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光耀博士@文章【大馬人必讀】

Kingsle ...| 2015-08-21| 檢舉

為bersih籌款的工作任務我超額完成了,不認同bersih SOP的觀點我也老老實實地整理完了(請看我這篇文章)。

我盡力了,829之前,我不會再講任何東西,祝大家好運,祝大家旗開得勝!

離地無法力敵,實幹才能智取

文/丘光耀博士

大馬沒有社運、學運、工運、農運和婦運的傳統,我們只有選舉運動的實操經驗。

然而,環顧第三波民主化潮流的各國案例,光靠選舉來推翻威權政體並不足夠,往往需輔以有力的街頭運動,才能成功將威權的黨國體制轉型為民主國家。

我國如今正走到十字路口,制度性的選舉舞弊和多元民族的社會結構,即便反對黨的戰略聯盟如何調整,反對黨領袖的主觀能動性如何靈巧發揮,似乎也很難在全國範圍單靠選舉改朝換代。

納吉政權的極度腐敗已無需在此贅言,但是為什麼就是無法拉他下台?

坦白說,單靠巡迴演講、文告宣傳、媒體揭弊等撼動不了納吉。我們議會鬥爭的標準作業程序(SOP),早就被納吉看穿,如呼籲召開緊急國會、成立皇委會、呼喚跨黨派救國聯盟等,總不敵納吉的「霹靂手段」和金錢政治。

所以在鬱悶的殘局中,群眾才會從外國實例尋覓靈感,對街頭抗爭投以巨大的想像和熱情。香港、台灣、中東、泰國都是我們參考和借鑑的經驗。

BERSIH 4 遂成為了推翻納吉的一個集體心理投射之「無限可能性」。然而,大家想像的BERSIH 4未必相同,也未必符合各自的期望,甚至和過去的BERSIH 1、2、3也存有認知距離。

我嘗試簡單區分當今四種想像的BERSIH 4:

溫和派:符合凈選盟的官方想像,上街只是要表達群眾的憤懣,所以人越多越好,但是避免和警方衝突。它不是以「人民力量」推翻暴政的革命,不是癱瘓政府運作的占領式抗爭,更不是終結巫統政權的最後一戰。黃進發的論述是其典型代表。

保守派:認為納吉為了自保,或會不擇手段地瘋狂鎮壓示威群眾,所以最好還是避免上街,尤其華人當留在家裡,不要淪為國家暴力機器下的犧牲者。

激進派:「公民抗命」的想像,雖然堅持和平非暴力路線,但是要致力於打破大馬示威運動的墨守成規。持這類觀點的人,包括筆者和一些激進派的學生領袖、社會主義黨和網絡寫手。

革命派:匿名革命者的想像,認為沒有流血就沒有民主化的到來,所以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這類觀點,不是來自職業革命理論家的分析,而是網絡上的憤青,它沒有任何組織背景,或是一些自詡「匿名者」的組織,以威脅將發動網絡黑客行動來迫使納吉自動下台。

如今,不準備上街的人,可以是保守派,也可能是激進派,最想渾水摸魚的,正是革命派。

溫和派最害怕忽然爆發暴亂或失控的場面,不論是來自警方的專業挑釁者(Agent Provocateur)還是來自革命派的匿名襲擊,包括激進派的抗爭引發流血衝突。

溫和派也擔心保守派的觀點發酵,導致上街人潮不理想,發揮不了溫和派想像「人山人海」的局面。

本來就不準備出席的人,通常都會利用保守派、革命派或激進派的觀點,來合理化自己的冷漠和懦弱。

在我還未全民闡述我的觀點之前,且讓我將示威抗議區分四大類:

1、糾察行動:針對民生小議題,影響範圍小的小型集會,如住宅區垃圾沒有及時處理、馬路改道或封路等等。號召示威的是居民委員會,參與者數十人,連同當地 州議員,邀請地方版記者來採訪,甚至邀請發展商來「對話」,目的是給地方政府或發展商構成壓力,迅速解決問題。這種小規模的示威,天天都在發生,不會引來 鎮暴隊,參與者也沒有人身風險,通常一個小時內搞定收工。

2、抗議行動:針對民主人權議題,受到特定組織的高度關注,但社會動員範圍有限,如關閉《The Edge》、學生領袖和學術人員被《煽動法令》對付、穆斯林NGO反對以色列濫殺無辜等等。這類議題會引發公民社會和媒體熱議,但積極參與反對者不是一般 老百姓。示威會有短程遊行,參與者來自特定社會界別的精英,示威多半以提呈備忘錄結束,會引起國際輿論關切,但不會引發警方暴力鎮壓。

3、抗爭運動:針對民生民權重大議題,影響範圍較嚴重,如反對公害、剷除某族風俗地、反對消費稅等。這一類議題所引發的示威,次數會連續發生,參加示威人 數比1和2更多,甚至出現跨區動員,高階政治人物和非政府組織領袖也會涉及,示威場面或有爆發衝突,媒體亦會高度關注,警方會援引暴力和惡法檢控涉及者, 示威後是耗時好幾年的法庭訴訟。

4、公民抗命:全民挺身捍衛國家尊嚴或推翻暴政(獨裁者)的大規模群眾上街運動,這類會引起重大歷史變遷的大議題,如六四民運、台灣百合花學運、中東茉莉 花革命、香港雨傘行動、台灣倒扁「天下圍攻」等。這一類的示威嚴守「非暴力路線」,是它引起廣泛同情和凸顯獨裁者殘暴面目的道德制高點,包括爭取國際人道 主義的聲援。「公民抗命」多半會有統一的顏色標誌、口號、綱領和討伐暴政的「出師表」。社會動員也跨越黨派,非政府組織串聯接力已是常態。它的抗爭亦會引 發國內外媒體和區域政治的高度關注或角力。需要指出的是,動員社會參與「公民抗命」的過程中會有高度政治風險和面對人身安全的威脅。因為被施壓方肯定會動 用國家暴力機器鎮壓、流血清場。這類「公民抗命」會影響一個世代的價值觀,不論史觀如何,均會被書寫入史冊。

至於即將到來的BERSIH 4,將會是什麼局面呢?

