉首相訪問澳大利亞。3月,伊朗總統內賈德訪馬。5月,巴達維總理訪問牙買加。6月,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訪馬;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納吉布訪問印度。7月,東帝汶總理奧爾塔訪馬。8月,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訪馬。9月,巴達維總理赴芬蘭出席第6屆亞歐會議,赴古巴出席第14屆不結盟運動峰會,赴美國出席第61屆聯大。11月,巴達維總理訪問巴基斯坦。12月,巴達維總理訪問委內瑞拉。[4]

經濟編輯

馬來西亞是相對開放的以國家利益為導向與新興工業化市場經濟體。國家透過宏觀經濟計劃,在指引經濟活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重要性逐漸下降。為了使經濟多樣化,並使馬來西亞的經濟減少對於出口貨物的依賴,政府正推動馬來西亞的旅遊業。因此,旅遊業已成為馬來西亞的第三大的外匯收入來源,但它正受到成長中的工業經濟所造成的空氣和水源污染以及森林砍伐所威脅。大馬已發展成為伊斯蘭銀行的一處中心,而且該國在伊斯蘭銀行擁有最多的女性勞工。知識經濟服務也正在擴張

馬來西亞貨幣-林吉特

上世紀70年代前,馬來西亞經濟以農業為主,依賴初級產品出口。70年代以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行出口導向型經濟,電子業、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同時實施馬來民族和原住民優先的「新經濟政策」,旨在實現消除貧困、重組社會的目標。

1987年起,經濟連續10年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長。1991年提出「2020宏願」的跨世紀發展戰略,旨在2020年將馬建成已開發國家。重視發展高科技,啟動了「多媒體超級走廊」、「生物谷」等項目。

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衝擊,經濟出現負增長。通過穩定匯率、重組銀行企業債務、擴大內需和出口等政策,經濟基本恢復並保持中速增長。2008年下半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出口下降,政府為應對危機相繼推出70億令吉和600億令吉刺激經濟措施。2009年納吉布總理執政後,採取了多項刺激經濟和內需增長的措施。如今經濟逐步擺脫金融危機影響,企穩回升勢頭明顯。2010年公布了以「經濟繁榮與社會公平」為主題的第十個五年計劃,並出台「新經濟模式」,繼續推進經濟轉型。

國際貿易,促進了航線在相鄰的馬六甲海峽,與製造的關鍵環節。馬來西亞是一個農業與自然資源出口國,石油是主要的出口。馬來西亞曾經是錫的最大生產國,橡膠在世界棕櫚油。製造業在國家的經濟影響很大,雖然馬來西亞的經濟結構已經開始遠離它。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商。

吉隆坡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維持在或低於3%的通貨膨脹率及失業率,加上其充足的外匯儲備及較小的外債使類似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的經濟蕭條再次發生在馬來西亞的可能性變得非常小。

馬來西亞主要的股票市場是馬來西亞股票交易所(英文:Bursa Malaysia Berhad)及MASDAQ(科技股市)。

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磁碟驅動器生產國。

普騰汽車在國內外的銷量也與日俱增。

鋼鐵等重工業仍然是馬來西亞的經濟支柱之一。

膠乳和橡膠工業都是馬來西亞的經濟強項。

2013年馬來西亞主要經濟數據 國內生產總值(GDP) 3166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4.7%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10553美元 通貨膨脹率 2.1% 對外貿易總額 4401億美元 外匯儲備 1349億美元 匯率 1美元≈3.2林吉特

[1]

工業

馬來西亞政府鼓勵以本國原料為主的加工工業,重點發展電子、

馬來西亞風光

汽車、鋼鐵、石油化工和紡織品等。2006年製造業銷售收入5113億令吉,增長11.2%,;就業人數108萬。馬來西亞的工業主要是原料主導型的加工工業,近些年來,在電子,汽車以及鋼鐵方面發展非常迅猛。馬來西亞工業發展很快,從事工業的就業人數也逐漸增多。如今,馬來西亞將出口導向型作為發展經濟的重中之重,將工業發展成為技術密集型工業,增加工業產品的附加值,因此,在建築業,製造業和電子業都取得長足發展。

