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維基百科」如何介紹大馬首相「納吉布·阿卜杜勒·拉扎克」簡介!!看完後真的嚇一跳了!!

| 2015-08-29| 檢舉

納吉布·阿卜杜勒·拉扎克(馬來語:Najib bin Abdul Razak,1953年7月23日-)全名加上頭銜全稱為拿督斯里哈吉穆罕默德·納吉布·敦哈吉阿卜杜勒·拉扎克(Dato' Sri Haji Mohammad Najib bin Tun Haji Abdul Razak),2004至2009年為馬來西亞副總理,2009年起成為第六任馬來西亞總理。他的官方華文名稱為「納吉」,而非中港媒體所使用的「納吉布」[2]。

這是馬來語姓名;「阿卜杜勒·拉扎克」是父名,不是姓氏,提及此人時應以其自身的名字「穆罕默德·納吉布」為主。

尊敬的拿督斯里哈吉

納吉布·阿卜杜勒·拉扎克

Mohammad Najib bin Abdul Razak

第六位馬來西亞總理

現任 就任日期

2009年4月3日

國家元首

最高元首端古·米占再納阿比丁

最高元首端古·阿卜杜勒·哈利姆

副總理

穆希丁·雅辛(2009-2015)

艾哈邁德扎希(2015-)

前任

阿卜杜拉·巴達維

馬來西亞第九任副總理

任期

2004年1月7日-2009年4月3日

國家元首

最高元首端古·賽西拉魯丁

最高元首端古·米占再納阿比丁

總理

阿卜杜拉·巴達維

前任

阿卜杜拉·巴達維

繼任

穆希丁·雅辛

個人資料

出生 1953年7月23日(62歲)

馬來西亞彭亨州 國籍

馬來西亞 政黨

國陣

巫統 配偶 羅斯瑪·曼梳 親屬 希山慕丁·海珊(表弟)[1] 母校

馬來西亞吉隆坡聖約翰小學

馬來西亞吉隆坡聖約翰國中

英國諾丁漢大學工業經濟學學士 信仰

伊斯蘭教

家庭背景

納吉布是馬來西亞第二任總理敦阿卜杜勒·拉扎克之子,母親為拉哈諾雅。

納吉布曾經歷兩段婚姻,第一任妻子為東古再納東古依斯干達(Tengku Puteri Zainah Tengku Eskandar),來自吉蘭丹皇室,1976年結婚。育有三名孩子:長子尼查(Mohd Nizar Najib)生於1978年,次子那茲付丁(Mohd Nazifuddin Najib)以及三女兒諾利莎(Puteri Norlisa Najib)。1987年,納吉布以妻子生重病無法履行責任為理由離婚。[3]

第二任妻子,也是現任妻子羅斯瑪·曼梳(Rosmah Mansor),是於第一段婚姻結束後同年(1987年)所娶。這是羅斯瑪的第三段婚姻,她第一任前夫是國立電視台RTM國際新聞播報員法立(Farid Ismeth Emir),第二任前夫是阿卜杜勒-阿齊茲(Abdul Aziz Nong Chik)。她和納吉布育有兩名孩子:四女兒諾麗雅娜(Nooryana Najwa)以及幼子諾阿齊茲曼(Norashman Razak;中文名季平)。她目前是雪蘭莪工業大學(Universiti Industri Selangor)名譽校長。

職業生涯

1976年1月14日,阿卜杜勒·拉扎克病逝倫敦,返國代父競選彭亨州北根區(Pekan)國會議席補選不勞而獲,時年23歲,成為馬來西亞最年輕的國會議員。1978年,25歲的他被委任為副能源、電訊與郵政部部長,成為馬來西亞最年輕的副部長。1981年,成為最年輕的巫統最高理事。

1982年,在馬哈蒂爾的安排下競選北根州議席。隨著納吉布在大選中告捷,當年29歲的他受委為彭亨州州務大臣,管理馬來半島最大的州屬,同時也是最年輕的州務大臣。1986年大選,納吉布重作馮婦,蟬聯北根區國會議員至今。選後,受委為文化、青年及體育部長,同時也兼巫青團團長,同時也是內閣最年輕的一員。

1991年,受委為國防部長。1995年,轉換了內閣職位,受委為教育部長。1997年,以教育部長的身份訪問中國,納吉布也是大馬首位訪問中國的教育部長。1999年,在第十屆馬來西亞選舉以僅僅二百多張多數票驚險過關,當選後第二次受委為國防部長。

2004年,成為副總理。2005年8月31日再次訪問中國,這次是以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的身份,而且是第一個訪問中國的防長。2008年,內閣進行小改組,與總理阿卜杜拉所兼職的財政部長職與自己的國防部長職對調。

2009年4月3日,正式出任馬來西亞第六任總理。9月16日,總理拿督斯里納吉布正式推介「一個馬來西亞:人民為先,績效為主」理念。

2013年4月3日,納吉布於上午11時35分宣布解散國會,這也是馬來西亞歷史上最遲解散的國會。5月5日的大選,國陣雖勝出,但普選票較民聯少。

任內政績

(2013年6月29日) 2012年10月15日,在馬尼拉見證菲律賓政府與該國最大反政府武裝「摩伊」簽署和平框架協議。 2013年2月3日,推介社會轉型計劃。 2013年2月12日,出席董總主辦的大團拜,成為首個出席董總團拜的馬來西亞總理。 任內發生的著名事件