依我看來,溫和派的抗爭運動是最符合主辦方和各個反對黨(不包括伊斯蘭黨)的想像。至於會否在34小時後示威演化為激進派的公民抗命,則要看我們如何為後者做更多的經濟資源和社會心理儲備。

我不贊成將我們的資源僅僅局限在溫和抗爭運動,或者阻止社會大眾去想像激進派公民抗命的可能性。只要不是蓄意搞革命,不主動挑釁、不搞暴力鬥爭、不鼓吹任何恐怖襲擊,那麼「公民抗命」才有可能促成歷史變遷。

我由此主張大家應該在溫和抗爭運動和激進派公民抗命之間做好準備。我的具體建議如下:

1. 既然這次bersih 4準備過夜,那麼主辦方就當考慮將集合時間從8月29日的下午2點改到黃昏5點,等太陽西下後才開始出發遊行。過往的SOP之所以兩點集合,為的是 lawan到petang六點收工。如今要留守34小時,首發的4小時不應該讓群眾暴曬,浪費「抗爭成本」。

2. 主辦方不能主動宣布8月30日晚上12點就收場,這個底牌一開,你的運動就不會有威懾力。因為納吉知道你只是玩34小時,又何必應酬你的「訴求」?

3. 主辦方應該從現在開始,廣泛釋放「和平抗爭」的訊息來鼓舞社會大眾,如徵求社會大眾贊助十萬條麵包、十萬瓶礦泉水、兩萬個帳篷、兩萬包米粉……這些物資數 據會讓參與者「想像」和平抗爭運動的時間有多長,也讓納吉「想像」參與的規模有多厲害。記得,公布的數據都是籌集和平的物資,它同樣會產生「威懾作用」。

4. 主辦方應該預算在第一階段的集結後,要求納吉出來對話,大規模的群眾運動一定要迫對方出來「答應」你的最低訴求,對話議程可以商議。過去的上街抗爭,從來沒有迫使對方出來「對話」,連派代表都沒有,可見我們的戰略思考不夠周延。

5. 如果對方不出來「對話」,主辦方應當放話「將抗爭行動升級,比如學生或示威群眾開始絕食」,換取更大的媒體關注,製造輿論壓力。就是要對方出來「對話」,不能讓納吉躲起來34小時,然後你自己宣布準時收場。

6. 主辦方應當組織糾察隊伍,既然伊黨不參與,Unit Amal不出來,那麼主辦方就要組織防禦性的隊伍,控制場面,保護群眾。主辦方也要開始訓練糾察志工基本的防暴技巧,包括被毆打時應保護的重要部位,減少衝突的創傷。

7. 主辦方當公開邀請外國使領館派出人員「觀察」 ,證實大馬人民的抗爭是絕對和平非暴力。

8. 主辦方當致函給各州蘇丹和統治者,表達人民和平抗爭的純真目的,就是為了挽救這個國家的尊嚴,免受貪污文化的吞食。

9. 主辦方當邀請國內各宗教界的領袖們一起出席,為這個國家禱告祈福,免受魔鬼的傷害。

10. 主辦方當邀請全體國州議員出席,不論他們的黨派,看看誰是歷史變遷的推手,誰又是維穩結構的幫凶。

11. 大型的群眾運動,一定要有大型音響設備、舞台和燈光。第一是為了方便統一指揮,舞台就是司令台,好的音箱絕對重要。因為人潮若有數萬人,按照過去的 SOP,若只是用簡陋的擴音器,根本無法有效傳達指令。第二,集會34小時不可能都是純演講,比如邀請沙末伯詩歌朗誦、有歌唱、音樂演奏、街舞等。所以 台、燈、聲何其重要。第三,國陣一定會如常屏蔽我們的手機網絡,所以大家無法及時溝通,司令台的音響就是關鍵。萬一出狀況,要守要徹,都要有效傳達指令, 不然下面就會大亂。

12. 納吉準備用刑事法典124(B)來對付我們,所以建議主辦方當正式公開邀請選舉委員會,約定他們在34小時里,派人到我們集結的廣場,開設臨時「選民登記 站」,為21歲的年輕人登記做選民。故此,主辦方就可以公開說,我們是堂堂正正鼓動21歲的年輕男女,上街去登記做選民。我們那裡有「顛覆議會民主」?我 們是「鞏固議會民主」才對。

按我的觀察,馬來西亞BERSIH「離地」的中產精英多,「力敵」的激進份子少,少之又少。靠集會互相取暖的多,在街頭抗國陣命的少。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納吉之所以能這麼貪、這麼奸,我們溫和的反對黨和疲弱的公民社會難道沒有責任嗎?

一句話,829街上見,但829前要籌大錢,準備足夠的資源,力圖打破昔日被納吉看穿的SOP,抗爭避免流血犧牲,但也不能只是為了相互取暖。

Bersih 4過後,我們當腳踏實地去推動選民登記運動,讓21歲的政治新鮮人參與改朝換代的洪流,用和平憲制的手段來推翻國陣,引來馬來西亞的Ubah之春。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98/node53460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