馬來西亞是生產及出口半導體、視聽器材、空調、橡膠產品及人造油產品,並居於領導地位的國家。馬來西亞工業經過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完整的工業體系。馬來西亞工業以汽車、電子、機械製造等比較發達。國產小汽車在東亞一帶享有盛譽。馬來西亞也把重點放在推介資訊科技上,它以多媒體超級走廊宏願計劃大舉開放通訊市場、網上資訊服務、電子商務、數碼廣播科技。

礦業

馬來西亞以錫、石油和天然氣開採為主,2010年礦業總產值估計為44.96億令吉。據馬能源、供水及通訊部統計,馬原油儲量為52.5億桶,可供開採19年。天然氣儲量為24889.85億立方米,可供開採33年。2010年石油產量為2.3億桶,液化天然氣產量為2436.3萬噸。[5]

製造業

馬來西亞製造業是馬來西亞最大的生產部門,近30年來,馬來西亞製造業發展迅速,2010年製造業總產值約為2641.7億美元,增加值為539.1億美元,占GDP的比重達22.5%。馬來西亞製造業以食品製造、電子電器業、木製品業、煉油業、橡膠產品業和非金屬礦產品業為主。

在製造業各行業中,精鍊石油產品、化工產品、電子元件和電路板製造和動植物油脂製造(主要指棕油製品)是2010年馬來西亞GDP的主要貢獻行業。這四個行業的工業增加值為238.7億美元,占製造業的比重達到44.2%。

電子製造業

馬來西亞電子製造業發展迅速,已經成長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馬來西亞電子製造業主要涵蓋電子元件和電路板製造、消費電子產品製造、計算機和周邊設備、通訊設備製造等領域。2010年,馬來西亞電子製造業總產值539.7億美元,增加值為96.4億美元,占製造業的比重為17.9%,從業人員31.4萬人。其中,電子元件和電路板製造產業總產值為284.1億美元;消費電子產品製造產業總產值為125.8億美元;計算機和周邊設備製造產業總產值為94.1億美元;通訊設備製造產業總產值為35.7億美元。世界上有1/3的半導體是在馬來西亞的檳城裝配的,眾多的電子供應商、採購商和製造商聚集在檳城,使今日的檳城有「東方矽谷」之稱。

汽車產業

在馬來西亞,汽車工業被認為是最重要、最具戰略意義的行業之一。2011年,馬來西亞汽車銷量達到60萬輛,位居印度尼西亞、泰國之後,是東協第三大汽車市場。馬來西亞主要有三個汽車製造商:寶騰(Proton)、派洛多(Perodua)和韓國KIA。其中,寶騰是馬來西亞民族汽車工業的標誌,是馬來西亞最大的汽車公司,而派洛多是馬來西亞於1993年成立,主要同日本的大發、豐田合作,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民族汽車品牌。馬來西亞汽車市場是由馬來西亞民族汽車控制著,寶騰和派洛多每年占據該國90%的汽車市場份額,這是馬來西亞汽車市場的一大特點。此外,馬來西亞汽車市場的另一特點是乘用車銷量遠高於商用車,2011年馬來西亞乘用車銷量達53.5萬輛,而商用車僅為6.5萬輛。數據顯示,2010年馬來西亞汽車產業總產值達到70.3億美元,其中乘用車總產值為69.7億美元,商用車總產值為0.6億美元。

旅遊業

馬來西亞國家第三大經濟支柱,第二大外匯收入來源。1990年和1994年舉辦兩屆馬來西亞觀光年。擁有飯店約1878家,飯店入住率55.3%。據馬旅遊部統計,2010年赴馬遊客為2470萬人次,收入583億令吉。

服務業

馬來西亞服務業範圍廣泛,包括水、電、交通、通訊、批發、零售、

旅遊風光 (9張)