更多資料:馬來西亞航空370號班機空難和馬來西亞航空17號班機空難

2014年3月8日,一架馬航編號370的客機從吉隆坡飛往北京的途中,在馬來西亞與越南的航空管制區內失去與塔台的聯繫,該機折返回馬來西亞,後於該國霹靂島上空失去衛星聯絡訊號,至今下落不明。 2014年7月17日,一架馬航編號17的客機從阿姆斯特丹飛往吉隆坡的途中,在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州多列士附近被地對空飛彈擊落、距俄羅斯邊境40公里的地方[4]。烏克蘭緊急救援人員已在事故現場找到失事客機的黑匣子[5]。

爭議

茅草行動

主條目:茅草行動

1987年10月11日,華人社會為反對政府派遣不諳華文的教師擔任華小行政四個高職而在於吉隆坡天后宮召開了一場抗議大會。

10月17日,時任巫統青年團(巫青團)代團長的納吉布也在吉隆坡甘榜巴魯的TPCA體育館召開了另一場擁護政府的萬人大集會,現場出現了許多具有「排華意識」的橫幅,包括了「那些反對馬來統治者的人將被撤銷公民身份」、「5月13日已開始」(指五一三事件)和「讓它(馬來短劍)浸泡在在華人的血泊中」等標語。

10月27日,在種族關係緊張的形勢中,馬哈蒂爾政府展開「茅草行動」,以內安法令不經法庭審判拘捕扣留了106名異議分子。

此後,坊間盛傳納吉布曾在大集會期間發表了「以華人的鮮血洗馬來人短劍」的言論[6],直到2009年納吉布出任總理後,民主行動黨主席卡巴星也曾在國會中就此事詰問納吉布,唯納吉布對此給予否認[7][8]。

蒙古女郎詐屍案

納吉布曾有過一位親密助手叫阿卜杜勒·拉扎克·巴金達。巴金達是於2007年一位蒙古女郎阿爾丹杜雅·沙麗布(Altantuya Shaaribuu)謀殺案[9] 受審的三名被告之一,但其後無罪釋放。納吉布在法庭宣誓書中據報道有牽連,他在一張照片被照到與阿卜杜勒·拉扎克·巴金達和阿爾丹杜雅·沙麗布在一起。[10] 後來這張照片被證實是惡意移花接木。2008年7月10日,納吉布在大約九百名巫統基層領袖面前以「真主」之名發誓沒有牽涉蒙古女子阿爾丹杜雅命案。[11]

伊斯蘭教國家

納吉布曾宣布,馬來西亞「不曾是世俗國」,因為所謂「世俗」在西方的定義里將是指「治國理念和伊斯蘭教教義徹底分離」 。 [12]

國民服務計劃

馬來西亞國民服務計劃由納吉布在擔任副總理時創立,但一直都管理不善,截至2008年5月已有16人在馬來西亞國民服務中喪生。[13]

納吉布回應:「只有14名孩子死亡,應儘量減少這些死亡的不良報導。」[14]對於因16名孩子死亡而出現暫停計劃的呼籲,納吉布回應時表示「(暫停該計劃)並不可行因為該計劃是多方涉及的」。[15]該聲明令馬來西亞的父母和公眾不滿,有人認為納吉布關注的是避免死亡數字持續增加多過孩子的死亡。[16]

谷歌翻譯事件

2011年4月28日,納吉布執掌的總理署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問時,被疑採用不規範的「網站翻譯」模式,將歡迎布條的馬來文內容翻譯成語意不通的中文字句,在文化交流上造成負面形象[17]。

巫語原文:「Istiadat Sambutan Rasmi Sempena Lawatan Rasmi TYT Wen Jiabao Ke Malaysia」 網站翻譯:「正式歡迎儀式,與他一起溫家寶閣下的正式訪問馬來西亞」

納吉布在事發隔天向溫家寶道歉,溫家寶回應為「小事一件」而不影響兩國邦交。此事被報道後引起馬國內外普遍議論,而在大馬境內也有部分華人認為馬國政府官員漠視中文[18]。亦有部分人士和網民質疑是利用了谷歌等翻譯程式[19]。

一個大馬國民餐單計劃

2011年10月18日,納吉布高調以馬幣3林吉特購買特色午餐,菜色包括雜菜、雞肉和煎蕊冰[20],引起了官方媒體的大肆報道。10月20日早上,公正黨派出數名議員助理突擊總理到訪的3家「一個大馬人民餐單」計劃餐館,不過發現3林吉特根本買不到納吉布前天吃過的經濟飯,只能買到白飯、一份魚和一份雜菜,要享用如納吉布早前選擇的午餐則需花費6林吉特。[21]

公正黨在餐館購買了經濟飯後,再到國會大廈召開記者會揭露此事。公正黨峇都區國會議員蔡添強表示根據助理的調查,業者提供的「一個大馬人民餐單」經濟飯是「貨不對辦」。[22]

一馬發展有限公司債務事件 貪污疑雲

納吉布於2015年被《華爾街日報》指控貪污7億美元(或約26億林吉特、新台幣220億元、54億港元),隨即下令撤換要求其說明之副總理丹斯理穆希丁·雅辛、檢察總長阿卜杜勒·干尼及九名內閣成員,並以健康因素將調查人員革職,引發爭議。[23]隨後官方宣稱,所謂的26億林吉特其實是政治獻金,捐獻者是一名來自中東的人士。但是對於捐獻的目的,仍舊沒有統一的說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55491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