飯店、餐館、金融、保險、不動產及政府部門提供的服務等。70年代以來,馬政府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使服務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行業之一。2005年服務業增長6.5%,就業人數約535.36萬,占全國就業人口的50.76%,是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相應的旅遊業,也使得當地服務業取得非常大的進步,批發,零售,金融,住宿等等,都顯示了馬來西亞在服務業擁有飛速的發展,並且服務業促進當地就業,全國幾乎一半的人口從事服務業。

自1996年設立「多媒體超級走廊」以來,創造了超過4萬個就業機會。截至2006年7月,多媒體超級走廊內1552家註冊公司銷售收入約60億令吉。[5]

農林漁業

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油棕、橡膠、熱帶水果等。糧食自給率約為70%。2010年農業總產值為1046億林吉特,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3%,就業人口147.5萬。盛產熱帶林木。漁業以近海捕撈為主,2011年魚類捕撈量為52.6萬噸。[5]

[1]

財政金融

2006年9月,馬政府向國會提交2007年度財政預算案,其中總收入1348億令吉,總支出1594億令吉,預算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2006年的3.5%降至2007年的3.4%。

[1] 截至2006年底,外債總額512億美元。截至2007年3月,馬外匯儲備為873億美元,是短期外債的9.1倍,可支付進口8.1個月。

對外貿易

2012年,主要出口市場為新加坡、中國、日本,主要進口來源國為中國、日本、新加坡。為世界第18大貿易國。[5] 主要進口機械運輸設備、食品、菸草和燃料等。

外國資本

馬來西亞2010年GDP報告

馬來西亞大力吸引外資。大力吸引外資。主要外資來源地為日本、荷蘭、澳大利亞、美國和新加坡。2011年,馬外資流入量為3639億林吉特。[5]

文化編輯

風俗

稱呼

馬來西亞風光

馬來人沒有固定的姓,所以在稱呼他們時並不以他們的姓作為稱呼。馬來人的名字可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他們的名字,中間隔著「bin」或「binti」,有時會省略。第二個部分是他們父親的名字。男士:中間就用「bin」,而女士則用「binti」。[12]

在非正式的場合,對小輩較為親昵的稱呼為Adik或dik,意為弟弟或妹妹,名字則可省略。對年級較大的男士可稱為Pakcik,意為伯父,女士為Makcik,意為伯母。

在日常場合,用Encik加名稱呼男性,意為某某先生,用Cik加名稱呼女性,意為某某女士。

在較為正式的場合,用Tuan加名,來尊稱男士,用Puan加名,來尊稱女士。此外,對有人封號的人可直接尊稱其封號或封號加姓名。如Datuk、Tan Sri等。[12]

見面禮

傳統的馬來人見面禮十分獨特。他們在見面時會用雙手握住對方的雙手互相摩擦,然後將右手往心窩點一點。對不相熟的女士則不可隨便伸手要求握手,男子應該向女子點頭或稍行鞠躬禮,並且主動致以口頭問候。但現在西式的握手問好在馬來西亞是最普遍的見面禮,不論用在馬來人、華人或印度人都可通用無阻。[12]

進餐

馬來人忌食豬肉、飲酒。在馬來餐廳用餐時若看到餐桌上有一個大大的水壺時,別誤以為是裝著飲用水的茶壺,其實裡面的水是用來洗手用的。一般馬來人都是用右手抓飯來吃,所以用餐前及用餐後洗手是馬來人餐桌上的禮節。[12]

拜訪

在馬來西亞,除非主人允許,否則不管是到訪馬來人、華人或印度人的家,都需在入門前先脫鞋子。到馬來人家做客,如果主人安排坐在地板上的墊子上,男性應盤腿而坐,女性則應把腿偏向左邊而坐。[12]

其他禁忌或禮節

不可用食指指人,若要指示方向,只能用拇指。與馬來人打招呼、握手、饋獻禮品或接物時不可用左手。若用左手接物或打招呼,是對他們不敬的舉止。馬來人忌諱別人觸摸其頭部,除了教師或宗教儀式外,任何人都不可隨意觸摸別人的頭部。不要把腳底展露在他人面前,用腳底對著人是對別人的侮辱。[12]

服飾

馬來西亞多元化

馬來人男女傳統禮服分別是:男士為無領上衣,下著長褲,腰圍短紗籠,頭戴「宋谷」無邊帽,腳穿皮鞋。女士禮服也為上衣和紗籠,衣寬如袍,頭披單色鮮艷紗巾。在馬來西亞除皇室成員外,一般不穿黃色衣飾。打工族為了工作穿著方便,一般著輕便的西服,只在工余在家或探親訪友或在重大節日時,才著傳統服裝。在各種正式場合,男士著裝除民族服裝或西服外,可穿長袖巴迪衫。巴迪衫是一種蠟染花布做成的長袖上衣,質地薄而涼爽,現已漸漸取代傳統的馬來禮服,成為馬來西亞「國服」。[12]

美食

馬來菜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菜肴類似,口味較重,多以胡椒和咖喱調味。其中較出名的食物有椰漿飯、香噴噴的沙嗲(雞肉、牛肉及羊肉串)、馬來糕點、竹筒飯、沙爹、沙拉囉惹、咖喱雞、飛天薄餅(Roti canai)、黃姜飯等。馬來西亞可以說是一個美食天堂,多元文化的種族的天然優勢下,造就了馬來西亞這國家擁有許多特殊美食。

語言

title

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稱為馬來西亞語,一種標準化的馬來語。英語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曾經是實際上的官方語言,雖然在1969年種族騷亂後,馬來語成為主要語言。在馬來西亞社會的許多領域,英語依然是一種活躍的第二語言。馬來西亞英語也稱為馬來西亞標準英語(MySE),是源自英國英語的一種英語型態,雖然很少正式使用這個名稱,除非是跟教育有關的討論。馬來西亞英語也廣泛使用在企業,並使用大馬式英語(Manglish),這是一種口語化的英語形式,帶有很重的馬來語、華語方言及泰米爾語的影響。政府不鼓勵錯誤使用馬來語,並對那些混合馬來語和英語的公共標示牌處以罰款。

由於馬來西亞華人堅持捍衛華文小學、華文獨立中學與國民中學華文課程,並有華文報紙與媒體,以及華社組織的支持(華教、華文媒體、會黨合稱大馬華人三大精神支柱),一般都能使用流利的漢語交談。在平常生活以及非正式場合下,多數的馬來西亞華人慣用混合各種方言、英語與馬來語的「羅惹式華語」。在華文學校、廣播電視、公開正式場合或演說,則使用標準華語。而一些粵語等方言電台如988,MyFM等則會在某些時段說方言,避免各籍貫的華人忘了自己的根源。

華人遷居馬來西亞數百年,其祖居地大多位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是以各種方言,也隨著祖先南來,且在馬來西亞繼續流傳。仍為人們所使用的方言,依據祖居地由北而南排列,包括閩清話、興化話、閩南語、客家語、潮州話、粵語、海南話、廣西粵語等等。在鄉村地區,同一方言群聚居較多,會有較單一的方言。在市鎮地區,雖有一到兩種強勢方言,但人們中多通曉各種方言,能夠快速轉換對答。

為規範華語使用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於2004年2月13日宣告成立。

宗教

馬來西亞是個以農立國的民族,因此維持著許多原始信仰,特別是各民族濃厚的宗教色彩。其宗教融合了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其中以印度教影響尤為深遠。由於多民族的長期共同生活,形成一種多元的文化特色。

節日

主要節日有:開齋節、農曆新年(即春節)、國慶節、哈芝節、屠妖節、聖誕節、勞動節、衛塞節、 最高元首(在任)誕辰。

社會編輯

人民生活

根據馬財政部統計,截至2003年8月,馬個人存款占銀行存款總額58%,年增長率6%。根據馬能源、通訊和多媒體部統計,截至2004年6月,固定電話用戶454.7萬人;行動電話用戶1240.8萬人,城市和鄉村中的固定電話擁有率為23%和12%,行動電話擁有率為53%和12%。截至2006年4月,馬電腦用戶420萬人,網際網路使用人數占40%。

馬來西亞房價世界排名第99位,租金卻是第9位,相對於新加坡高昂的開銷,馬來西亞不僅地理位置理想還有眾多優惠政策,「馬來西亞第二家園計劃」(MM2H)以其較低的門檻、較簡易的程序和較優惠的待遇吸引了大批國外人士到馬來西亞置業定居、購房投資。2011年馬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為每月4025令吉。

衛生

截至2010年,全國共有32979名醫生,137所醫院。1986年馬發現首例愛滋病患者,截至2006年6月,馬共發現愛滋病患者5830人。2010年人均壽命男性為71.9歲,女性為77歲,嬰兒死亡率6.8‰。

根據馬來西亞衛生部統計,2003年,全國平均每1377人1名醫生,共有病床34089張。2006年人均壽命74.1歲。[4]

通訊

馬來西亞是亞洲基礎建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該國的電信網絡在東南亞僅次於新加坡,有470萬固網用戶,超過三千萬的手機門號。馬來西亞具有七座國際港,最主要的是在巴生。共有兩百座工業區。全國有超過95%的人民可享用乾淨水源。在殖民時期,發展工作集中在大城以及某些有安全顧慮的區域。雖然農村區域一直是重大發展的焦點,但是農村依然落後,例如馬來西亞半島的西海岸。電訊網絡即使在都市區域相當龐大,但是鄉村居民很少有機會受惠。

媒體

馬來西亞約有50份報紙,用8種文字出版。主要報紙有:馬來文的《馬來使者報》《每日新聞》《祖國報》《馬來前鋒報》;英文的《新海峽時報》《星報》《馬來郵報》;華文的《星洲日報》《光華日報》《南洋商報》等。

馬來西亞國家新聞社(簡稱馬新社)是一個半官方的通訊社。馬來西亞廣播電台屬官辦,建於1946年,擁有6個廣播網,用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廣播。馬來西亞之聲電台建於1963年,用馬來語、英語、印度尼西亞語、緬甸語、他加祿語和泰語等8種語言對外廣播。

馬來西亞電視台屬官辦,建於1963年,設有兩個公共無線電視頻道(國營電視台)TV1、TV2,無線電視TV1使用馬來語播放節目,而TV2則使用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為各個族群的觀眾服務。另外還擁有四家私營無線電視台的首要媒體集團。旗下包括使用華語和英語的八度空間電視台(8TV)、國民電視(NTV7)、以及使用馬來語的TV3與TV9。首要媒體集團和馬來西亞電視台並沒有開闢以中文節目為主的免費電視頻道,馬來西亞現有的6個免付費電視頻道所播出的節目都需要和馬來人和印度裔一起共用。另外馬來西亞也在1996年開辦了Astro集團,該公司主要提供管理服務於旗下子公司,包括收費電視服務,電台廣播服務等等。[13]

教育

馬來西亞國民大學

馬來西亞政府努力塑造以馬來文化為基礎的國家文化,推行「國民教育政策」,重視馬來語的普及教育。華文教育比較普遍,有較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2007年15歲以上人口識字率91.9%,入學率71.5%。全國共有470多家公共圖書館,藏書1130萬冊.

小學學校分為三種。第一是以馬來文為主的國民小學;然後還有以華文或淡米文為主的國民型小學。而中學則分為兩種,既是國民中學5年制和以華文為教育體系的華文獨立中學6年制。國民中學普遍為5年制,即中一至中五,但有中學預備班與大學先修班。等級分為初和高中。初中時報考(PMR)高中科班制即分為理,商和文科,高中報考SPM,國民大學先修班則分為兩種即中六和Matric預科班。中六報考STPM,預科班以學期鑑定。大馬現有61所獨中,每所獨中皆分為高、初中等級,並於初中三及高中三報考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初中及高中統一考試初中學生統一課程,而高中則分學科班級上課。學科班級普偏上分理科和文商,有條件的獨中也開辦技職教育班。從中學至大學,可通過不同途徑即私立學院所開辦的A-Level,大學基礎班,專業文憑。

1997 年馬來西亞政府通過了《私立教育法》,為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在馬來西亞有10 所高等公立大學,4 所外國大學分校,652 所私立學院 ( 其中 79 所私立學院提供 3 + 0.2 + 1 等雙聯課程) .私立教育機構每年招收的學生有幾十萬名,為了保障質量,馬來西亞教育部成立了私立教育及國家學術鑑定局 (LAN),對私立教育機構的課程設置、學費以及師資水平進行監督和調控。馬來西亞著名公立大學有馬來亞大學,2013QS亞洲排名32,世界排名167;馬來西亞國民大學、馬來西亞理科大學、馬來西亞理工大學等2013QS亞州大學前100強,五所馬來西亞高校列於其中。

體育

李宗偉

馬來西亞羽毛球項目較突出,是羽毛球界的五大強國之一(丹麥、中國大陸、韓國、印尼和馬來西亞)。歷代皆有人才出,李宗偉,華裔,男子單打選手。從1998年開始代表馬來西亞出外參加比賽,在2003年在大馬衛星羽球賽贏得首個冠軍。常被拿來與中國林丹、印尼陶菲克和丹麥的皮特·蓋德並列為四大天王。李宗偉如今仍然是中國羽毛球男子單打的有力對手。

馬來西亞至今未獲得過奧運金牌,羽毛球是大馬唯一贏過奧運獎牌的項目,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拉昔夫與耶萊尼兄弟奪得男雙銅牌;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謝順吉與葉錦福贏得男雙銀牌,拉錫德摘取男單銅牌。李宗偉與林丹,兩人在2008年與2012年連續2屆奧運會雙雙闖入男單決賽,李宗偉連續2次都遺憾獲得銀牌。

馬來西亞選手曾在2006年多哈亞運會上奪得8枚金牌、17枚銀牌和17枚銅牌,無論是金牌數還是獎牌總數都創造了該國代表團亞運會歷史最好成績。上述8枚金牌分別來自保齡球(3枚)、羽毛球(1枚)、武術(1枚)、帆船(1枚)、壁球(2枚)。

馬來西亞足球協會在2004年正式推展馬來西亞超級足球聯賽,並希望能夠藉助有關的足球聯賽提高馬來西亞的足球水平。

科技

馬來西亞2002年開始發展自己的太空計劃,年2006俄羅斯同意一個馬來西亞運輸到國際空間站作為一個數十億美元的購買18俄羅斯蘇霍伊su-30mkm戰鬥機由馬來西亞皇家空軍的一部分。政府投資建設衛星通過拉薩衛星計劃。

交通編輯

公路

截至2013年,馬來西亞的公路網涵蓋98721公里(61342英里),

吉隆坡國際機場

並包括長達1821公里(1132英里)的大道。該國最長的高速公路是南北大道,全長800公里(497英里),介於泰國邊界與新加坡之間。相較於西馬,沙巴與砂拉越的公路系統較不發達,品質也較差。

鐵路

鐵路系統為國營,2003年,鐵路總長2267公里,主要貫穿馬來半島。在某些城市有造價相對低廉的高架輕軌系統,例如吉隆坡。東協鐵路快車連結吉隆坡與曼谷,未來打算延伸從新加坡到中國。[14]

水運

馬來西亞內河運輸不發達,海運80%以上依賴外航。共有各類船隻1008艘,其中100噸位以上的註冊商船508艘,註冊總噸位175.5萬噸;遠洋船隻50艘。共有19個港口。大力發展遠洋運輸和港口建設,主要航運公司為馬來西亞國際船務公司,主要港口有巴生、檳城、關丹、新山、古晉和納閩等。

空運

馬來西亞民航主要由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經營,有飛機110餘架,開闢有航線113條,其中80條為國際航線。1996年11月,第二家航空公司——亞洲航空公司投入運營。全國共有機場37個,其中有5個國際機場:吉隆坡國際機場、檳城、蘭卡威、哥打基那巴魯和古晉。[4] 馬來西亞共有118座機場,其中38座鋪設硬面跑道。大馬的國家航空公司是馬來西亞航空,提供國際與國內航班,此外有兩家馬來西亞籍的航空公司飛航。

旅遊編輯

東南亞扼守馬六甲海峽的花園國度,純凈的海灘、奇特的海島、原始的雨林以及現代化的都市組合成了馬來文化的發源地。馬來西亞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陽光充足,氣候宜人,擁有很多高質量的海灘、奇特的海島、原始熱帶叢林、珍貴的動植物、千姿百態的洞穴、古老的民俗民風、悠久的歷史文化遺蹟以及現代化的都市。

沙巴

沙巴有很多聞名世界的觀光區

亞庇景點 (16張)

神山公園(Kinabalu National Park)、東姑阿都拉曼公園(Tunku Abdul Rahman Park)、西比洛人猿保護中心(Sepilok Orang Utan Rehabilitation Centre)、哥曼洞(Gomantong Cave)、西陵安海龜島(Seringan Island National Park)、Danum Valley、西巴丹島(Pulau Sipadan)、沙巴州博物館。[15]

沙巴州首府亞庇

美人魚島(Mantanani Island).迪加島(Pulau Tiga).kawa kawa紅樹林 .環灘島(Mengalum Island)MaRi MaRi文化村 .龍尾灣(kelly bays).海島公園(sapi/manukan/mamutik)世界十大最佳日落觀賞點丹絨亞路海灘.美人魚島每天有上島人數限制,需要提前預定。

檳城

檳城蝴蝶園,園內有50多種3000多隻蝴蝶和青蛙、蠍子及其他昆蟲,還有百合花池塘、瀑布、隧道、泥泡地、實驗室等。

砂拉越

砂撈越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州,分散著27種部落民族,是一個多文化的地域。在沙拉越,每公頃的樹林種類比整個北美洲還多,一棵參天大樹上有上千種昆蟲。

砂撈越地洞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天然洞穴,寬450米,高100米。

馬六甲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古城,馬六甲州的首府。它位於馬六甲海峽北岸,馬六甲河穿城而過。該城始建於1403年,曾是馬六甲素丹國(滿剌加王國)的都城。從16世紀起,歷受葡萄牙、荷蘭、英國的殖民統治。數百年來,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暹羅人及爪哇人相繼來到馬六甲,經過長期的交流,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匯成特有的文化風貌。這裡有中國式的住宅,荷蘭式的紅色樓房和葡萄牙式的村落。市內古代修建的街道,至今依然保存較好,街道曲折狹窄,屋宇參差多樣,很多住房的牆上鑲著圖案精美的瓷磚,木門上裝著瑞獅門扣,窗上鑲龍嵌鳳,古色古香,處處顯示出馬六甲這個歷史古都的獨特風貌。

中國山

又名三保山,是為紀念中國明朝三保太監鄭和而命名的。此山位於馬六甲市郊。

荷蘭紅屋

荷蘭紅屋

建於17世紀,是東南亞地區現存的最古老的荷蘭式建築物。300多年來,它一直是政府機關所在地,直至1980年才改為馬六甲博物館。荷蘭式惹蘭叻參紅屋有厚厚的紅磚牆,笨重的硬木門,門前是寬闊的石級。館內保留了馬六甲各個時期的歷史遺物,包括荷蘭古代兵器,葡萄牙人16世紀以來的服裝,馬來人婚嫁服飾,金、銀、珠寶手工藝品以及在馬六甲港口停泊的各類古代船隻的圖片等。館內還收藏有稀有的古代錢幣和郵票。

葡萄牙城山

在馬六甲市西南,接近馬六甲河口,有一座山,是馬六甲蘇丹拜里米蘇拉將中國明成祖贈送的金龍文箋勒石樹碑之處,明成祖曾封此山為「鎮國山」,後名聖保羅山。山的東南麓有一座「沒有牆的城門」,那是馬來西亞歷史遺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55668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